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1-05-12

退而不休 銀髮族為理想創業記

  「耆英」有年老德高英才之意,不少人認為,踏入20、30歲時,為人生的黃金時間,或許踏入耆英之年,才是大展拳腳之時。創業不是年輕人專利,中高齡人士同樣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創業夢。在2019年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發表「60歲中年論」(當大家120歲時,60歲才是中年),引來嘩然,但在香港又確是有一班中高齡、年逾半百的人士努力展開第二次人生。

 

  現在62歲的張天然(張晚有),由會計行業跳入農業,投1.3億元發展靈芝生意,單是上水的種植場佔地已逾8萬平方呎。由零開始的一盤生意並不順利,先是交了兩年空租,及後因種植經驗尚淺,而蝕了10多萬元,但他仍有自己一套的經營手法,至於「退休」二字,更是從沒在他的腦海出現過。

 

  做西裝已有50年經驗的胡忠林,現年73歲,在4年前再創業。作為「打工仔」的時候,曾為李嘉誠做西裝、又為劉德華做演唱會專用西裝,更踏上創業之路,惟頭兩次處處碰壁,到第三次終打開「黃金機會」,他說:「我現在仍然好精神、手又無震,可以自己創業,如果可以賺錢,何解要退休?」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傲齡動力-友待長者就業計劃」中的2021-2022年度「耆星課程」,報讀人數按年升27%,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 「傲齡動力-友待長者就業計劃」計劃主任梁曉盈則分享,年過半百歲的參加者的「創業」小趣事。

 

港會計師58歲再創業變農民 擲1.3億元種植靈芝

 

  據漁護署數據顯示,現時本港約有2,500個農場,直接僱用約4,300個農民和工人,佔就業人口不足1%。香港農業發展似乎已式微,卻偏偏有一位本身從事會計行業、年逾半百歲的耆英仍願意投身農業。今年62歲的張天然(張晚有)數年前暪著家人,擲逾1.3億元發展靈芝生意——「天然養生」,在上水建立逾8萬平方呎的靈芝培植場。

 

年逾62 歲的張天然,說起靈芝種植更是頭頭是道。

 

  張天然從事會計業30多年,由會計行業跑去做農業,回眸自己的事業發展,他坦言從不後悔發展靈芝生意。張天然有3個哥哥,為家中幼子,8、9歲時父親離世,曾於中一及中五留班,也因而令他覺醒,加以努力讀書,考入香港大學,但因分數限制,最後入讀人文地理系。畢業後,又花3年時間進修考取會計師牌,在會計師樓工作5年多後,便開會計師樓營運至今。

 

  他在4年前毅然開設靈芝種植場。他提及這段創業路,原來是瞞著妻兒的,他說:「剛開始時,老婆和兒子也不知道;因為如果我跟他們說,有90%是不會贊成。」

 

  這個靈芝生意的念頭,或許得由他的病情說起。大概在2013年時,張天然突然患有哮喘病,「開頭以為只是感冒或是咳,有些菌仍然在體內,但後來看專科才知道,是患上哮喘病。」看一次專科花約數千元,需定時食藥,卻難免有復發,他被這個病整整折磨了4、5年。後來,有同樣曾患哮喘病的朋友分享,稱食靈芝孢子可治病的方法,於是他便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服用,半年後,病情亦見好轉,令他萌生發展靈芝生意的念頭。

 

堅持「一條龍」本地生產

 

  本港租金貴、人工貴,要發展農業或工業的創業者,大多寧願把廠房移置內地,以降低成本;不過,張天然則選擇以香港為基地,以月租超於6位數字,在上水建設靈芝種植場。「內地環境始終是很難控制品質,大部分(廠房)會使用殺蟲水、農藥滅蟲;但我們在香港則完全不會採用農藥,因為一用殺蟲水、農藥,自然便會影響到靈芝的品質。」他續指,把培植場設置在香港,一來可以做好靈芝的品質監控,二來也可以把工場打理得企理。

 

上水8.5 萬平方呎農場內設有實驗室。

 

  由於香港山多、平地少,所以找尋農地有一定困難。在2016年尾,張天然開始籌備,他依據兩大準則,用半年時間,揀選合適的農地。首先,種植場的位置不能太近市區,「有些(農地)會等政府收地,就算有空地都不會租給你。」他補充:「愈近市區的農地租金愈貴,有些甚至不會用農地價錢租給你,會用倉的價錢租比你,每平方呎的租金要數元」。

  

  其次,因應員工及貨車方便出入,地點交通也要夠便利,「如果太偏遠的話,請員工會十分困難,同事要食飯、上下班都會不方便。」最終,張天然租下兩個農地,一個1萬多平方呎的農場,以及位於上水8.5萬平方呎農場為靈芝種植場。以上水的種植場為例,當中設有實驗室、培菌室、溫室,以及展覽館供參觀。

 

  除了在港建設種植場外,張天然又在本地設立工廠、店舖及寫字樓,實行「一條龍」經營模式,包辦種植、生產及銷售,打造「香港品牌」吸客。以位於火炭、佔地6,000平方呎的廠房為例,他花約4,000萬元買入,部分位置用作生產靈芝產品,並會定期每周到場視察一次;而灣仔則為店舖及寫字樓。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雖然這盤生意仍未回本,但張天然對靈芝市場抱有樂觀態度,早前更請藝人薛家燕代言品牌。隨接種疫苗人士增加,他相信零售方面很快會有起色。他以內地旅客為例,「香港品牌」對他們仍有一定吸引力,「內地始終人口多,而且對於香港製造的產品是比較有信心和接受好多,隨著愈來愈多人打疫苗有望通關,如果做得好個產品和做得好過市場推廣,也希望可以吸引自由行和遊客購買我們的產品。」現時,其靈芝產品在網上銷售,另有約20個銷售點外,更有望於今年年尾增至200個,當中有100間分銷點在屈臣氏,「其實,銷售網絡是很重要,因為你沒有銷售點,即使有廣告推出來,也是很難售賣。」

 

張天然看準靈芝市場潛力,而展開新一輪「創業之路」。

 

  張天然坦言,經營靈芝生意其實有一定困難。雖然他成功租下在上水逾8萬平方呎的農地,但相關手續也辦理了一年多,又花約一年時間建設相關設施,總計也支付兩年空租。此外,在香港設立靈芝場最大的成本為員工薪金,佔成本約30%,儘管如此,但公司也面對難請人的問題。「現在全職員工有30多人,另外有5、6個是兼職,總共大概有40人。」他續指,香港的農產品大多由外地進口,而且在本地大學沒有農業專科,所以較難招聘相關人才,「香港人都偏向在寫字樓、服務業工作,雖然我們是在溫室內工作,但都可以叫在郊區『日曬雨淋』,亦有好多體力的工作。」

  

上水農場有逾8 萬平方呎,而另一個農場則有約1 萬平方呎。

靈芝培植場有別於一般種植場,靈芝是向上發展的;場內亦會「霧化」,以保持濕度。

 

  張天然笑指,當時萌生創業念頭時,未有與妻子商量,而「退休」二字,也從未在他的腦海出現。「我可能可以工作多20年呢?可能我82歲都還有活力?你試想,如果一盤生意可以做20年,算不算退休?」他續說:「我對住菇菌都不知幾開心,辛辛苦苦由毫無認識到投資這麼大的產業,起碼可以在港做到有規模的靈芝基地,某程度都叫成功。」 

 

金錢非成功唯一標準 

 

  為發展靈芝事業,而投資1.3億元,如果失敗了,可謂「蝕到入肉」,張天然卻不以為然,「我跟老婆說,即使輸晒這億幾,也不影響將來的生活」。他慶幸自己還有本事為理想衝動,更自覺人生成功之道不單是以金錢衡量,「當你回想起這幾十年來,由讀書到工作,你有甚麼事值得回味;如果愈多東西值得回味、分享,或者愈多東西讓自己感覺到自豪、有成就感,這就是成功。」

 

剩餘材料成有機肥料

 

  採了靈芝、製成保健品後,菇包內基本上沒有養分,但可作為有機肥料。「我們會把那些菇包送給有機菜園種菜,因為菇包內含有木屑,經過發酵是一個好好的有機肥料。」

 

木材也可製可木器。

 

  此外,上水農地有不少枯木用來製作成小木器,像是筆筒、鎖匙扣、椅子和樂器等。在2018年時,十號颶風「山竹」襲港,導致不少樹木塌下,農場內也出現不少枯木,張天然便聘用一位土耳其裔的設計師,利用這些枯木製作產品。

 

種植靈芝大有學問

 

  談及靈芝種植,在土壤裏種植必定是最傳統方法,而張天然則是使用向上發展的方法——溫室培植。張天然先後在香港花9個月時間報讀營養學課程、又到廣東省農科院上堂學習菇菌種植知識。他介紹自家靈芝種植方法:「種靈芝第一步先要培養菌種(即母種),儲存在雪櫃內保存,藉由母種擴大生產,才製成菇包,並加入木屑、輔料如玉米等材料培菌。」到底母種是如何擴大生產?原來一個母種擴大後,最多可製成6,000個菇包。及後待菌絲長滿在菇包,便可開口讓靈芝生長,需時3至2個月,最後採集加工,而一個菇包的靈芝收採最多為3次。 

 

  種植水果有時令之分,靈芝種植亦相同,每個品種的種植季候也不同。張天然在試種靈芝期間,曾在不適合的季節種植靈芝,損失達六位數字。他分享道,由於初時未夠經驗,試過找了一些冬天品種,但在夏天種植,「環境首先已經不對,生長好慢,而且特別多蟲害,有一些雲芝品種在夏天種植時,已經很難生長,即使我開足冷氣也沒有用;當時也扔了8,000個菇包,我們做一次菇包,也要好幾萬元的成本。」

 

採了靈芝、製成保健品後,菇包可作為有機肥料。

 

  氣候對靈芝種植十分重要,由於香港屬亞熱帶氣候,靈芝偏向25度至27度生長,「如果在一月種植,天氣會較為潮濕,便會有機會集菌生長,像春天時,家中很易發霉的道理一樣,靈芝也有機會長霉,所以日常管理和清潔做到好足。」

 

  一年四季中,張天然認為在夏天種植靈芝的難度最大,「因為太熱,雖然我們有冷氣調節,但始終太陽會曬得很厲害,日間時熱力便會湧至溫室內,通風不好的話,雜菌便會生長。」

 

轉載自: 《iMONEY智富雜誌》

更多iMoney 熱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銀髮族 #長者創業 #種植靈芝 #裁縫師 #退休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