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道

2017-11-15 10:33:28

從07到17 十年樓市幾翻身

  

  若要以一句總論過去十年本港樓市,你的句子會是甚麼?

 

  「升到黐咗線」、「永世上唔到車」……恐怕十之有九都會「一句激嬲」無殼族。但放眼來看,這其實並非樓市真象的全部。這10年,香港進入零息時代,樓市顛簸翻騰,樓價屢創新高,政府辣招一推再推,到最近二手樓價還一樣破頂,新盤預售又見「瘋搶」場面;另一邊廂,我們還有劏房湧現、公屋輪候人數破頂、市區重建豪宅化等樓市現象。

 

  本刊過去曾報道過不少有關樓市房策的故事,適逢iM創刊10周年,今期記者重訪其中3個個案,包括7年內3度跟進其買樓故事的鍾氏小夫妻,他們一句「今年終於儲夠4年前樓價的首期」,或者最能總結這十年樓市。2011年訪問過的Dare Koslow,由當年的唐樓投資者變成今日在重建區負隅頑抗,見證了城市發展的得與失。有說香港精神就是「打不死」,灰到盡頭見曙光。當全港有20萬人要屈居劏房時,余偉業創立的社企「要有光」,為弱勢提供廉價但人道的光房光屋,幾年下來的成績,就連司長也揚言要「抄考」一番。

 

重建篇:唐樓投資者 見證重建市區得失

 

  上一次與Dare Koslow見面,是2011年的事。那年夏天,他在那間位於士丹頓街過千呎舊唐樓裏呷著冰茶,以唐樓投資者的身份,與記者分享如何透過買賣及翻新唐樓吸盡豪客,賺取17厘租金回報。雖然沒懷疑過他說投資唐樓是為了「Love them and save them」,但印象中那時得意洋洋的他有點虛浮。

  

Dare多年來嗜好不變,專挑有老香港特色的地方來住,他現時位於太平山水巷的住所,前身是間家庭式印刷廠。

 

  6年後再見,Dare看上去添了幾分踏實。他坦言對唐樓的鍾愛無減,但卻似乎閒心不再,整個訪問不是說「Fight for」這樣就是「Fight for」那樣,總之就是一副隨時準備披甲上陣的鬥士狀,令人不禁問︰這些年你到底有何經歷?

 

  Dare表示,受「辣招」所限,加上「這市道已沒甚麼(物業)想買」,所以近年沒作甚麼刁,一直手持近20個分布在中上環一帶的住宅單位收租。兩年前,他離開了工作十多年的廣告及營銷行業,開了間管理公司,專門照顧旗下唐樓。現在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查電郵,看看有沒出租單位漏水或洗衣機壞了要修理,閒來就替初到貴境的Expats(外地派員)找找靚租盤,再有時間,就協助一下區內小業主處理大廈維持管理事宜。

 

雖然印刷廠的生財工具已用不著,但Dare仍堅持放在屋內作裝飾,還指著鑄字模櫃笑說:「好靚!」

 

位於水巷的單位保留了昔日廠房的間格和部分印刷工具,再配上悉心挑選的摩登傢俬。Dare笑言「新舊融滙裝修法」是他的強項。

 

  生活看似悠閒寫意,但其實好戲在後頭。「最重要係Check吓啲樓有無新Order(維修令)。雖然與部門已有很多交手經驗,但因為佢哋永遠唔會將問題講清楚,亦無明確指示,所以要花好多時間去試去估,同部門來往交涉。感覺永遠都處理唔完,差在幾時有新Order出現。Touch wood,最近無!」他說交手較多的部門包括屋宇署和消防處,近年還多了市建局。

 

批市建局表裡不一

 

  他與市建局的博弈,始於士丹頓街那間千呎唐樓。2007年,市建局公布「H19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項目」,打算將該一帶舊樓拆卸重建成3幢新式住宅,而Dare剛買下兩個單位打通兼斥200萬元豪裝的新居,就正在重建範圍內。不過,由於計劃遭區內業主反對,市建局收購進度一直未如理想,項目公布多年一直未有實際清拆行動,Dare亦只好靜觀其變。

 

  2013年,於永利街取景的電影《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獲獎,事件引起社會對保留舊唐樓的訴求,就連監製張婉婷也炮轟︰「一套講香港嘅戲要走去馬來西亞或廣州取景,你話幾荒謬!」最終局方不敵民意,決定將永利街剔出重建範圍,不過Dare的唐樓仍保留在計劃中。市建局曾在2012年一個訪問中提及,H19重建區內存在不少僭建,Dare最後自費找來工程師,力證大廈狀況良好。

 

  另外,他指市建局把已收購的單位租給國際難民組織作宿舍,Dare覺得,自從有單位變作宿舍後,垃圾多了,天台及樓梯間變得烏煙瘴氣。他到過民政署投訴,但情況未有任何改變,不久Dare便決定遷出,暫時空置單位,再靜觀其變。「這是一場持久戰,反正局方有時間慢慢等,話唔定等我死咗先搞(收購)!」

 

昔日印刷廠老闆一邊接電話,一邊順手把要記下的電話號碼寫在牆上,造就這幅充滿歷史感的牆壁,Dare對此愛不釋手。

 

重建講平衡與需求

 

  這就是他過去6年的生活,雖時有不忿勞累,但他坦言不放棄、不妥協,「因為我深信自己做緊嘅嘢,係創造緊一個更好嘅香港。」Dare說,拒賣唐樓不是想阻人發達,只是眼看政府在市區更新上毫無遠見,不捨得把心頭肉交到他們手上。「中上環條條街都話起新樓建豪宅,我會問政府︰Where is the control?呢區之後的人口、設施和交通都會出問題,發展商可以唔理,但政府唔理就係失職!」

 

Dare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建局,對市區重建亦無遠見及全盤計劃,也慣於把當區居民的意願排除在外,導致近年收樓收地常發生衝突。

  

  他認為市區重建應平衡社區利益和社會需求,萬一兩者不能共存,亦要堅持其一。「目前社會最大訴求是Affordable Housing,但重建發展幾乎全是豪宅,居民意見聽完就算,業主去留無話事權,而收樓工程往往會阻礙樓宇買賣和維修,危害幢樓同小業主嘅利益。話就話市建局係協助市區重建的機構,但佢哋亦令市區重建無法好好落實。」

 

於永利街取景的電影《歲月神偷》,最後竟成了把這片老地方從重建計劃中拯救出來的功臣。該一帶唐樓被剔出重建範圍後,部分單位現租予志願團體作社會服務發展。(《歲月神偷》電影劇照)

 

  言則市建局若能做到平衡發展,你就肯賣樓?「我從來唔係針對市建局,若每項重建都以大眾利益出發,在發展時的同時可保留有歷史意義、地區特色和代表性的事物,唔係所有嘢一律拆拆拆。我何止賣樓?我仲會全力支持、幫助URA(市建局),甚至會愛上佢。」

 

美食車不如大排檔 

 

  除了唐樓,Dare也一直有留意本港城市空間的發展。「唔單止講建築,香港整個氛圍都愈來愈悶,慢慢失去傳統特色,社會好空洞。每區都一樣,高樓、商場,站在街頭見唔到天,吹唔到風。」他又指很羨慕倫敦的朋友,仍可擁有一座百年歷史的市集Borough Market。「如果喺香港,拆咗十世啦!」每次提到這市集,他又會黯然地想起至愛的港式大牌檔。

 

  「街頭飲食文化係香港一大特色,港人同遊客都鍾意,偏偏政府要趕絕大牌檔,然後學人去搞Foodtruck。嘥氣!如果要睇美食車點解我唔去紐約、L.A.?」在他眼中,政府對待這城所有舊事物的思維都一樣︰「民間不用多管,政府想的就是最好,所以發展都由政府說了算。好似PMQ(元創坊),表面上鼓勵創意協助本地品牌,But now it's a shopping mall!工廈裏的Hidden Agenda好正,對增加香港吸引力好有幫助,但政府會覺得呢個唔係佢哋定義嘅『好』,要整頓!其實呢啲來自民間嘅創意才是香港目前所需的,我哋絕對唔需要再多幾個商場。」

 

望年輕人掌港未來

 

  雖然這城愈來愈多事情令他失望,但Dare說近年從很多社會事件中看到曙光,當中關鍵是年輕人。他期望政府能把未來還給年輕人,讓他們毋須再為自己和香港的未來憂心,可將創意和活力集中起來,變成推動社會向前的最大力量。

 

  說到這裏,終於明白Dare以前的虛浮與今天的踏實分別何在。他再用了6年的時間,與香港一同經歷巨大轉變。在同呼同吸、同喜同悲之下,那份感情變得更踏實更有根據。

 

  「那天我從新聞上看到年輕人入獄了,覺得好沮喪但同時亦好樂觀。我不是要鼓勵非法行為,但那刻深深感受到這時代產出了最勇敢最有良知和承擔的一代人。我好有信心這些年輕人日後一定可以重掌香港的未來,讓這地方走回正軌。這是我仍然深愛香港的原因,所以我永遠不會離開這裏,我會和大家一同等著慶祝這天。到時,我會重新100%愛上香港!」

 

Dare最愛重建保育項目

 

 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

 

 

  位於紐約市曼克頓,由棄用的紐約中央鐵路西區線改建成一個位於高架橋上、1.45英里長的帶狀公園。鐵路建於1934年,至八十年代停駛,2006年重建成公園。現時每年吸引約500萬遊客到訪。「這城市綠洲就是創意的真正體現,最重要是改建後可讓所有紐約市民共享。」

 

 倫敦-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

 

 

  建於1851年,是倫敦最古老的食品市場,經多番修葺後仍保留建築特色。百年來用途如一,仍是以食品批發及零售為主,早前被CNN選為世界十大必逛生鮮市集。「不同年紀的人都好enjoy在那裏閒逛購物,而且建築同周邊環境好融合得好好。」

 

 夢想中的中上環

 

Dare希望中上環日後發展,可以保留甚至增設更多他最愛的港式大排檔。

 

  「如果中上環由我發展,我會先制定發展上限,減慢該區發展。其次是就物業維修保養訂下明確指引,支持小業主參與管理自己的大廈。下一步是推出『地標保育計劃』,為保留區內歷史建築設時間表,邀請居民一同研究舊建築的新用途,方案一定會讓社會共享這地方,而唔係私有化。至於起公園未必可行,但我會引入天台綠化、市區耕作,種多啲樹,以平衡過度密集的環境。」

 

 

過渡房屋篇:光房由0到100 助弱勢重生 療癒港人傷口

 

  過去10年,本港低下階層住屋問題一直處於水深火熱,財政預算案提及有社企向良心業主徵集租盤改裝成與劏房對立的「光房」,再平價轉租予單親家庭,記者便在當時初訪了這家名為「要有光」的社企。

 

  兩年後的今日,新一屆政府公布施政報告後,記者與創辦人再聚,住屋問題依舊棘手,類似「光房」的概念卻由昔日被讚兩句而變成由政府牽頭大搞。連頑石也點頭了,先驅「要有光」這兩年又走了多遠的路?

 

  創辦人余偉業(Ricky)表示,「光房計劃」這兩年經歷了重大轉變,公司由管理共29間光房變成今天的100間,服務家庭亦由60個增至現時的220個。單看數字,整個計劃的規模已足足擴大了3倍以上。

 

Ricky坦言, 當初只以「發吓夢」的心態對待發展全幢光屋,萬料不到計劃推行了4年便夢境成真,證明香港仍是個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多得財爺當年「眷顧」,這兩年要有光的人氣持續攀升。昔日的光房主要來自長輩留給第二代,卻用不著的單位,今天卻吸引到不少移民港人、長者業主及專業人士出租物業扶助弱勢,最感動莫過於有劏房業主主動將物業改成光房。「我們最初為這業主管理其中一個單位,後來知道他陸續將約滿的劏房轉租予低下階層,當聽到佢話︰『Ricky,我轉緊Portfo(Portfolio, 組合)喇』,那刻真係好開心!」

 

受助媽媽轉行收入倍增

 

  業主背景多元化,自然豐富了單位類別。以前光房集中在居屋和大型屋苑,現時則由唐樓、單幢樓、鐵路上蓋、村屋,甚至海景單位和全新一手樓也有。而隨著單位質量的轉變,這兩年要有光開始嘗試逐步將服務對象從單親媽媽,擴展至在職貧窮及低收入家庭。

 

  早前,要有光完成了首個3年光房計劃,第一批被稱為「畢業生」的租戶已遷出。問及計劃最成功之處,Ricky笑說︰「無執笠已經算好成功啦!」他坦言身邊很多人最初也不看好光房,覺得太理想化,但兩年過後公司不單沒執笠反而愈做愈大,證明香港仍有很多好業主,也足證香港仍是個可讓人談理想的好地方。

 

全名「要有光(社會地產)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2013年推出「光房計劃」,以市價兩至七成的價錢向業主租用香港各區住宅單位,再以「二房東」身份以低價轉租單位予有需要人士,並在租住期間協助租戶提升各方面生活能力;2016年於深井推出全幢式「光屋」。現時全港共有100間光房,多年來累計服務超過220個家庭共550人。

 

  數字可能冰冷,但眼底下的人物故事卻很熱熾。Ricky自豪地說︰「我哋已經出咗會計師和藥劑師(都是入住光房的第二代),下個又嚟緊嘞,所以話窮人唔一定好食懶非,人有三衰六旺,有時只要你幫佢度過人生中最艱難嗰兩三年,往後整個家庭就會變得好好。」

 

  他又憶述,很多單親媽媽入住光房初時都苦瓜乾口面,有些連帶兒子行山也不敢。「有時窮唔只講銀包,係窮到連信心都無埋,幾可悲!但依家唔同了,大家笑容多咗,對未來有返啲希望。」印象較深是一位任職侍應的媽媽,入住後得到朋友幫助及要有光專屬經理的鼓勵,先半工讀考獲保險牌,再邊當兼職邊儲客,結果一年後已有穩定收入,轉為全職。「佢依家收入係以前兩倍多,個心已經唔係諗上公屋,而係希望儲錢買樓。」

 

空置員工宿舍延續使命 

 

  在Ricky心目中,不少受助家庭也有資格拿下「飛躍進步獎」,但其實要有光也很應該獲獎,事關公司在短短兩年間,將光房概念不斷延伸發展,去年成功將深井一座空置宿舍改建,並引入社區式全幢光屋,惠及超過30個弱勢家庭。

  

  這天跟Ricky在光屋內蹓躂,邊「睇樓」邊聽他訴說翻新改建大樓的來龍去脈。光屋前身是建於六十年代的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八十年代工業北移,位於深井沿海地皮的九龍紗廠停業,廠房空置不久就被清拆改建成今日的麗都花園,但眷屬宿舍位處山邊地勢陡峭,加上地皮面積有限,故一直無人問津,除了Ricky。

 

  當年他從區內社工口中無意間得知這空置宿舍,好奇心作祟下走進這幢舊樓。眼見層與層之間出現了大大的破洞,蝙蝠在中間飛過,牆上的壁虎蛋大得像餅雞蛋仔,但內心卻禁不住開始勾劃發展藍圖,想著如何將這裏變成弱勢家庭的安樂窩。2014年,要有光獲城規會通過改建申請批出短期租約,及後又獲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贈2,200萬元展開翻新工程。經過約1年施工期,全港首幢光屋終於2016年10月面世。

 

  改建後的光屋,共提供45個面積約380呎的開放式單位,每個單位均有獨立廁廚及露台,住戶還可遠眺東灣景色。Ricky表示,現時「光屋」共住上約130人,當中以在職貧窮及低收入家庭為主。

 

光屋刻意引入公共活動室及天台苗圃,讓租戶 有更多共處的機會。

 

獨特布局成就和諧社區

  

  跟很多上一代港人一樣,Ricky對昔日那種「七十二家房客」式的鄰里關係一直念茲在茲,故在設計光屋時,特意引入一個類似住客會所的公共空間,並在天台建起住戶共同打理的苗圃,希望能藉這種對外式設計重塑一個溫情小社區。「每日放學,成班細路就衝返嚟一齊玩,食飯時間阿媽伸個頭出來叫就得㗎喇,呢啲場景真係七十年代先有。細路玩得埋,父母自然熟絡,屋企無廁紙無鹽咪去隔籬屋借囉,佢哋會一齊食飯、放假約埋出去玩,關係好好。」

 

牆上的照片,見證著光屋發展歷程。Ricky謂當中最難忘是得到公民社會裡不少專業人士及企業的支持。

 

  一間光屋照亮一個家庭,本已是件溫暖的事,若再宏觀一點,光屋的出現更令撕裂的香港社會重現一道「互助互信」的曙光。Ricky說︰「我哋最叻就係去邀請公民社會合作,拿著計劃書去律師樓,搵人幫我哋免費睇地契;去則師樓借人,結果佢哋以1蚊借咗兩個則師俾我哋用兩年,連判頭也只收了成本價就開工。」還未計算香港寬頻(01310)和中電(00006),前者為數十戶掘了幾百米的地鋪光纖,後者為光屋提供穩定電源,先建臨時斜道,再自資購入大型變壓器,沿斜道逐格拖上山。

 

  「好難唔感動,因為你知道喺香港,只要你Give them a good reason,無論企業定個人,仍然好ready為社會做返啲嘢……其實香港人從來無變過。」

 

Ricky說,無論是媽媽或孩子,入住光房後笑容明顯比以前多。

 

每逢節日,光屋居民都會聚在一起慶祝。圖為年初的新春大食會,席間大家一起浸鹹檸檬,並相約在「畢業」之日一同品嘗。

 

光屋工程修補社會撕裂 

 

  整項光屋工程,從申請到完工只花了兩年,發展速度之快震驚各界。Ricky認為,這亦跟公民參與不無關係。「平時的工程,唔同Party會因利益而拉鋸,但嚟得幫手都係有心人,唔會計較咁多,當拉鋸變成合作,大家互信,所有事都會快好多。呢樣正正就係依家社會成日講嘅修補撕裂囉!」

 

  一班本打算伸手助人的人,到頭來也得著甚多。在整項復修工程完成後,Ricky特意邀請一班則師和判頭重訪光屋,與入住家庭見面。「則師話捐錢賣旗就試得多,但甚少用自己專業去幫人,過程中就好似返返去以前讀書時,實踐著工程師的使命。判頭就話完工後永遠唔會見返製成品,但今次睇住班街坊搬入嚟,覺得好有意義好開心。」

  

  一間光房,照亮的絕不只是一個家庭。

 

不論貧富 愈住愈差

 

  談及這些年來的住屋環境,Ricky直言不論買樓還是住劏房,港人都普遍愈住愈細,又愈住愈遠,原因在於目前市區全面豪宅化,買不起又租不起的人自然要「起身」。「這情況不利低下階層的個人發展,原本每日放工有3個鐘可進修,但依家用晒嚟搭車,間接拖慢了社會的進步。」

 

  令人不惑的是,即使各方都似花盡力氣,但問題還是解決不了。Ricky始終認為社會討論太單一︰「唔係講增建公屋就是幫人上車,但港人住屋需求從不單一,等唔切公屋有無其他制度幫佢?年輕人唔夠首期又有無其他方法上車?」他認為拖延市民住屋或置業的需求,整個社會也要付上代價,如勞動人口不足、人口老化加劇等,故建議政府應盡快引入更多種類的房屋產品,切合不同人的需要。

 

港人實錄:小夫妻7年未上車 從抓狂到看化

 

  鍾氏夫婦是iM少有這些年間重訪再重訪的個案,我們分別於2010年及2015年,就年輕人上車議題採訪兩口子。今天再見面,議題沒變,但當年的何小姐已變成今日的鍾太,她亦笑說︰「我哋依家都稱唔上年輕人喇掛?!」比這句自嘲更無奈的是,即使7個年頭過去了,二人還是上不到車,繼續處於無殼狀況,只有見證著本港樓市狂升7年的份兒。

 

雖然兩口子折騰了7年仍未能成功上車,但鍾太表示不會放棄,會密切留意各個資助房屋計劃的最新發展。

 

  回到首次訪問的2010年,當時還是情侶的二人,以5,900元租了東涌藍天海岸一個550呎的單位,翌年加租至6,700元,第三年業主一開口叫價1萬,即同一租約期內加租近70%。二人拒絕續租,遂改租沙田第一城,這租盤的租金增加300元,但單位面積卻小了近半。這趟兩口子只住了一年,翌年業主「傾都唔傾」就收回單位,於是二人又再一次經歷大遷徙,由沙田搬到天水圍栢慧豪園一個近500呎的單位,月租8,600元。

 

  鍾氏夫婦入住此單位已有4年,目前租金亦較首年增加了四成,現時租金已破萬,但鍾太認為在此市道下加幅尚可接受,但就擔心不知這片香港最後租賃樂土幾時會失守,屆時兩人還可以搬到哪裏?

 

  兩人見證著住宅租金水漲船高的同時,這些年來也經歷了普遍年輕人置業的三段心路歷程︰由最初雄心壯志死慳死抵儲錢,到後來在追不上樓價升幅的大環境中認清「買樓」的真義,到最後選擇隨遇而安。

 

心儀私樓單位 年升百萬

 

  以往傳媒經常報道年輕人為買樓而不吃不喝不消費,這些他們統統都經歷過,鍾先生一個大男人每天只吃兩個麵包充饑。可笑的是,即使如此慳家,加上過去數年二人收入已增至逾5萬元,但捱著貴租,始終追不上樓價。「我哋今年先儲到4年前樓價嘅首期,但連這區最平的樓都買唔起!」

 

  她又指,單是過去一年多,現時租住的單位已升值百萬元。「去年中續租時先Check過層樓大約值380萬元,今年業主話出年唔想再續租,問我哋540萬元有無興趣買!雖然最後都賣唔出,但親身經歷過先相信樓市升得咁誇張。」翻查紀錄,該屋苑去年7月同類型單位最低為415萬元,最高為460萬元,而剛過去的10月最低成交價為450萬元,最高為555萬元,某程度真的已升值近百萬元。

 

冀政府推租管 徵空置稅

 

  「我有個年輕親戚係專業人士,人工高,有足夠能力買樓,但佢都無置業,繼續租樓同父母住,寧願搵幾多使幾多,唔使俾層樓困住。可能好多人唔認同,但佢令我醒一醒,反思究竟層樓值唔值。咁辛苦上車,以後幾十年咁辛苦供樓又值唔值?所以有段時間我哋都放棄,唔再諗買樓。我哋本身唔係大富之家,要拋咁大舊錢出嚟風險其實好高。我老公成日講︰不如用一半積蓄去買騰訊(00700)啦,佢前景好過香港好多喎!」

 

  打從林鄭上場後,新政府在協助年輕人上車的課題上動作多多,但鍾太謂有些只是「得啖笑」。「貨櫃屋那些,我老公話不如繼續租天水圍,因為佢覺得瞓貨櫃同瞓街只係一線之差!」

 

  她認為已遭政府取消多年的租務管限比較實際,或者政府最近提出以強積金作為首期,亦有助他們這群等上車一族早日達成置業夢。「社會上都有提過物業空置稅、資產增值稅等,可以控制下樓價不停升,不過啲高官同大陸人就會受影響,所以都係諗下好喇!」

 

  經過了盲衝和心態調整,鍾太坦言現在買樓只會揀可負擔且不太影響日常生活的種類,例如由2014年起復售的新居屋、房協近日推出的資助房屋翠嶺峰及翠鳴臺,以及林鄭早前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港人首置上車盤。由於「機會唔係時時有」,二人每次申請時也會格外留神並跟足指示。鍾太表示,早前在申請最新一期居屋(即彩虹彩興苑、梅窩銀河苑及銀蔚苑)時,母親剛年滿60歲,於是就決定將其加進申請中,希望提高中簽機會,可惜最終幸運之神未有眷顧,惟有靜待機會再出擊。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