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9-09-19 08:10:00

【上天下海】港商看準無人機新錢途

  過去30年互聯網及智能手機被視為一場科技革命,緊接著的另一場科技革命,是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機械人,人類將要跟機械人協作共存,機械人其中類別的無人機(Drone)其應用愈來愈廣泛,它改變我們的工作及行為模式外,更帶來無限商機。

 

  英國人Richard Jenkins研發沙漠行走最快的陸上賽艇,並打破世界紀錄,受科研船收集海洋數據費用高昂的啟發,把陸上賽艇改造成真正的艇——海上無人機(Saildrone),但最有趣的是,它生產無人機卻不賣一架,只賣收集回來的海洋數據,吸引美國多個權威科研機構成為其「客仔」,被視為最有潛質的Startup之一,去年獲融資4.7億元,香港李嘉誠也是投資者之一。Saildrone的營運總監Sebastien de Halleux早前來港,接受本刊專訪,揭開受人造衛星公司啟發的商業模式。

 

  此外,無人機在農業應用被視為新領域,內地創新公司極飛(XAG)屬內地首批踏進農業無人機領域的公司,將無人機由單單噴農藥提升為農田診斷儀器,更造就新職業,令無數年輕人返回農村當「飛手」。農忙時節每日有2萬部極飛的無人機在中國的農田上穿梭,而去年銷售量達1萬部,營收達8.9億港元。該公司聯合創辦人之一龔檟欽在廣州總部接受本刊專訪,詳談多年來農業無人機的演進。

 

(iStock)

 

  當美國網購巨擘亞馬遜已準備用無人機送貨,無人機會否取替人類職位?香港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胡錦添剖析未來發展。

 

美國海上無人機公司 賣數據不賣機 李嘉誠領投4.7億

 

  無人機(Drone)不一定在天上飛,原來還有海上漂。海上無人機公司Saildrone的營運總監Sebastien de Halleux(下簡稱Sebastien) 早前來港出席交流活動,到葵涌一間中學,向學生講解似風帆的Saildrone「周身刀」,擁有16項探測儀器,在茫茫大海「孤身」航行一年半載,沿路收集海面及海洋表層數據,如空氣濕度、海浪、海流、風力等,途中難免遇上驚濤駭浪、鯊魚出沒,但完全無阻它完成任務。

 

  最有趣的是,這隻海上無人機的「前世」其實是一部車。Saildrone創辦人是來自英國的Richard Jenkins(下簡稱Jenkins)(左圖),這位「七十後」讀機械工程畢業,熱愛「鍊車」,不過「鍊」的是「陸上賽艇」(Land yacht或Land Sailing),即是利用風力推動的汽車,像是風帆加了四個車轆,在風大的沙灘、沙漠上競賽,在外國屬運動項目。作為「陸上賽艇」賽手的Jenkins有個心願,要打破「陸上賽艇」的最快世界紀錄。

 

由車變船的無人機

 

  Jenkins埋首研究,由物料到外形設計,製造出自己的「陸上賽艇」Greenbird(綠鳥),並到處試車。前後經歷10年,他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曾表示,那10年他完全投入破紀錄,收入有限只能嚴控開支,10年只花了11萬美元(約86萬港元),期間為生計甚至去做過礦工。最終他於2009年開著「綠鳥」以每小時126.2公里成功打破世界紀錄。

 

  打破紀錄後的Jenkins開了間小公司,做冷門的風力滑浪板(Kitesurfing board),一種滑翔傘結合滑浪板的玩意,客人中有來自非牟利海洋研究機構Schmidt Ocean Institute的創辦人Schmidt夫婦,Jenkins跟Schmidts傾談,得知原來收集海洋數據的成本非常昂貴,要買船或租船、買昂貴儀器和聘請科研人員,這啟發他利用自己研發的「陸上賽艇」「綠鳥」,「轉型」做海上收集數據的無人機。2012年他成立Saildrone,並於2015年成功A輪融資1,400萬美元(約1.09億港元),在美國加州生產Saildrone。

 

  Jenkins至今生產自家海上無人機Saildrone已超過100隻,Sebastien在香港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所有Saildrone屬公司所有,Saildrone從來不賣給別人,他們賣的是Saildrone收集回來的數據。因此要準確形容其公司,可不是叫無人機生產商,而是數據供應商,「這是創新的數據服務,過去政府向人造衛星公司買數據,而數據來自擁有的人造衛星,我們受這種模式啟發。」Sebastien說。

 

成本低科研船10倍

 

  不過,Saildrone初創時要說服「客仔」買數據並不容易。Sebastien坦言,行動最實際,「我們不說服你,而是透過我們的示範,讓你看到,我們做得到。」他公司於2015年派了一隻Saildrone去世界上最兇險海域之一阿拉斯加搜集數據,跟科研船搜集回來的數據一點也輸蝕。Saildrone的成本更遠低於研究船,Sebastien指,租用一艘標準科研船,一天租金就要25,000美元(約19.5萬港元),但租用Saildrone一天租金僅需2,500美元(約1.95萬港元),相差10倍。

 

  Saildrone提供性價比極高的數據,生意由此打開,很快美國不少官方機構成為其「客仔」,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等。Sebastien指,現在科研的趨勢是公私營合作,「政府不可能包攬所有事情,因為成本會很高,需要跟私營公司合作,即PPP(Public Prviate Partnership)模式。而且政府不是搞創新,是維持社會穩定,私營公司卻精於創新,所以做科研,長遠來說需要公私營合作。」他又舉例,由電動車Tesla創辦人Elon Musk創立的另一間公司 SpaceX,向政府提出發射火箭,幫忙運送物資上國際太空站,「政府說為甚麼要相信你?於是他們就發射一次,並成功返航。」今年7月,SpaceX就成功運送了重達5,000磅的物資上太空站。

 

  Sebastien又指出,Saildrone有別於美國矽谷的初創公司,他們採取縱向連結模式(Vertically Integrated Model),簡單而言即「一條龍」模式,公司由生產及「駕駛」Saildrone、到收集及處理數據一手包辦。從營運角度而言,長業務鏈令營運複雜,Sebastien則解釋︰「只有由我們去營運整個系統,所產生的數據質素才獲得保障;加上我們的Saildrone是件複雜的機器,就好像人造生,若然交給其他公司,他們需要很長時間去處理。」

 

  不少商業機構也有興趣向Saildrone買數據。Sebastien指,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海洋跟天氣又密切相關,因此海洋數據關乎各行各業。最直接是捕魚業,他們需要海洋數據,從而得知魚群所在;還有鋪設海底電纜公司、在海中建風力發電站的能源公司、要知道水流去計算最慳燃料的航程的貨船公司等,「甚至是金融業,也需要這些數據,例如某地方發生旱災或洪水,當地農作物失收,會影響食物價格,或保險公司因而要作出賠償。」

 

數據有前途 李嘉誠融資

 

  數據要錢買,也有免費的。Saildrone有部分關乎天氣的數據是免費開放給公眾的,叫SaildronePowered Weather Forecast,可以透過蘋果手機App或桌上電腦查看。Sebastien指他們公司有一個願景,希望對我們生活的地球,有更多了解,其中天氣是重要的一環,他們希望透過海洋數據,能預測更準確更長遠的天氣,例如預測颱風、海嘯等,「現時天氣預測可以去到一周,但準確的是頭3天,3天後的預測就沒有那麼準確,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改善,如果有足夠數據,我們可準確預測30天內的天氣。」為此,他們早把地球海洋劃分為一千個小格,每個小格為360平方海里,計劃每個小格派一隻Saildrone「駐守」,負責收集小格內的海洋數據,這1,000隻Saildrone的數據,就可整合成一張實時的全球氣候圖,更能準確預測每個月天氣,「我們希望3到5年內實現。」

 

  為實現目標,生產至1,000隻Saildrone,Sebastine笑言,他們會努力賺錢,他指公司第一天已賺錢,亦有不少投資者對公司感興趣,他指可能會再次融資,而且數額不會少。而去年Saildrone剛完成B輪6,000萬美元(約4.7億港元)融資,領投的正是香港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不僅如此,李嘉誠基金會今年二月更捐出100萬美元(約70萬港元),贊助兩隻Saildrone去南極收集自然生態數據270天,這是Saildrone首次「出征」南極,有關數據會實時傳送給全球學生免費使用,而香港學生更可參加網上課程「南極環流探索」。

 

80後專攻農業無人機 年賣1萬架營收8.9億

 

  距離廣州巿約一小時車程的增城棠村,小村和農田構成典型的中國農村景色,今日這片農村多了一道風景,無人機在農田上來回飛。部分農民定期聘請公司用無人機噴灑農藥,俗稱「打藥」。負責操控無人機的「飛手」在田邊,看著手機,監察無人機的飛行情況。田裏最清閒的,是戴著草帽的農民梁大叔,跟村民在閒扯。

 

  梁大叔指年青力壯時「打藥」當然自己做,年紀大了,不得不僱人來幫手,「人工一日要200元(人民幣.下同),一日8小時,只係打7畝地。(編者按:一畝地約7,203平方呎,7畝約5萬平方呎)」但有錢也不一定有人來做,畢竟「打藥」是辛苦工,夏天會中暑,多噴會中毒,「後生仔」不願做,僱來的都是上年紀的,手腳自然慢。若請不到人,要大叔再「親自出馬」,他反應奇大:「我都六十幾歲,如果不用這個(無人機),我不會再耕田!」

 

  過去幾十年,年輕人寧願去工廠、餐廳打工,不願耕田,令中國農村勞動力老化,而農業無人機利用科技,舒緩勞動力老化問題。內地極飛(XAG)屬最早一批加入做農業無人機的公司,其聯合創辦人及副總裁龔檟欽在廣州總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公司於2007年成立,生產各類型無人機,至2014年轉型專攻農業無人機。

 

  龔檟欽在2013年加入極飛的。這位「80後」來自杭州,留學澳洲,畢業後在當地成立電影公司拍片,因要航拍,買下極飛生產的航拍機。極飛由同是內地「80後」的彭賦創立,龔檟欽一次去廣州極飛提意見,二人對無人機充滿熱情,龔並於2014年返回中國加入極飛,成為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便利農民 殺出新路 

 

  極飛的創辦人因一次新疆棉花田考察,啟發無人機在農業應用的巿場大有空間。龔檟欽又指,中國消費升級亦帶來的農業商機,消費者要求更高質、更安全的食材,他指:「現在的消費者,卻願意付更多的錢,去買更安全的農產品時,農民就會想,有沒有更好的工具,做到這件事情。」轉型令極飛在競爭劇烈的無人機巿場中,尤其港人熟悉的大彊(DJI)佔全球航拍機巿場七成的大局下,殺出新路。

 

  轉身成為農業科技公司後。龔檟欽指公司成立學院培訓「飛手」,組成團隊提供服務,但這種「一條龍」模式的投入成本太高,要找新方向,最後是把無人機升級,「我們發現如果全部自動化,用上人工智能操作,不需要搖控器的時候,可以讓農民、還有開拖拉機、賣農具的都用得到。」

 

  將整個操作自動化及智能化,其中收集農田數據並化作高清地圖,有智能手機就能用,農業無人機變得易學易用,但要農民花數萬元買機始終「離地」。龔檟欽他們想到把無人機賣給第三方,「我們不用賣機給農民,或者派團隊去服務,我們的無人機賣給第三方,由第三方如農藥店、合作社等,由他們把機租出去,將充電寶插進去,農民就可拿去用。」他更指無人機可成為農藥店常規配置,供農民租用,即使是財力有限、耕地面積小的農戶,也可以用上這種新科技。

 

  有農藥公司則索性多開一門生意,賣農藥兼提供無人機「打藥」服務。記者在增城採訪農業無人機期間,就遇到「80後」小劉,他受聘於農藥批發公司,全公司有30人,近年公司選了7名年輕同事組成「飛手」隊,負責帶著無人機到處「打藥」,客戶都是耕地面積較廣的農戶。

 

農業無人機潛力龐大

 

  對農戶來說,用無人機「打藥」最吸引之處,是成本大降。農藥公司提供的無人機「打藥」服務,現時收費計算,每畝地15元,農藥費另計。龔檟欽表示,人手「打藥」每畝地要10元,在廣東甚至每畝要20元,但用無人機「打藥」每畝只需4至5元,比人手便宜一半;他又指,由於無人機更精準灑藥,農藥使用量比人手因而減少30%。而無人機「打藥」的效率更非人手可比,每畝地約需一分鐘,若以人手為一幅7畝農田「打藥」,需一天時間,用無人機包括10數分鐘的準備時間,不用半小時。

 

  農業無人機更為農村的年輕人帶來新就業機會。過去農村後生仔女湧到城巿讀書和工作,從此在城巿落地生根,回頭返鄉只能耕田,被視為失敗者,因此年輕一輩寧願在城巿掙扎,也不返回農村。龔檟欽指年輕人帶著新科技返回農村,並利用新科技賺錢,就變成一件「酷」事,操控農業無人機的「飛手」成為農村年輕人的新興職業,「過去幾年有將近2萬多年輕人,在我們學院畢業,返回家鄉做『飛手』。」

 

  農業無人機成為農村「潮物」。龔檟欽指,公司的無人機還可作為農田的診斷儀器,快速拍攝照片,收集數據,例如那裹蟲子特別多,讓「飛手」得出一份農田的病歷。「飛手」不再只是操控無人機,更升格為農田醫生。「過去農民耕田靠經驗,但每個農民有自己的經驗,這些分散的經驗變成我們數據。」他舉例,陝西有地區的粟米田,每年都爆發粘蟲,把農作物吃光,農民損失慘重。根據公司數據,發現過去7年,家家農戶都用同一種農藥殺蟲,估計粘蟲已有抗體,提出改用另一種農藥,去年該區再沒有爆發粘蟲。

 

  據中國官方數字,內地只有5%的農地用無人機,相比美國及日本5成的比率,意味中國農業無人機巿場潛力龐大。

 

  龔檟欽表示,在農忙季節,每天有2萬部極飛的農業無人機在農田上空穿梭。該公司去年無人機銷售量為1萬部,其中約9成是國內銷售,營收達8億元人民幣(約8.9億港元)。今年年初公司亦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有來自香港的投資者,融資額則不便披露。

 

  極飛在2017年開拓日本市場,並在當地設公司,龔檟欽指是因為日本農村老化,早已積極發展農業自動化,而當地對有關農業機器要求極高,對公司而言,要走向國際化,踏入日本市場無疑是鍛練。他估計未來3到5年,東南亞、非洲等市場將快速發展,而這些國家跟中國的農業發展相似,大部分為小農,也會漸漸對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無人機有需求。

 

無人機市場 競爭激烈

 

  香港人認識無人機始自科大內地生汪滔創立大疆(DJI),其無人機屬消費級航拍機,早已佔全球七成。不過隨著消費級航拍機巿場漸飽和,加上中央自2014年推農業無人機購買補貼政策,令無人機戰場由消費級轉向行業用機。內地農業部2016年的資料顯示,國內農業無人機生產商有200間,另有資料指內地2/3的無人機商生產農業無人機(內地又稱為植保無人機),尤其極飛和大彊被視為巿場兩大競爭對手,競爭激烈。各公司的無人機除了功能上互鬥,近年更出現價格戰,令農業無人機由當初5萬至6萬元一架,降至3萬元也有交易。

 

成本大減:無人機應用戰線 由小玩意到專業機

 

  無人機屬新科技,不過有人半開玩笑,指早在1839年,當奧地利士兵把炸藥綁在氣球上去轟炸敵人,已屬無人機初型,因為這類「自動」在天上飛的工具,在英文世界裏叫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UAV,無人駕駛的飛行機器),或Drone。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工學院院長辦公室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就指出,在學術界中,Drone被撥入機械人(Robot)類別,因為它附合機械人的4個元素,「有機械結構,像人一樣有手有腳;第二是有感應系統,似人的感官眼耳口鼻;第三是需要電能,似我們要吃東西,最後是控制系統,似大腦指揮。」機械人又分類人型(Humanoid)及非類人型(Non-humanoid),Drone當然屬後者;被稱為Drone的另一元素,是沒有人坐在機器中去操控,機器透過遙控或自動系統去運作。現在的無人機,應用大量科技,當初只是飛上天、拍張照的小玩意,今日行業或商用無人機愈見普及,胡錦添指︰「無人機當初用來拍電影,當它變成玩具,娛樂性多了,令更多人認識後,就開始有人把它引入各行各業應用。」他補充,當初無人機屬小玩意,令人對這種新科技的恐懼感而樂於使用,無人機愈普及,願意使用的人更多。

 

新思維提升效率

 

  現時不少傳統行業都引入無人機,胡錦添舉例,很多公用事業已經用上無人機,尤其是用來做高危或重複性的檢測的工作,例如中電用無人機檢測燈柱、煤氣公司用心來檢測管道及建築公司用來做樓宇外牆檢測等,「以前要派人攀山越嶺、或者要員工爬高,又或者要搭棚去做的,現在都用上無人機去做初步檢測,令效率提升,雖然最後可能都要派人去維修或整理,但總體成本低很多。」

 

  根據德國行內顧問公司Droneii的報告指,去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140億美元(約1,096億港元),預測2024年達430億美元(約3,367億港元)。無人機應用增長最快的行業是能源、交通及倉務業。無人機前景雖然被看好,但過去幾年大量熱錢流入及創業公司湧現,行內過熱出現泡沫,被形容為Drubble,即Drone Bubble的簡稱,並於去年「爆破」。

 

  據《彭博》上月報道,曾一時無兩、為企業提供無人機軟件服務的Airware,曾融資達1.18億美金,去年9月關門大吉,遣散140名員工;而主攻消費級航拍機公司也因市場競爭劇烈受挫,如法國航拍機大生產商Parrot宣布剎停大部分無人機生產線;運動攝影器材品牌GoPro亦撤離航拍機行業。有分析指「爆破」潮是去蕪存菁,篩走實力欠佳的公司,但亦反映無人機市場的戰線,已經由消費級的航拍機轉向商用無人機。

 

  當美國網購巨擘亞馬遜已準備用無人機送貨,人類職位會否被取替?胡錦添認為,無人機始終要跟人互動,不會取替人的工作職位,「我相信不會取代,但一些危險、想更有效率的工作,就會用無人機。例如以前人手檢查燈塔要14日,現在一日就搞掂,騰出的時間和人手,可以做其他事。」他又指,當無人機更普及,競爭加大,其價格將降低。

 

炙手可熱的無人機:

 

 Zipline醫療

 

  用無人機運送醫療物資到偏遠地區的創新公司,由美國人Keller Rinaudo於2014年成立,本身是無人機生產商。於2016年跟非洲盧旺達政府合作,派出多部無人機,把醫療物資送往偏遠地區的醫療機構,例如一間診所發出手機簡訊要求血漿,5至30分鐘後,就會收到由無人機「從天而降」放下的一盒冷藏的血漿。該公司至今年5月已融資達4,100萬美元(約3.2億港元),市值估計約為12億美元(約94億港元),擠進創新公司的「獨角獸」行列,投資方包括微軟創辦人Paul Allen、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等。

 

 Unifly空管

 

  由Koen Meuleman創立的比利時公司,其創業起點,是看到未來無人機數目增加,將與載客航機起衝突,於是開發無人機空中管理平台軟件,幫助空管機構,與現時的航機系統並行,進行無人機在空中的管理,以減低無人機與航機在航道及機場的衝突。德國、比利時及丹麥等航空管理服務供應商(ANSP)已簽訂了合同。該公司自2015年至去年底,已披露的融資總額達5,080萬歐元(約4.38億港元)。

 

 Amazon送貨

 

  美國網商巨擘亞馬遜的送貨無人機Prime Air,今年年中已在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完成首次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測試及相關檢驗,據知當局高度肯定其「偵測及閃避」能力,意味無人機可在操控者監控外飛行。資料顯示,Prime Air的續航力達15英里,可在30分鐘內將5磅或以下的貨物,自動送到目的地。

 

 DJI航拍

 

  由科大內地生汪滔在香港創立、總部現時設於深圳的無人機公司大疆(DJI),在業界仍然炙手可熱,佔領全球無人機市場超過七成,仍然穩佔航拍機「一哥」地位。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