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1-09

小學生周末23份功課 谷到焦慮

   【晴報專訊】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小學生持續受焦慮情緒困擾,有小學生周末獲發23項功課,無時間玩樂,出現逃避上學等焦慮徵狀,並發夢大叫功課好難。來自家庭的壓力是令學童出現焦慮情緒主因之一,專家建議家長多聆聽子女的需要。

 

家長多與子女溝通,提醒他們毋須與同學比較成績,已經有助改善子女的情緒問題。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一至三月,訪問逾1,000位小三至小六學生,近27.8%受訪者的焦慮徵狀達到需要關注水平,較往年微跌1.5個百分點;求助個案趨年輕化,最小為六歲。逾一成受訪者常感到壓力,主因是學業成績(22.7%),其次是父母責罵或處罰(21.4%)。

 

近3成響警號 求助最小僅6歲

 

  張太女兒現就讀小五,幼稚園時開朗樂觀,惟升讀小一後功課量大增,小一至小三期間,老師曾於周末假期派23樣功課,女兒曾做功課至晚上12點,無時間玩樂。張指學校重視成績,女兒成績不好,被同學冷落,令她無信心與老師、同學相處,曾表示「唔想返學,我要返幼稚園」,又會發夢大叫功課好難、半夜自己起身做功課。其後透過報讀與情緒相關的課程,張太學習幫女兒紓緩壓力,情況已有改善。

 

  另外,剛升中一的阿冰(化名),小四至小六期間出現缺課情況,曾一周不上學三天,升中後偶爾一周缺課兩天,主要因害怕被老師責罵而缺課。其母憶述,女兒曾因病而未能跟上學習進度,卻被老師當眾指摘,「問佢是否將功課放到床下底,還是燒了?」

 

家長過分照顧 影響子女情緒

 

調查組織指家庭、師長及朋輩關係的壓力,易令小學生出現焦慮。

 

  調查亦發現,約13%受訪者認為母親仍當他們如嬰孩般照顧,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陳小梅說,部分家長視孩子如嬰兒般,即使他人向孩子發問,家長仍搶答,此類心理操控行為愈多,兒童更易出現焦慮徵狀。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指,小學生已重視與他人關係,相較學業壓力,來自家庭、師長及朋輩關係的壓力,更易令他們出現焦慮。

 

選校宜按子女性格

 

  曾在教育統籌局任職的教育社企創辦人程沛玉認為,家長選校應以子女性格為本,「如小孩乖乖的、可聽從指令,可能有潛質畀人谷,並較易接受。若小孩活潑、創意澎湃,就不適合去一間『框框』的學校」。選校亦要「觀人於微」,校長、老師的溝通、表情,甚至最基層員工都反映學校文化,「基層員工都有愛心,學校對你的小朋友都應該不差」;還有觀察無人留意的廁所,「廁所乾淨也看得出學校態度」。

 

  程不信「贏在起跑線」,其認識數個就讀Band 1的學生,因有情緒問題而停學一、兩年,入讀名校也徒然;又指子女功課多,家長規定「完工時間」也會嚇怕孩子,反應助孩子「拆細目標、重定目標」,讓孩子選先做哪些功課、自定時限;「子女的自理能力,是由家長放手開始」。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

更多時事要聞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