《京城近觀》無處不在的健康碼
在被圍欄圍起來的商場、小區、公園、景區、辦公大樓,銀行、商店、便利店、健身房、餐廳門口,都會看到豎起了一個健康碼,人們在進入前,必須掏出手機掃碼、登入、登記一番操作,向門口的保安展示之後,才能夠進入場所。在人流高峰時間,比如午飯時間的商場,有時候會圍著那個小小的健康碼,聚集起短短的人龍。
現在北京很多地方進入都需要用健康碼登記,留下進入記錄。(黃燕明攝)
健康碼原來用於識別是否跟患者有過接觸
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健康碼在內地已推出實行大半年。健康碼是依據大數據技術進行動態統計和分析,主要作用是識別個人有沒有跟新冠病毒患者有過接觸,比如,來自疫區,同乘一架飛機,同坐一趟車,都會有所顯示,便於識別和管理。
健康碼最開始是2月份出現在杭州,3月份,健康碼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推出。健康碼分為三種,綠碼代表可以直接進入,紅碼代表需要集中隔離14天,黃碼是隔離7天以內。登錄北京健康寶的時候會彈出聲明,提醒盜用、偽造、欺騙、誤導性使用此項工具,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北京的健康碼可以在支付寶或微信搜索北京健康寶獲得,健康碼主要出現幾種信息,一是個人健康情況,二是他人健康碼代查詢,三是本人信息掃碼登記,四是本人核酸檢測查詢。在個人健康情況頁面,如果持有內地身份證,登記時會提醒拍照,此後顯示的是個人照片,如果持有的是另外的證件,會顯示的是證件照片。
那個人信息登記過後會保存在哪裡呢?在點擊登記的時候,會出現提醒,信息僅用於政府防疫追溯及相關工作。
一省一碼 數據未能互通
健康碼信息會進入北京政務信息平台,僅用於防疫。(黃燕明攝)
健康碼一開始的推出是為了加快復工復產,結合通信公司的出行大數據,以及個人的身份證明和自主健康情況申報,以證明自己屬於健康人群。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情況向好,基本上,只要不出國,人人手上持有的都是綠碼。北京的健康碼出現迭代更新。出入各種場所,要求不再是出示個人健康碼,而是要求掃碼登記,也就是說,只要去過哪些地方需要登記進入的,都會留下個人的行程信息。
除了北京以外,全國各地也推出自己的健康碼,各地執行標準略有不同。以廣東來說,健康碼叫做「粵康碼」,並非像北京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小程序。而是基於「粵省事」小程序開發的健康通行碼,「粵省事」是廣東的移動政務服務平台,使用「粵省事」並出示「粵康碼」,需要重新登記個人信息,使用方法也跟北京稍微不同。
這衍生出一個問題,全國疫情大致平穩,國內出差旅遊基本恢復,但只要進出不同省市,就需要重新登記健康碼,不同地區的健康數據未能互聯互通,一省一碼,一城一碼的現象,給不少需要出差旅遊的人帶來困擾,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要用手機登記半天。不免讓人有疑問,既然都是調動通信大數據,手機號也都是實名,為何不能打通現有數據資源?
隔絕老人使用 陷入隱私爭議
健康碼最被人詬病的另外一大問題是:隔絕了大部分的老人使用。還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智能手機,有些老人還用著老式的老人專用手機,只能打電話和發短信。有些健康碼使用比較嚴謹的地方,「不出示健康碼無法乘坐公交和地鐵,老人被司機停車拒載」的新聞時有出現,健康碼對老人來說,帶來的不是便利,而是更多的不便。有些地方會比較靈活處理這個問題,比如機場和高鐵站,會人手登記個人信息和行程,但大部分地方都非常死板,保安非得看手機,手機顯示不了就不讓進入。
健康碼最大的爭議是隱私保護。健康碼會不會洩露隱私?有的省市探討把健康碼升級,變成一個常態化的管理工具,除了健康碼還有企業碼、文明碼,等各種各樣新的碼,把範圍擴大。疫情之後,健康碼可以用於看病買藥等常態化應用,記錄人們運動、飲酒、抽煙這些情況,引起了大家的反感,覺得這是直接侵害隱私。
現在健康碼到底是方便還是不方便呢?隨著北京第二波疫情過去已經兩個多月,有的地方已經撤走放在門口的健康碼,有的地方查看並不嚴謹,有的地方則堅持著需要用健康碼登記,但是流於形式:只有在人少的時候才會意思意思登記,人多的話就不檢查,讓人直接進入。就像北京不久的服貿會,進入的時候因為人太多就沒有登記健康碼。
健康碼會一直存在嗎?疫苗推出還沒有確切的消息,至少在推出疫苗之前,相信健康碼還會陪伴著大家的生活。如何使健康碼操作更人性化,同時避免太過形式化,還需要繼續探討。
撰文:經濟通駐京記者黃燕明
etnet App
精明外匯買賣三招「睇圖-比較匯率-預設提示」
立即下載
etnet財經.生活App
iOS/Android: https://bit.ly/2UNb3QN
etnet強化版MQ
iOS/Android: https://bit.ly/3ljjA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