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2022 09:37
《行內行外-梁崇讓》請不要再用打官腔來服眾
自黑暴開始以至新冠疫情爆發,部分公務員對社會和市民的承擔和表現備受批評,有立法會議員表示,2019年是考驗公務員的忠誠度,2020年是考驗公務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但結果顯示兩者皆不合格,這種說法是否公正準確?料社會自有公論。早前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在公布的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提到,低層及中層公僕分別加薪2.04%、4.55%,高層則加薪達7.26%,其加幅遠遠高於中低層,當然更跑贏通脹。公務員薪酬加幅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極大的回響,直指不平公有「肥上瘦下」之嫌。
*公務員加薪能服眾嗎*
坊間和傳媒大都表示公務員近年表現差勁,黑暴期間,有部分公務員的態度和立場竟然與政府對立,疫情期間,又缺乏了作為公務員應有的素質和承擔,因此有不少議員認為公務員加薪幅度是堅離地,有市民更指出現時香港經濟仍不穩定,加上疫情尚未完全受控,政府這時候不但沒有精簡架構,還要增加人手和提高薪酬,跟現實背逆難以接受。記得在黑暴初期,紀律部隊過於容忍的態度表現確有點令人失望,至於醫療隊伍出現拋下天職,怠工散漫的工作態度令市民反感,還有常被傳媒一直批評的律政處、房屋署、社會福利署、食環處和衞生署等等機構都不稱職。看到這麼多市民不滿,試問還要加薪給他們能服眾嗎?因此有議員提出要改革公務員制度,提升政府效能,認為要打破以往公務員「鐵飯碗」的制度,設立績效指標並與薪金調整掛勾制度。
雖然公務員加薪建議受到諸多批評,但據過往經驗,只要政府一出手,多能水到渠成,目前只是討價還價的階段或在等候時機吧!以政府一貫作風和手法,推行新政策和措施前,「先放風,再調查」,或找專家和學者研究,繼而紛紛吹風支持,當然所用的數據和理據都會側重偏向政府的意向,以達到宣傳之效應,加上利用語言技巧和措詞,又玩弄數字上的遊戲,總能把政策或措施成功推行,這是不必置疑的。香港證券及期貨業和本土業界從業員早已領教過這種手法愚弄。
*「零佣金」如何生存*
話說2003年有關當局沒理會本土業界從業員的主流意見,以「業界沒有共識」和「餅做大了大家都有得吃」等的甜言蜜語,便一意孤行「撤銷最低佣金制」和實行「一業兩管」,造成了今天業界「零佣金」的「惡性競爭」悲劇,銀行藉自身的優勢,公然掠奪證券及期貨業界的生意(不公平競爭),最終導致發生雷曼迷債的糾紛,也曾受到立法會議員的批評和質詢。在「零佣金」的剝削下,有不少單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被逼離開行業或做兼職以幫補家計,留在行業的從業員部分漸漸變成市場「炒家」,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現象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相信要問問有關當局吧!
有報道指今年頭5個月,已有31家本地證券公司結業或暫停營業,當中不乏傳統老牌證券公司,最令人感到意外的,連以低佣金吸納客戶網上買賣的一通證券也宣布結業,更可笑的是當年銀行界紛紛跨行業搶做證券業務,今天卻又急急狼狽退出,可見香港金融證券及期貨業今時今日的困境。除了中小型證券公司陷入經營艱難外,有媒體報道至少有兩間中資大型投資銀行,計劃今年內逐步裁減多個部門員工,以減低營運成本,人數約逾百人,佔公司員工30%,傳出部分初級員工已收到通知,從數據顯示上半年IPO集資額按年下跌超過九成,裁員已是無可避免,可見金融業職位並非「鐵飯碗」和外間傳得這般好景了。
*缺乏計劃扶植金融人才*
另消息有花旗首席執行官卻計劃未來數年為亞洲業務增聘約3000名員工,表示當中大部分人手將會錄取自香港和新加坡,此外也有在港的中資證券公司表示仍繼續以香港作為向外發展的平台,更有證券公司計劃擴大債券市場和互聯互通下ETF的推廣,可見市場有人辭官歸故里,亦有人漏夜趕科場,市場永遠都是有進有退尚屬正常,只是政府總是口中常說把餅做大後,人人都有得吃,但奈何其政策從來都只讓餅放進大財團的口中,從沒有惠及本土中小型證券公司和隻身打拚的從業員,試問靠佣金生存的業界從業員在「零佣金」下,如何生存呢?為甚麼政府對此問題總是避而不答,為何只是喜歡賣弄官場技巧和官腔呢?此外,特區有關當局一直沒有長遠的政策和計劃扶植本土金融業人才,試問金融人才可會有落地生根?這也影響了香港金融業的長期發展。
*倒行逆施與大勢所趨*
後記:「行內行外」文章早說過長痛不如短痛,如無法進行「動態清零」,沒有全民強檢和類似內地制式的健康碼,要與內地全面通關可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當時有人覺得這是言過其實,但疫情反反覆覆以至到第五波爆發,受控後一放鬆又出現反彈,加上輸入個案增加,要通關似乎又多了變數,連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卸任前也表示以目前香港的疫情實況,短期內要與內地通關並不切實,下任特首在競選前也明確表示市民最關心的是與內地通關的問題,成功獲選後即表態要與內地通關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可是現時已有人認為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已步向「香港式與病毒共存」,如真是這樣,要與內地通關似乎更是難上加難了,由此可見,新特首上任要解決通關這難題未必能即時如願了。
政府換屆在即,正是今屆政府各部門交成績表的時刻,正如上文所說,成績表只是數字上的把戲,早前房委會公布,2021/22年度的公營房屋實質建屋量為近2.6萬個,按年增長逾倍兼創近3年新高,惟仍較原先預期少超過2000伙,如數字正確,成績也算合格,但卻有房委會委員踢爆指出數字可觀純粹假象,相信與對上一個年度部分項目因疫情而延遲「找數」,令今次建居量增加有關,預期未來數年數量將出現回落,每年只能維持僅1.3萬至1.4萬個單位而已,如所言屬實,又是一次官腔的語言偽術和數字上的把戲了!
此類手法,證券及期貨業早已深受其害,甚麼「餅大了大家都有得吃」都是虛言,「行內行外」文章已解說多次,在零佣金下任何數字「乘零」都是等於「零」(Nx0=0),試問何來有得吃呢?這只是小學生的數學算式,有關當局和高官沒可能不懂和不知?此外工會也多次指出現時有最低工資、的士有起表價和旅遊業取締零團費,為何獨是要領有牌照和受特別監管的證券及期貨業專業行業不可以設立「最低佣金制」?而同時是中介法團的港交所(00388)卻可隨意收費?有特權還是只因特區政府也是港交所的大股東呢?最令人費解的是在社會經濟困難時期,各地政府和交易所減收收費之時,特區政府竟然倒行逆施,背棄一直常用「大勢所趨」的說法而大幅增加證券印花稅,香港的官腔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副會長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公務員加薪能服眾嗎*
坊間和傳媒大都表示公務員近年表現差勁,黑暴期間,有部分公務員的態度和立場竟然與政府對立,疫情期間,又缺乏了作為公務員應有的素質和承擔,因此有不少議員認為公務員加薪幅度是堅離地,有市民更指出現時香港經濟仍不穩定,加上疫情尚未完全受控,政府這時候不但沒有精簡架構,還要增加人手和提高薪酬,跟現實背逆難以接受。記得在黑暴初期,紀律部隊過於容忍的態度表現確有點令人失望,至於醫療隊伍出現拋下天職,怠工散漫的工作態度令市民反感,還有常被傳媒一直批評的律政處、房屋署、社會福利署、食環處和衞生署等等機構都不稱職。看到這麼多市民不滿,試問還要加薪給他們能服眾嗎?因此有議員提出要改革公務員制度,提升政府效能,認為要打破以往公務員「鐵飯碗」的制度,設立績效指標並與薪金調整掛勾制度。
雖然公務員加薪建議受到諸多批評,但據過往經驗,只要政府一出手,多能水到渠成,目前只是討價還價的階段或在等候時機吧!以政府一貫作風和手法,推行新政策和措施前,「先放風,再調查」,或找專家和學者研究,繼而紛紛吹風支持,當然所用的數據和理據都會側重偏向政府的意向,以達到宣傳之效應,加上利用語言技巧和措詞,又玩弄數字上的遊戲,總能把政策或措施成功推行,這是不必置疑的。香港證券及期貨業和本土業界從業員早已領教過這種手法愚弄。
*「零佣金」如何生存*
話說2003年有關當局沒理會本土業界從業員的主流意見,以「業界沒有共識」和「餅做大了大家都有得吃」等的甜言蜜語,便一意孤行「撤銷最低佣金制」和實行「一業兩管」,造成了今天業界「零佣金」的「惡性競爭」悲劇,銀行藉自身的優勢,公然掠奪證券及期貨業界的生意(不公平競爭),最終導致發生雷曼迷債的糾紛,也曾受到立法會議員的批評和質詢。在「零佣金」的剝削下,有不少單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被逼離開行業或做兼職以幫補家計,留在行業的從業員部分漸漸變成市場「炒家」,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現象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相信要問問有關當局吧!
有報道指今年頭5個月,已有31家本地證券公司結業或暫停營業,當中不乏傳統老牌證券公司,最令人感到意外的,連以低佣金吸納客戶網上買賣的一通證券也宣布結業,更可笑的是當年銀行界紛紛跨行業搶做證券業務,今天卻又急急狼狽退出,可見香港金融證券及期貨業今時今日的困境。除了中小型證券公司陷入經營艱難外,有媒體報道至少有兩間中資大型投資銀行,計劃今年內逐步裁減多個部門員工,以減低營運成本,人數約逾百人,佔公司員工30%,傳出部分初級員工已收到通知,從數據顯示上半年IPO集資額按年下跌超過九成,裁員已是無可避免,可見金融業職位並非「鐵飯碗」和外間傳得這般好景了。
*缺乏計劃扶植金融人才*
另消息有花旗首席執行官卻計劃未來數年為亞洲業務增聘約3000名員工,表示當中大部分人手將會錄取自香港和新加坡,此外也有在港的中資證券公司表示仍繼續以香港作為向外發展的平台,更有證券公司計劃擴大債券市場和互聯互通下ETF的推廣,可見市場有人辭官歸故里,亦有人漏夜趕科場,市場永遠都是有進有退尚屬正常,只是政府總是口中常說把餅做大後,人人都有得吃,但奈何其政策從來都只讓餅放進大財團的口中,從沒有惠及本土中小型證券公司和隻身打拚的從業員,試問靠佣金生存的業界從業員在「零佣金」下,如何生存呢?為甚麼政府對此問題總是避而不答,為何只是喜歡賣弄官場技巧和官腔呢?此外,特區有關當局一直沒有長遠的政策和計劃扶植本土金融業人才,試問金融人才可會有落地生根?這也影響了香港金融業的長期發展。
*倒行逆施與大勢所趨*
後記:「行內行外」文章早說過長痛不如短痛,如無法進行「動態清零」,沒有全民強檢和類似內地制式的健康碼,要與內地全面通關可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當時有人覺得這是言過其實,但疫情反反覆覆以至到第五波爆發,受控後一放鬆又出現反彈,加上輸入個案增加,要通關似乎又多了變數,連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卸任前也表示以目前香港的疫情實況,短期內要與內地通關並不切實,下任特首在競選前也明確表示市民最關心的是與內地通關的問題,成功獲選後即表態要與內地通關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可是現時已有人認為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已步向「香港式與病毒共存」,如真是這樣,要與內地通關似乎更是難上加難了,由此可見,新特首上任要解決通關這難題未必能即時如願了。
政府換屆在即,正是今屆政府各部門交成績表的時刻,正如上文所說,成績表只是數字上的把戲,早前房委會公布,2021/22年度的公營房屋實質建屋量為近2.6萬個,按年增長逾倍兼創近3年新高,惟仍較原先預期少超過2000伙,如數字正確,成績也算合格,但卻有房委會委員踢爆指出數字可觀純粹假象,相信與對上一個年度部分項目因疫情而延遲「找數」,令今次建居量增加有關,預期未來數年數量將出現回落,每年只能維持僅1.3萬至1.4萬個單位而已,如所言屬實,又是一次官腔的語言偽術和數字上的把戲了!
此類手法,證券及期貨業早已深受其害,甚麼「餅大了大家都有得吃」都是虛言,「行內行外」文章已解說多次,在零佣金下任何數字「乘零」都是等於「零」(Nx0=0),試問何來有得吃呢?這只是小學生的數學算式,有關當局和高官沒可能不懂和不知?此外工會也多次指出現時有最低工資、的士有起表價和旅遊業取締零團費,為何獨是要領有牌照和受特別監管的證券及期貨業專業行業不可以設立「最低佣金制」?而同時是中介法團的港交所(00388)卻可隨意收費?有特權還是只因特區政府也是港交所的大股東呢?最令人費解的是在社會經濟困難時期,各地政府和交易所減收收費之時,特區政府竟然倒行逆施,背棄一直常用「大勢所趨」的說法而大幅增加證券印花稅,香港的官腔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副會長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