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建造及運輸業 准輸入最多2萬外勞
建造業擬輸入1.2萬外勞 10億元公營工程優先 限3類僱員 勞方批漠視意見
建造業議會早前公布人力預測報告,指本港到2027年或缺少3.5至4萬名熟練或半熟練工人,以及7,500至8,500名技術員或監督人員。發展局宣布容許就建造業輸入最多1.2萬名外勞,但只限於技術工人、技術員和工地監督人員,且優先用於達10億以上規模的公營工程,下月起接受申請。
政府指造地、公屋、機場工程、鐵路等公營工程,列優先考慮容許輸入外勞。
商界歡迎政府擴大輸入建造業勞工,勞顧會則批評政府制定政策期間將其架空,漠視勞方意見。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稱,就建造業推出的「行業計劃」,外勞配額上限為1.2萬人,涵蓋技術工人、技術人員和工地監督人員,並為現時短缺的工種;公營工程會優先考慮容許輸入外勞,包括造地、公屋、機場工程、鐵路等,以照顧廣大公眾利益,項目亦要達指明金額,初步定為10億元,外勞亦只能在獲批申請的項目地盤工作,相信有關工程在公務部門近距離監管下,能給予社會更大信心,近年亦有不少公營工程達有關門檻。
私人項目引入勞工 須證明特殊需要
她續稱,如私人項目申請輸入外勞,則須證明引入的勞工是特殊需要、在香港非常短缺,相信私營項目不會使用很多配額,但公營工程有外勞分擔工作,料可帶來連鎖紓緩人手不足。此外,政府會要求申請人提供不少於獲批輸入配額的1成,作為本地勞工額外培訓名額,並須遵從現行「補充勞工計劃」下的「1對2」人手比例,即1名外勞對2名本地勞工。對於工會質疑,目前註冊工人有60萬人,但非人人有工開,政府卻打算輸入外勞,她稱據議會調查推算,當中約20萬人是已退休或轉行,又強調配額少過行業短缺人數,反映政府仍以本地就業優先。
香港建造商會認為,政府新方案的措施積極務實和具效率,承建商申請輸入勞工的程序亦較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精簡,料有助加快業界的申請程序。
行會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呼籲各界勿盲目反對輸入外勞,才可共同分享經濟成果;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對政府做法表示失望,指現時相關行業仍未改善工資待遇,反因輸入勞工致工資及工作機會受壓,正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勞顧會僱員代表譚金蓮批評,今年首季已將相關意見交予政府,但政府一直沒與勞顧會開會,變相架空勞顧會及漠視勞方的意見,要求政府加入日落條款,讓引入外勞的公司提早安排人手過渡。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稱,未來可留意統計處數據,如本地勞工收入減少,即顯示輸入外勞未能做到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屆時應檢討政策。
放寬「補充勞工計劃」 26工種可聘外勞
政府又提到,要採取行動解決行業人手短缺情況,建議改善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安排,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包括侍應、文員、收銀員及售貨員等。勞福局局長孫玉菡稱,政府期望透過精簡審批流程,在3個月內審批相關申請,但強調有關僱主仍要先進行4周本地招聘,勞工處也會分析每宗申請,且要就申請諮詢勞顧會。
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質疑,文員等工種入職門檻低,一旦開放輸入外勞勢影響本地就業,強調不應未在勞顧會討論就放寬。另一勞聯議員周小松亦稱,有必要保護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讓弱勢基層工友有足夠就業空間。
(左至右)周小松、林振昇(資料圖片)
下一頁 航空業外勞上限6300 涉10工種 小巴客車招1700司機 須培訓及考牌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