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大王低調第二代 溢達楊敏賢掌百億王國
高檔恤衫 從種棉花開始
溢達在90年代中創了一個先河,成為首個去新疆種棉花的港商。此舉要將製衣的生產鏈推前至原材料控制,由種棉花開始著手。楊敏賢指,當時不少行家的反應是「傻㗎!」要提升質素有很多方法,為何搞到要去邊疆,做自己不熟悉的種棉花?當時已接棒做董事長、楊敏賢的家姐楊敏德決意要做這件事,派出公司的管理團隊去新疆。
造衫要由種靚棉花開始,這種極致追求實在瘋狂,對溢達來說,卻是轉型做高檔恤衫的重要一步。楊敏賢解釋,埃及長絨棉被視為最高級的棉花材料,但產量少,而接近埃及長絨棉級數的,是新疆長絨棉,由於氣候、土壤等因素,全中國就只有新疆有出產。
首個入新疆種棉花的港商溢達,其棉花田佔地遼闊。
從無到有建立互信
當時溢達的管理團隊入新疆,任務艱巨。楊敏賢表示莫說20年前,即使現在入新疆做生意也不容易,當時他們的管理團隊去新疆,生活條件差是其次,最難是如何開展工作,「你去到跟他們說,你是香港企業,他們望住你,問你來做甚麼?」新疆人口主要是維吾爾族,不論文化、做事作風等情況,都有別於其他省份,「他們並非不想跟你做生意,而是當時的環境,有太多不同的因素,是我們不了解的,要過到去慢慢了解。」
溢達最後在新疆投資了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開設紗廠及佔地10萬畝的合作農場。楊敏賢有份參與管理工作,她指那時最大的挑戰是人事。當時溢達的在喀什的棉花田,供應未滿足龐大需求,要另向南疆的農民買棉花,但對方不肯賣,「你基本上是逐個步驟、一個一個地跟不同的合作夥伴建立互信關係。當中的挑戰是讓他們知道點解要信你,點解要跟你合作、賣棉花畀你。」
由互不認識到互相信任,再有買賣合作,這不僅要花時間,少點心力也辦不成。而溢達後來調整策略,再無增加自家的棉花田,反而向當地農民買棉花,由此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不是今天來明天走,我們是在這裏長遠發展,對農民來說,他們的收入也有保障。」
內地對手無法仿製
收完棉花走入工廠,裏面的人事管理更令人頭痛。溢達在吐魯蕃的紗廠,最初聘請了的工人,都是當地的外省勞工,即來自其他省份的漢人,這情況跟他們在佛山、蘇州的工廠相似。不過後來新疆政局不穩,加上其他省份也有大把工作機會,在新疆的外省勞工紛紛離開,紗廠突然失去大量人手,只有請當地維吾爾人補缺。
由於維吾爾族的民族性不同於漢族,加上部分維吾爾人的普通話說得不太好,維楊敏賢指,當時管理團隊的內地同事因此有顧慮,坦言「唔識管」,來自香港的管理團隊得想辦法,「要跟他們(內地管理團隊)做很多工夫,讓他們明白轉型的重要性。」她指「好彩」內地管理人尚算年輕,接受到新想法,「但轉型過程最艱難,要將管理團隊的Mindset(思想框框)打開。」目前那邊工廠有70%的員工是少數民族,彼此相處融洽。
優質新疆長絨棉造出來的布,可製高檔恤衫。
造衫的第一步由種棉花開始,然後紡紗織布,到製成一件恤衫為止,全部自己做,近年力推自家品牌恤衫,做門巿做網購,如此完整的一條龍模式,其漫長的生產鏈,要兼顧的實在很多,難度無疑提高,楊敏賢這樣回應:「但如果對自己的產品品質要求是這麼高,如此運作絕對給予我們信心做得到。」換言之所有事由自己話事和控制。溢達在新疆成功種棉花後,並沒有港商跟著去,只有一些內地的廠商,仿傚其做法,但規模無法跟溢達相比,或者只是半條龍式的生產鏈。
溢達在改革開放前已跟內地廠商合作,現時在佛山、江蘇常州、浙江寧波等多地設廠。
溢達轉型後,其業務不斷擴張。現時她除了在新疆有棉花田、紡織廠外,還有在江蘇常州、浙江寧波、廣西桂林、佛山高明、越南、斯理蘭卡、毛里裘斯及馬來西亞檳城等都有製衣廠或同時有紡織廠,員工達5.6萬人,其中佛山高明廠就有2萬人。每年生產恤衫達1.1億件,以男裝恤衫佔大多數,是全球男裝恤衫產量最高的製衣廠商,2016年的營業額達13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
溢達在斯里蘭卡、毛里裘斯等海外設廠,圖為楊敏賢(前排左九)跟國外廠房的員工合照。
自家品牌搞網購
「派」(PYE)是溢達首個自家品牌,主打高檔恤衫,在90年代進入中國巿場,但在中港兩地未算成功。至2009年楊敏德與前夫潘迪生所生的女兒潘楚穎加入溢達,把「派」再重推巿場,現時在中港兩地共開6間專門店。近日溢達在內地推另一自家品牌「十如仕」(Determinant),獨沽一味賣白色男裝恤衫。據楊敏賢指,男性由讀完書畢業出來社會,白恤衫成為人生必備,巿場龐大。「十如仕」有門巿有網購,搞網購可說是溢達的新業務。
溢達近年力推自家品牌「派」,在中港兩地開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