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寫】上海中學生迎來開學日 戴口罩、測體溫防疫工作不馬虎
轉眼進入5月,本港的中學生還在家上網課,期待5月27日復課後與老師同學共聚一堂;上海的中學生則提早一個月,於4月27日就已經開學。面對許久未見的老師同學,還有開學後增加的功課壓力,學生們能否適應開學後的校園生活?學校又做了哪些防疫措施保障師生健康安全?記者5月7日就走訪上海的一間中學,了解相關的情況。
記者來到上海中學,這座創始於1865年的學校,是上海最優秀的高中之一。該校現有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的1206名本地學生,其中逾9成為住宿學生,另有1至12年級的國際學生分部。根據滬教育局規定,上海高三、初三學生已於4月27日首批復課;高二、初二年級在5月6日復課;高一和初一學生及小學四五年級將於5月18日復課。因此,目前學校只有高二、高三兩個年級的學生和部分國際生在上課。
早上校門外條街十分繁忙,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要給校車讓道。足足有6位保安校門外在維持秩序,一名巡邏路過的警察也前來幫忙。部分乘坐校車回校的學生會在教學樓外接受體溫測量;而自行到校的師生在到達教學樓前,要經過人臉識別和體溫測量兩道關卡。
首先要通過這個人面辨識系統,只有在校註冊的師生可以靠「刷臉」入內,這樣就能杜絕外人進入學校,以保障校內安全。這一措施自疫情開始前就已經開始採用。住宿學生入校後不能再出校,只有每周五下午可以離校回家。
接下來要通過紅外線無感測溫區,只要走過,體溫就會自動顯示在屏幕上,旁邊有工作人員可以很快攔下體溫過高的學生。根據上海市的規定,超過100人的學校必須配備紅外測溫儀,並設置留觀區及臨時隔離觀察區。
如果體溫超過37.3度,學生就被帶入留觀區再次測量體溫。當校內醫護人員確認學生發燒後,就會聯繫家長將學生帶去附近對口的醫院進行檢測。校方表示,從4月底開學以來,有遇到過學生體溫過高的情況,不過在醫院檢測後都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
來到教學樓,學生需要第二次經過紅外線測溫區域。校方介紹,學校每一棟教學樓都配備了紅外線儀,另外根據上海市的要求,每個班級也配備了酒精洗手液和電子測溫槍。可以想象在這樣嚴密的檢測下,體溫過高的話很難不被找出來。
在走廊上可以看到,每個課室門口都整齊地擺著洗手液和測溫儀。在中午或晚自習前,各班會對進入課室的學生進行第三次檢測,如果發現體溫超標,將按照前述流程迅速處理。
從課室門口望進去,師生都戴著口罩上課。校方指,為避免感染、保持距離,學校要求師生在室內的時候都必須戴上口罩,到室外時可以摘下。本學期學生的開學第一課是健康安全教育,學校醫務室的老師向學生普及防疫知識教育,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調整好學習情緒,適應變化。
教學樓外的草坪上有一批學生正在上體育課。進行戶外課程時,學校將一個班級分為2至3組,平均每組10人左右,在校園不同的草坪上上課。由於不能做足球、籃球等多人聚集的活動,學校開發了一套武術操給學生學習,另外還購進了許多單人活動器材,包括中國傳統的玩具滾鐵環、陀螺等供學生使用。
到了就餐時間,每日早、午兩餐食堂會送餐到教室,以避免學生前往餐廳集中就餐。晚餐時,學生會分批到食堂用餐。食堂用透明塑膠板將餐桌隔開,每桌限坐兩人。取餐口的地面貼有「間隔一米排隊」的標識。
學校防疫物資儲備也十分齊全,口罩、消毒液、洗手液、防護用品應有盡有。雖然師生都會自行準備口罩,但根據上海市的要求,各學校必須對在校師生按照每人每日一片的標準儲備應急口罩,至少要儲備一個星期的量。
學校的醫務室猶如校內的小醫院,有7位醫生輪流值班。圖中是醫務室的觀察等待室。除了一般的防疫用品之外,記者注意到,桌面上還有觀察等待室信息記錄表、紫外線消毒車登記表、醫療廢物垃圾袋等。
住宿學生只能在規定時間可以出入宿舍,當然進門也免不了要測體溫。宿舍樓設有單獨的留觀室,發燒的學生可以在此休息等待醫護人員的幫助。當學生白天離開宿舍上課時,宿舍工作人員每日會為學生的宿舍消毒兩次。雖然學生在房間內可以除下口罩,但是在宿舍走道等公共區域還是需要戴著口罩。
上海中學高二的張同學下課後對記者表示,以前很盼望長假,但這次假期突然變長,反而不太習慣,所以一直很期待早點開學見到朋友和老師。她說,身邊的同學可能因為在家太久或者突然回校會感到不快,但是總體來說情況還好,大家抱怨一下就好了。
返校後,她並不擔心疫情問題,因為學校的防護措施令人安心,而且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大的不便。至於開學後自己最關注的是什麼?張同學說:「可能就是這個學期要持續多久吧!」
撰文、攝影:駐滬記者林雯婕
【etnet一App通天下】獨家「銀行匯率比較」功能:匯市靚價一眼通,一按直達交易商,買入賣出好輕鬆!
立即下載>>
etnet財經﹒生活App
iOS : https://apple.co/2PCaN4b
Android: http://bit.ly/38h135T
etnet MQ強化版App
iOS : https://apple.co/2VEjoHl
Android: http://bit.ly/32RGk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