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8-05-25 08:00:00

【荷蘭直擊】一瓶牛奶背後 喝出千億商機

  小朋友早餐飲牛奶,上班族午餐飲奶茶,飯後甜品也不時加點淡奶,在餐桌上一點一滴的牛奶背後,涉及龐大的「牛力」。iMoney早前到荷蘭的牧牛場和當地最大奶製品公司皇家菲仕蘭(FrieslandCampina)廠房採訪,從飼養一隻乳牛開始,經過製作、產品研發、市場推廣、銷售等過程,始來到餐桌前,但原來從農場至貨品上架,只需要一星期。

 

  荷蘭面積4.1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萬人,在歐洲算是一個小國,但已有逾170萬隻牛,約1.8萬個乳牛牧場。翻查資料,荷蘭的牧牛場由八十年代至今,數目一直減少,但每個牧場擁有牛隻的平均數目卻有所增加,某程度反映了青黃不接的問題。現時在荷蘭的奶農,有75%是菲仕蘭的成員,以合作社模式營運,去年集團收入為121億歐元(約1,100多億港元),上升一成。香港人對菲仕蘭的品牌未必很熟悉,但旗下的壽星公煉奶、黑白淡奶、美素佳兒奶粉、子母奶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過去數年,香港市場積極推廣宣傳活動,市場雖然不大,但也做出成績,在乳製品類型中,佔集團整體收入的2%。

 

農場家族3.0 與逾百小情人邁向數碼化

 

  「這是我女兒的牛,去年5月28日出生,她們的生日是一樣的,牠經常跟住我們到處行,好似寵物狗一樣。」38歲農場第三代Coen Wantenaar的小女兒即將兩歲,與大兩歲的姐姐穿著荷蘭木屐,在農場通處跑,就如他自己小時候一樣,在農場與牛牛一同成長,「不是經常幫手、與牛一起,但每日回家見到牛,牛隻出外食草時,父母會帶我一起出去,很自然地,(我)與農場、與牛有一種特別的連繫。」

 

Coen和爸爸Kees一同打理牧場,他說難免會有意見不合,但從不拗交,爸爸能讓他慢下來,想清楚再下決定。

 

Farm

Wantenaar 

創始年份:1939年

位置:荷蘭中部Soest

現有面積:74公頃

現有乳牛:153隻

年產量:145萬公斤

 

  農場在荷蘭中部城市Soest,距離阿姆斯特丹一個半小時車程,在荷蘭,很多農場都是家族式經營,同時是團結家人的中心點,「以前每隻牛都有一個名字,由我祖父改的,同時是登記的名字,現在你見到牛的耳朵有個牌,上面有個數字,那個是用作登記的號碼,牠們不再需要名字,但牠們全部都有名字,都是我女兒改的。」

 

  Coen帶記者參觀牛欄,介紹牛隻的名字,小女孩改的名字當然少不了「白雪公主」,但爸爸也有他的「小情人」,他指向一隻全黑色的牛,「牠現在11歲,已生了8隻小牛,我與牠的關係真是很特別。」說時咀角上揚,露出笑容,那份感情難以用言語形容,也不需要經天動地的經歷,「牠的性格很溫柔,在一群小牛中,就只有牠經常跟住我,我開始鋪多些床鋪給牠,多點跟牠接觸,建立了愈多愈強烈的連繫,有時我坐在牠的背上玩。」8年前,Coen在農場舉辦婚禮,他的小情人當然在場見證,牠很特別?「對於我,牠很特別,希望對於牠,我都是特別的。」

 

牧場採用全自動的旋轉擠奶裝置,每天擠奶兩次。

 

靠認樣辨別牛隻

 

  大笑過後,他繼續介紹他的小情人,原來牠即將臨盆,「牠們都有6星期產假。」但與人不一樣,乳牛的產假是在分娩前,停止擠奶,讓牠們專心養胎。生育之後1至3天,牛媽媽會作獨立照顧,觀察牠產後的身體情況,「最初幾日的奶不可以給人,牛奶的結構不一樣,會比較濃稠,而且初生小牛需要媽媽的奶。」過了3、4天,母牛便要重投「工作」,隨大隊每天產奶兩次,「因為整個流程都是為了產奶。」

 

Coen從小在牧場生活,與牛隻建立了感情,就連結婚時,他感情最好的牛也出席見證。

Kees將牧場交給兒子打理,訪問前一日更遷出牧場,閒時與孫女玩樂。

 

  記者一直好奇,Coen能夠辨別全部153隻牛,是因為耳朵上的號碼,還是與她們的臉,他二話不說︰「當然是臉,你會不會不認得天天見的同事?」Coen與牛隻的關係,既有如家人的感情,也有他冷靜工作的一面,「不會總是很好、很浪漫,最終經營一個農場都是工作。」

 

接手生意零社交生活

 

  離開香港的煩囂生活,去外國找個農場過原始生活,或者是很多人的甜美幻想,但如果像Coen,農場就如家族公司,他經營的就是一間公司,幻想隨即破滅。他每日清晨5時起床,帶牛隻到擠奶區,至早上7時半餵牛,然後他才食早餐,送女兒上學,回來後繼續工作,處理文件、餵牛、清潔、檢查水質是否乾淨……「每天的流程是擠奶、保持乾淨、床鋪柔軟,這是日復日、無休止的工作,就好似一間醫院,永遠有病人,牧場永遠有牛,就永遠有工作。」

 

  回歸現實,農場來到第三代,至今有80年歷史,由一個養雞為主的小型農場,發展至現在有153隻乳牛,每隻牛每年產量9,400公斤,農場面積是最初的3倍。傳統農場要一直轉型,由全人手至機械化,近年更要配合數碼發展,每一隻牛食過甚麼、甚麼時候生育,每一批奶的來源、批次等資料,全都紀錄在案,Coen從電腦或手機已可看到相關資料;牛頸上有個電子環,配合自動餵食裝置,觀察及紀錄牠們飲食、健康等狀況,「我的工作專注在牛身上,其他製造飼料、打理草原都是外判,我只負責管理。」他更不時參與養牧、製奶相關工作坊,希望改善農場運作。

 

  Coen笑指自己是企業家,只不過員工都是牛,但一樣沒有周末,「不似我的朋友,周末可以放假,完全不需要工作,我想這是一個原因,為甚麼愈來愈多人選擇不接手家族農場,因為你要將社交生活放到一邊。」作為農場主人、一家之主,Coen還要面對龐大財政壓力,每日養牛的開支都是必須支付,但牛奶的產量是否穩定,涉及很多因素,甚至要迎接政府突如其來的政策,「去年政府有一系列新規定,例如我的農場有180隻牛的空間,現在只有150隻,但政府要求我有更多財政支持,才可以增加牛隻的數目,影響了我們的效率。」縱然艱難,但Coen早已選擇接手農場,修讀農業相關的課程,全因自小與農場、與牛建立的一種連繫,「(經營農場)從來都不會容易,但這是我的選擇。」

 

乳牛學是學非

 

1/3時間戶外活動

 

  初到荷蘭時一直下大雨,到訪農場時,牛隻都要在室內牛欄,不能外出食草,但雨後數天,牛隻仍要留在室內,待草地繼續吸收水份,否則牛隻到處走來走去,將濕泥帶到草上,牛隻就會食到有泥的草。一般而言,每年春天約4月開始,牛隻就可以每日出草地食草,每日最少6小時,由早上完成第一輪擠奶開始,至下午3、4時回牛欄,再接受第二輪擠奶,晚上都會留在室內。及至每年秋天約10月,視乎農場的位置,天氣轉冷後,牛隻就要長時間留在室內,避免患病,全年最少有120日可在室外活動。

 

要女不要仔

 

  乳牛長大至15個月大,可以接受人工受孕,當母牛誕下一生中的第一胎後,開始造奶,大約是兩歲開始,一般為期6年,但也有特別例子,在Romke的農場有一隻16歲的老乳牛,約相等人類110歲,她去年才剛誕下第15胎。如果母牛誕下的是牛仔而非牛女,農場一般都會賣出去,有可能用作配種,也有可能是食用用途。

 

人工受孕免患病

  

  農場內的公牛是極少數,部分有一、兩隻,這是避免牛隻出現遺傳病的方法,因此Coen設有一個繁殖系統,為每一隻母牛挑選合適的公牛配種,懷孕周期與人類相若,一般每次生一胎。乳牛大多可以自行生育,Coen說約有一成乳牛生育時,需要他或爸爸從旁協助,約1%至2%的極少數情況下,需要請獸醫前來。

 

荷蘭乳牛史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16年荷蘭約有170萬隻乳牛,平均每個農場飼養97隻乳牛,與1980年相比均大幅上升,惟農場數目下跌,由1980年的4.9萬多個,減少至前年的1.8萬個,反映農場規模愈來愈大。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展出了多幅17世紀時的荷蘭畫作,根據導賞員所說,由於荷蘭比較潮濕,牛隻長得大,牛奶自然多,從畫作中可見到,乳製品是很多家庭的出現,後期更成為與中國的貿易貨品,因此在芝士中加鹽防腐,以便運到中國去。

 

育牛健康秘訣

 

 

  轉到荷蘭北部城鎮Oudkerk的另一個農場,農場第三代主人Romke穿起深藍色工作服,引導牛隻分成兩排,走進擠奶區,牠們一面食東西,Romke一面清潔牠們的乳房,並套上擠奶器,每天清晨5時和下午4時各擠奶一次,平均每日產量27公升,「摸一摸我已分辨到是哪隻牛。」54歲的Romke在9年前正式接手農場,但他自12歲隨爸爸在牛欄幫手,他說能夠用感覺分辨牛隻,似乎不足為奇。

 


Romke每天兩次為牛隻擠奶,這也是牛隻期待的時間,因為擠奶時可食東西。

 

Farm

Kinderman

創始年份:1939年

位置:荷蘭北部Oudkerk

現有面積:80公頃

現有乳牛:160隻

年產量:140萬公斤

 

  他再帶記者逐一介紹牛欄,滿地的乾草糧,當中原來夾雜了不少三葉草、粟米粉、稻草等,理應有豐富的蛋白質,「這裏加入了稻草,目的是減低牛隻吸收的蛋白質,因為太高蛋白質,牛隻會變肥。」原來這特別飼料是臨盆在即的孕婦專享,在準備生育時,如果繼續造奶、擠奶會加重牛隻的負荷,「她們在這時段應該多些休息。」

 

年生一次 維持奶量

 

  農場的母牛大都維持每年生育一次的目標,一方面維持牛奶產量穩定,另一方面是為保持母牛健康,因為一直持續造奶,母牛容易變肥,與人類一樣,隨之而來可能是糖尿病等疾病。

 

牛耳上的數字牌用作登記用,但很多農夫都會幫牛隻改名。

乳牛的主要食糧是高蛋白質的草,混雜粟米粉等澱粉質。

未夠兩歲的乳牛會按不同年歲,住入不同的牛欄,有如學校分級分班。

 

  剛生育的母牛在3、4日後要重返「職場」,而剛出生的小牛食用3、4日牛媽媽黃黃的初乳後,便與母牛分開,開始轉食奶粉,大約3個月後,小牛便開始食草糧,後期會加入粟米澱粉。Romke的農場約有180隻牛,其中160隻有造奶,其他都是小牛,記者在「小兒室」見到剛出生只有一天至一星期的小牛,身高已有一米以上。

 


Romke一家人對牧場很有感情,他仍保留阿爺年代的牧場舊照,女兒Marije更說難以想像自己不住在農場。

 

  每日兩次擠出的新鮮牛奶存放在一個大鐵桶內,維持溫度攝氏4度保鮮,每3日有荷蘭皇家菲仕蘭的車隊前來收集。採訪當日,Romke的父母都在場,他們仍不時在農場幫忙,這個自1939年運作的農場將迎來第四代,Romke的兒子在一間食品公司工作,預計將會接手農場。

 

牛奶一條龍 年收入千億元

 

  牛奶從農場變成產品上架待售,整個流程只需要一個星期,荷蘭最大乳製品品牌皇家菲仕蘭,在荷蘭北部城市Leeuwarden有間逾百年的工廠,至今仍然運作、擴充中,該工廠於1916年投產,首批產品是煉奶,現也生產淡奶和奶粉,包括在香港常見的黑白淡奶,佔該廠淡奶產量的一成。品牌更會自製包裝鐵罐,每年可生產11億個。

 


黑白淡奶全部在荷蘭製造,每分鐘可包裝750罐。

 

  菲仕蘭在140多年前,由9名農夫以合作社模式成立,至今有1.9萬名農夫會員,但仍維持合作社方式營運,公司委員由農夫選出。旗下的產品在150個國家出售,不同地區的同類型產品,有不同品牌,以淡奶為例,香港稱為黑白淡奶,中東稱為Peak,味道都因應地區有所調整,例如荷蘭買到的淡奶是全脂的,味道與香港相近,非洲市場的各類產品,脂肪比例相對較高,唯一的全球品牌是芝士品牌Frico,「每一個產品都是本地化,味道是本地的,本地人對食物味道是有感情,淡奶已有23個不同配方,配合不同市場的口味。」

 


淡奶製作比例:2.4L新鮮牛奶=>1L淡奶

 

產品在地化 營養不同

 

  荷蘭皇家菲仕蘭乳製品總裁Roel van Neerbos指出,乳製品包括常溫牛奶、乳酪和淡奶等產品,收入在集團去年整體收入121億歐元(約1,100多億港元)中,佔接近一半,達56億歐元(約515億港元)。主要是因乳製品的接觸層面廣,其中香港的收入佔集團的2%,以此推算,即約10億港元,「收入頗少,但利潤不只2%。」

 


Roel去年曾經來香港,探望在港當交換生的女兒,令他最難忘當然是傳統奶茶及城市的活力。

 

  不過,消費者都是「咀刁」,口味不時轉變,Roel承認,要保持穩定收入及市佔率並不容易,「不同國家的消費者有不同轉變,現在很多人追求牛奶以外的產品,例如Quark(乳渣)、酸奶,加入額外蛋白質或不同口味的產品等,他們要更多選擇,更個人化的產品。」但他以尼日利亞為例,當地有很多窮人,他們所追求的比較基本,「他們想自己的小孩飲奶,可以有營養,最重要是價錢,要他們負擔得起。」

 


在大學園區內的創新中心設有小型工場,新產品投入大量生產前,都先經過工場小量生產作測試。

 

  迎接市場轉變是任何一個集團都要面對的,近年全球吹起運動、健康熱潮,集團也推出Vifit品牌,專攻運動市場,在產品中加入大量蛋白質,更找來不少荷蘭國家運動員代言,「不同品牌針對不同功能,我們針對是復原。」

 

  荷蘭皇家菲仕蘭專業營養總裁Berndt Kodden表示,不同年紀的嬰兒、婦女需要不同營養,品牌也有相關產品,對經常做運動的消費者,也應該有更多針對性的產品,做到個人化。Berndt曾在東南亞市場工作10年,他以當地為例,集團會在不同國家做營養調查,收集當地人欠缺的營養數據,以調整產品配方,「馬來西亞與越南、印尼的需要已有少許不同。」

  

消毒3溫度

 

  菲仕蘭每3日到農場收集牛奶,到達工廠期間,牛奶儲存在攝氏4度保鮮,24小時內投入生產。在正式生產時,所有牛奶需經過消毒,當中有3個步驟,每個步驟的溫度都由電腦嚴密監控,共需時約25分鐘。

 

  110度°C-預熱程序。先以熱水將凍牛奶加熱,需時8分鐘。

 

  120度°C-消毒程序。透過暖蒸氣保持牛奶溫度,高溫消毒,需時8-9分鐘。

 

  45度°C-冷卻程序。完成消毒後,牛奶要冷卻後再做其他工序,需要約8分鐘。

 

特訓試奶專員

 

  去到菲仕蘭荷蘭總部位於大學區內的創新中心,有個「神秘基地」,記者參觀時不可拍照,房間內有10多個窗口,類似舊式診所取藥處,工作人員打開窗門,將不同產品給背後的試味專員,要逐一描述產品的色香味,各人都見不到下家。試食專員的感官需要非常敏感,公司透過中介招募,不設年齡限制,但要經過測試,其中只有表現最好的10%候選者可過關,通過後也要接受訓練,學習如何準確描述味道,不只是好味、不好味,試味專員每星期工作6小時至9小時,讓味蕾可以休息,也可讓每種產品的試味報告更加客觀。另外,中心設有小型工場,所有研發、產品在大量生產前,都先在工場內少量生產,供中心內的員工餐廳使用。

 

工廠第三代任導賞員

 

  參觀菲仕蘭的工廠,有重返小學參觀可樂廠的感覺,進入工廠範圍前,各人要穿上保護衣物、眼罩,由74歲的導賞員Boonstra帶住由工廠的歷史說起。沿路與他聊起來,才知道他與工廠甚有淵源。

 

 

  數年前退休的他就住在工廠附近,從工廠已可見到,他的祖父是工廠的船員,爸爸在工廠工作,從小在該社區長大,他直言工廠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在1967年加入工廠,當時只有23歲,讀過工程的他先後做過3個部門,最久是自1984年開始在包裝部,監督整個流程。臨退休前,工廠問他有否興趣兼職導賞員,他一口答應,以為一個月跑幾趟,但記者訪問那星期,他已接了3個「工作」,超出他的想像。問到他想不想兩名女兒加入工廠,他立即說︰「Why not?」但她們已有其他工作,他也只好隨女兒所願。

 

由壽星公到黑白淡奶 香港市場80載

 

  壽星公煉奶、黑白淡奶、美素佳兒、康營樂等品牌廣告,在不同年代的香港人心目中,大概有一定印象,例如DoDo姐在電視廣告中跳舞的模樣,由其他藝人在電視節目模仿,更多了重間接宣傳,但又知不知道上述的品牌全屬於菲仕蘭旗下?說品牌在香港很會造市場推廣,並不誇張,而且一年數下,次數不少,在明星效應、社交媒體、社區活動等多管齊下,也為銷售帶來好成績。

 


Harvey(圖右)和賀亞軍(圖左)在5月完成交接,同樣不是香港人,但二人都表示最重要「落地」,實地了解香港人的生活文化,便可了解香港市場。

 

  3年前,來自菲律賓的菲仕蘭(香港)前董事總經理Harvey Uong從新加坡調任到香港,當時的3大品牌分別是美素佳兒、黑白淡奶和子母奶,其中只有黑白淡奶是市場一哥,美素佳兒是第二位、子母奶則是第三位。當時他已視之為挑戰目標,將市場佔用率擴大,取得市場的領導地位,「出發點不是一年要幾多個市場推廣活動,而是要推前市場地位、在市場上取得勝利,再想要如何配合不同宣傳。」

 

落力宣傳 市佔率成首位

 

  過去3年,無可否認地,黑白淡奶的形象在市民心目中愈見深刻,茶餐廳用有其品牌的熱飲杯、餐牌架,並舉辦不少奶茶相關的宣傳活動,也推出了家用裝在超市上架等;子母奶則改變形象重推市場,與迪士尼合作,在包裝印上電影角色,打入小童市場,又增加不同容量的包裝,「以往牛奶是在家食早餐時飲的,出街食早餐就不會飲,為了刺激消費者再買,我們與便利店合作,與麵包一起賣。」美素佳兒則透過媽媽會計劃,不時舉辦講座、在網上提供育兒資訊,以加強媽媽們對品牌的投入。

 


菲仕蘭在港最長壽的品牌就是壽星公煉奶,有86年歷史,這款舊廣告相信沒太多人見過。

 

  3年過去,各品牌在同類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已是首位,其中子母奶與另一品牌是雙龍頭;在2015年推出的康營樂在成人奶粉市場佔第三位,「我不能用滿意這個字,取得成功是應該慶祝的,但太易滿足就會落後。」

 


黑白淡奶繼推出細罐裝後,再推出獨立膠囊裝,攻小家庭市場。

 

  香港人熟悉的品牌還有壽星公,菲仕蘭今年在港成立80周年,但旗下壽星公煉奶早在1932在香港出現,即已有86年,是真正的「壽星公」品牌;黑白淡奶則在1941年推出,過去主攻餐飲市場,但原來這品牌是唯一一個多年來沒有更改過配方的產品。

 


3年前推出的康營樂找來DoDo姐代言,荷蘭總部的高層向記者笑問,她在香港是否受歡迎。

 

  剛在今個月接任Harvey的賀亞軍,之前是集團的中國首席市務長,她直言沒有因過往香港市場的成績而感到壓力,而適逢今年80周年,她透露,品牌將推出一系列新產品,例如最近上市的子母奶,配合《星戰》熱潮,推出BB-8和R2D2兩款機械人包裝,而黑白淡奶會推出一次性的獨立膠囊裝,方便小家庭使用。

 

乳糖不耐症

 

  飲牛奶後出現肚漲、肚痛、肚瀉、打嗝、放屁等不適,在東亞人、中亞人及美洲土著間特別常見。根據《哈佛健康期刊》,在東亞地區患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人達九成,通常是基因遺傳所致,因為體內缺乏或不足夠可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未能消化的乳糖進入大腸後,被大腸內的細菌發酵及分解,產生氣體及發酵物,引致各種症狀。一般而言,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不會一食用含乳糖食物便發病,不同人發病的分量不一,在進食後約半小時以後出現,亦不是完全不能進食乳製品。例如乳酪,因其在製作過程中,已除去大量乳糖,其中希臘乳酪特別低,而較硬身的芝士如車打芝士,其乳糖含量也較低,參考芝士包裝上的糖含量,糖份愈低,其乳糖含量也相應較低。

  

淡奶、煉奶 如何製造

 

  香港人不是日日飲牛奶,但日日飲奶茶的人不少,所以日日飲過淡奶(Evaporated milk)或「茶走」中煉奶(Sweetened condensed milk)的人不少,但這兩種奶是如何製作?

 

  兩種奶的原材料都是鮮牛奶,製作淡奶是蒸餾過程,抽走牛奶中60%的水份,保留牛奶中的營養如鈣質、礦物質、維他命等,這製作方法是以前保存牛奶的做法之一,雖然中文稱之為淡奶,但由於抽走了水份,味道更濃郁,常用在沖調飲品及製作甜品。至於煉奶同樣抽走大量牛奶中的水份,加入大量蔗糖,味道甜得多,而且質地濃稠。

 

一哥茶餐廳打躉 看飲食習慣

 

  在訪問前一日,Harvey和賀亞軍在荷蘭食了一頓飯,兩位都不是香港人,卻同樣對香港的食物印象深刻,特別是Harvey,來港初期,為了解香港市場,他說自己每逢周末都會到處走,看看店員如何陳設貨品、如何挑選貨品陳設等,但最重要是去茶餐廳,去不同的食肆,觀察香港人的飲食消費習慣,這也令他愛上了香港食物,「香港的叉燒無得輸、菠蘿油無得輸、點心無得輸,離開香港之後,我會非常掛念香港和香港的食物。」訪問之時,賀亞軍只在香港生活了數天,令她印象深刻的香港食物,不在餐廳,而是在街市,「見到街市的物價,原來可以很便宜,從消費者如何買東西,可以想我們的產品如何滿足他們,香港市場也很自由,一種貨品可以有世界各地的品牌。」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