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2-05-12

香港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

  候任特首李家超的政綱簡介會,包括四大綱領,分別為:1.強化政府治理能力;2.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3.提升香港競爭力,強調持續發展;4.建立關愛社會,重視青年發展。

 

  這四大綱領,相信市民最關切是第二點,希望新一屆政府能盡快「提供更多安居之所」。唐朝詩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意思是要如何才能得到多間遮風避雨的房子,讓天下窮苦讀書人都能快樂地住在裏面,即使風雨來襲,這些房子也穩固如山。這首詩歷代傳誦,說明房屋問題一直被老百姓關注,尤以香港為然。

 

  香港的房屋問題,可說是管治香港的重中之重。香港歷來已是寸金尺土,於今尤烈。一方面,樓價愈升愈高,但居住單位愈來愈小。如今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已低於深圳丶新加坡以至東京。過去7年來,新落成的私人住宅單位面積不斷減少,且估計未來5年仍然持續,反映港人的居住質素下滑。

 

  事實上,以香港的經濟成就,反觀港人居住環境的惡劣,簡直匪夷所思。如今香港人口密度之高,已與印度孟買相若,香港人大可引以為恥。而問題癥結之一,在於香港在曾蔭權年代,從2005年至2015年這十年,土地供應只有400公頃,較於上一個十年(1995-2005)的土地供應,僅為十五分之一。當時的特區政府,對待房屋問題,近乎視而不見。

 

(資料圖片)

 

  不過香港房屋問題錯綜複雜,土地供應不足僅是其一,其他例如樓價太貴、公屋輪候期太長,貧困人口居住環境太惡劣等,都必須正視。以公屋而論,香港經歷四任特首,以董建華年代的公屋成績最好,平均每年約有3萬多個公屋單位,而輪候時間由1999年高峰,平均輪候6年,逐年下降至2011年為2.2年。

 

  可是董特首以後,曾蔭權在2007年出任特首,推行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其房屋措施,被批評只顧地產商利益而忽略小市民生活的安定,漠視百姓需要而堅拒復推政府資助的「居屋政策」。在全港大多數人要求下,他於2011年開始重建居屋,但平均輪候時間已開始上升,至梁振英於2012年7月上任時,輪候公屋時間由平均1.8年回升至2.7年,到2014年更超逾3年,及後卻持續上升,至2017年6月底梁離任時已升至4.7年。

 

  梁振英年代雖提出十年建屋計劃,預計共建48萬公私營單位,但口惠而實不至,平均每年只落成2萬5千左右房屋。到了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年代,喜歡大談願景,遠景,提出甚麼明日大嶼計劃、北部都會區,不僅欠缺短、中期部署,且遠水救不了近火,實際的建屋量沒有增加,公屋平均輪後時間升至22年的新高,要等6年之久。近10多年公屋輪候冊的總戶數已由約十萬增至二十多萬。

 

  今次候任特首李家超在其政綱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政策,讓輪候人士可選擇提早入住未有全面社區設施的公屋,縮短整體輪候時間約一年,是否可行,有待觀察。政綱明言此為短期應急措施,並未列出每年供應單位數量。而最重要的,應是政府架構重組,十三局變為十五局,新設立的房屋局局長,會是誰人?能否化腐朽為神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公屋 #房屋問題 #特首 #李家超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