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

2018-03-01 08:00:00

紡織大王低調第二代 溢達楊敏賢掌百億王國

  很多人未必聽過溢達,但不少港男的衣櫃可能都有一件溢達生產的恤衫,她為世界各大品牌做恤衫代工生產多年,例如Brooks Brothers、HUGO BOSS、Polo Ralph Lauren、J. Crew、GAP、MUJI、GIORDANO及Baleno等。一年生產量達1.1億件恤衫,是全球生產量最高的恤衫廠商。公司員工達5.6萬人,2016年營業額達13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

 

  記者早前到桂林參觀溢達其中一個廠房,見識一秒生產9件恤衫的驚人效率,印象最深刻是廠內一塊比對板,板上一邊列出品牌對恤衫各項的要求,另一邊是溢達造出比客戶要求更高的樣板,其極致追求,原來還未止於此。溢達造衫的第一步由種靚棉花開始,20多年前遠赴新疆開棉花田,此舉創同業先河,也被視為瘋狂。

 

  近年不少廠商嫌內地生產成本增加,紛紛移師去「低成本」國家生產之時,溢達背道而馳,一擲20億元人民幣(約24億港元)在廣西桂林大興土木建新廠;又把「使錢唔賺錢」的「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策略,決要走在同業前搞環保。

 

  溢達的大膽創舉,後面盤算著甚麼?本刊獨家專訪「紡織大王」第二代、溢達副董事長楊敏賢,她是公司創辦人楊元龍的二女,董事長楊敏德的妹妹,負責公司的戰略規劃,由她親自解構全球最大恤衫製造商的策略思維,背後展示的是溢達40年來的生存之道。

 

 

Profile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

  •溢達創辦人楊元龍二女、董事長楊敏德妹妹

  •擁美國夏威夷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學位

  •擁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3年任世界總裁協會(WPO)教育分會副會長

  •企業家協會(EO)香港分會會員

  •青年總裁協會(YPO)香港分會會員

 

工廠聘大學生 「嚇親」行家 

 

  記者在訪問前做「功課」,翻查楊敏賢的資料,發現楊二小姐的訪問少之又少,屬低調一族。現時她是溢達的副董事長,董事長是她家姐楊敏德。楊敏賢於90年代返屋企打工,原來不是她的「第一志願」。

 

楊敏賢與家人合照,由左至右︰父親楊元龍、楊敏賢的三名孩子、姨甥女潘楚穎、姐姐楊敏德、母親楊蔡詠芳、楊敏賢及其丈夫。

 

  在美國修讀酒店管理的楊敏賢,一心想入行做旅遊,當時父親楊元龍除了溢達做紡織及製衣,還開有旅遊公司。記者翻查資料,楊元龍曾投資北京著名的高級酒店香山飯店。堂堂外國留學生返來做酒店,原來在當年會被「嫌棄」,老闆覺得是大材小用,「我返來的時候不是太理想,成個大環境不太鼓勵外國留學的大學生入行做旅遊。」楊敏賢於是去了別家製衣公司做「Trainee」(訓練生),由低做起。

 

溢達以完整的一條龍生產模式運作,由種棉花到造衫,甚至銷售,全部可「一腳踢」自己做。

 

堅信能力更勝關係

 

  大學生在工廠做Trainee,當年在不少人眼中,是一件幾委屈的事。楊敏賢表示,溢達在80年代開始招聘大學生,在同行中是「不尋常」的做法,「以前(工廠)管理層都是由紅褲仔一路升上去,讀那麼多書入工廠做,會覺得不值。」能讀上大學的人不多,大學生自然「矜貴」,當然要搵文職工,打呔做白領,入工廠做藍領實在委屈;另一邊的老闆也覺得沒必要,因為大學生不是工廠出身,要花時間去教,還會挑戰老闆問問題,簡直浪費時間,「當時很多行家都問:『使唔使咁高人工請個大學生?』」

 

  楊敏賢指父親卻另有一套想法,認為公司要長遠發展,投資人才比機器更值得。「我爸爸是比較Open-mind(開通),他比較相信一個專業的管理團隊,覺得能力比關係重要,所以好看重如何培養非家族裏的人才,加上我哋得兩姐妹,不是很多人去Dominate(支配)整個管理團隊。」她指父親要用一個正統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公司。

 

  楊父有如此現代管理思維,相信與他背景有關,他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碩士,又留學美國讀紡織化工,後接手外父蔡聲白的織綢廠,再於1977年在香港成立溢達,造布後來兼造製衣。於90年代初加入溢達的楊敏賢,不是空降做高層,她笑言:「我入到公司也是由Entry Level開始,都明白基層員工的心態。」當年溢達反傳統請大學生,對她而言,原來有好處。

 

  雖然她認為別人如何看待她太子女這層身份,很視乎自己用甚麼態度,但因為公司請了大批大學生,一大班年輕人,大家都是沒經驗,一起由零開始,「我入公司時,公司已經開始大學生培訓計劃,請了大班後生仔女,我跟他們隔膜比較少,大家一齊面對不少挑戰,如此情況是較好的。」她笑言換了是傳統工廠,做管理的全是資深的同事,對她而言,「情況可能很不同。」

 

夥日廠商佛山設廠

 

  當時的溢達,正值急速發展,「90年代(公司)發展得很快,基本上不停有新項目,那時候我們在內地已經有廠。」講起跟內地淵源,她指溢達在內地開放改革前,已跟江蘇省簽下第一張補償貿易單,即一方提供設備或技術,另一方以勞動力或產品交換,在行內始創這種跟內地公司合作生產的模式。

 

  改革開放後,溢達到內地開廠,其中佛山高明的布廠成為公司最大的生產基地,當時楊敏賢一入公司就是參與高明廠房項目,她道出這個廠房的由來:「那時候我們向日本廠商買布,日本的紡織業很強,質素很好,但我們看到他們有危機,就是沒有新人入行,於是我們跟日本合作找出路,最後在佛山合資開廠。」現時佛山廠房有員工2萬多人,該廠除了生產布料,亦有製衣,同時擁有該公司最大的研發中心。

 

長遠發展獨有優勢

 

  溢達不僅造布造衫,更推出自己的恤衫品牌「派」,楊敏賢表示,當時他們看到美國巿場的競爭愈來愈大,新巿場反而有機會,於是想開拓內地巿場做特許經營,推自己品牌。但在90年代的中國,巿場還在起步,楊敏賢和同事去做開荒牛,「嘩!覺得做得好辛苦,當時我們對特許經營的做法,跟內地的做生意手法有出入,於是我們慢慢收縮重組,希望等啱時機再做。」

 

男裝恤衫看似簡單,也可以非常講究。

 

  90年代的溢達擴張及轉型,香港的製衣業也正走下坡。楊敏賢表示:「爸爸看發展好長遠。」當時父親看到香港製衣業受配額制束縛,單靠低價來競爭,長遠難有發展,「所以他要找到一個我們獨有的競爭優勢,我們要肯放心機,要長遠去想怎樣走下去,而品質是第一個着眼點,他更加相信要用有能力、有學歷的人,公司才可以在這方面更上一層樓。」她指父親這個想法,一直影響著公司。

 

高檔恤衫 從種棉花開始 

 

  溢達在90年代中創了一個先河,成為首個去新疆種棉花的港商。此舉要將製衣的生產鏈推前至原材料控制,由種棉花開始著手。楊敏賢指,當時不少行家的反應是「傻㗎!」要提升質素有很多方法,為何搞到要去邊疆,做自己不熟悉的種棉花?當時已接棒做董事長、楊敏賢的家姐楊敏德決意要做這件事,派出公司的管理團隊去新疆。

 

  造衫要由種靚棉花開始,這種極致追求實在瘋狂,對溢達來說,卻是轉型做高檔恤衫的重要一步。楊敏賢解釋,埃及長絨棉被視為最高級的棉花材料,但產量少,而接近埃及長絨棉級數的,是新疆長絨棉,由於氣候、土壤等因素,全中國就只有新疆有出產。

 

首個入新疆種棉花的港商溢達,其棉花田佔地遼闊。

 

從無到有建立互信

 

  當時溢達的管理團隊入新疆,任務艱巨。楊敏賢表示莫說20年前,即使現在入新疆做生意也不容易,當時他們的管理團隊去新疆,生活條件差是其次,最難是如何開展工作,「你去到跟他們說,你是香港企業,他們望住你,問你來做甚麼?」新疆人口主要是維吾爾族,不論文化、做事作風等情況,都有別於其他省份,「他們並非不想跟你做生意,而是當時的環境,有太多不同的因素,是我們不了解的,要過到去慢慢了解。」

 

  溢達最後在新疆投資了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開設紗廠及佔地10萬畝的合作農場。楊敏賢有份參與管理工作,她指那時最大的挑戰是人事。當時溢達的在喀什的棉花田,供應未滿足龐大需求,要另向南疆的農民買棉花,但對方不肯賣,「你基本上是逐個步驟、一個一個地跟不同的合作夥伴建立互信關係。當中的挑戰是讓他們知道點解要信你,點解要跟你合作、賣棉花畀你。」

 

  由互不認識到互相信任,再有買賣合作,這不僅要花時間,少點心力也辦不成。而溢達後來調整策略,再無增加自家的棉花田,反而向當地農民買棉花,由此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不是今天來明天走,我們是在這裏長遠發展,對農民來說,他們的收入也有保障。」

 

內地對手無法仿製

 

  收完棉花走入工廠,裏面的人事管理更令人頭痛。溢達在吐魯蕃的紗廠,最初聘請了的工人,都是當地的外省勞工,即來自其他省份的漢人,這情況跟他們在佛山、蘇州的工廠相似。不過後來新疆政局不穩,加上其他省份也有大把工作機會,在新疆的外省勞工紛紛離開,紗廠突然失去大量人手,只有請當地維吾爾人補缺。

 

  由於維吾爾族的民族性不同於漢族,加上部分維吾爾人的普通話說得不太好,維楊敏賢指,當時管理團隊的內地同事因此有顧慮,坦言「唔識管」,來自香港的管理團隊得想辦法,「要跟他們(內地管理團隊)做很多工夫,讓他們明白轉型的重要性。」她指「好彩」內地管理人尚算年輕,接受到新想法,「但轉型過程最艱難,要將管理團隊的Mindset(思想框框)打開。」目前那邊工廠有70%的員工是少數民族,彼此相處融洽。

 

優質新疆長絨棉造出來的布,可製高檔恤衫。

 

  造衫的第一步由種棉花開始,然後紡紗織布,到製成一件恤衫為止,全部自己做,近年力推自家品牌恤衫,做門巿做網購,如此完整的一條龍模式,其漫長的生產鏈,要兼顧的實在很多,難度無疑提高,楊敏賢這樣回應:「但如果對自己的產品品質要求是這麼高,如此運作絕對給予我們信心做得到。」換言之所有事由自己話事和控制。溢達在新疆成功種棉花後,並沒有港商跟著去,只有一些內地的廠商,仿傚其做法,但規模無法跟溢達相比,或者只是半條龍式的生產鏈。

 

溢達在改革開放前已跟內地廠商合作,現時在佛山、江蘇常州、浙江寧波等多地設廠。

 

  溢達轉型後,其業務不斷擴張。現時她除了在新疆有棉花田、紡織廠外,還有在江蘇常州、浙江寧波、廣西桂林、佛山高明、越南、斯理蘭卡、毛里裘斯及馬來西亞檳城等都有製衣廠或同時有紡織廠,員工達5.6萬人,其中佛山高明廠就有2萬人。每年生產恤衫達1.1億件,以男裝恤衫佔大多數,是全球男裝恤衫產量最高的製衣廠商,2016年的營業額達13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

 

溢達在斯里蘭卡、毛里裘斯等海外設廠,圖為楊敏賢(前排左九)跟國外廠房的員工合照。

 

自家品牌搞網購

 

 

  「派」(PYE)是溢達首個自家品牌,主打高檔恤衫,在90年代進入中國巿場,但在中港兩地未算成功。至2009年楊敏德與前夫潘迪生所生的女兒潘楚穎加入溢達,把「派」再重推巿場,現時在中港兩地共開6間專門店。近日溢達在內地推另一自家品牌「十如仕」(Determinant),獨沽一味賣白色男裝恤衫。據楊敏賢指,男性由讀完書畢業出來社會,白恤衫成為人生必備,巿場龐大。「十如仕」有門巿有網購,搞網購可說是溢達的新業務。

 

溢達近年力推自家品牌「派」,在中港兩地開門市。

 

 

億元搞環保 轉變迎電商

 

  記者早前參觀溢達在廣西桂林的其中一條生產線,該廠為外國眾多有名品牌生產男裝恤衫。從外觀看廠房,實在有點舊,但踏入廠房的車衣間,空間很大,看不見盡頭,頂部布滿軌道,未加工及已加工的恤衫,一件一件被吊起,經軌道自動送到下一個工序的部門,而其他部門則有自動車把恤衫或配件運送。至於裁布、車花或字、釘鈕及熨衣等其他工序,皆使用先進機器。

 

  廠內有一塊不顯眼,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白板,這塊手寫白板貼滿恤衫各部位的完成相片。負責人指,板的左邊是客人要求的樣辦,右邊是他們完成的產品,其標準要高出客人要求,才算過關。不論是管工及工人,可隨時透過平板電腦,查找每件恤衫的「行蹤」。溢達的自動化生產線及現代管理,平均每秒就可生產9件恤衫,每年生產恤衫高達1.1億件,成為全球男裝恤衫生產量最高的廠商。

 

達位於桂林的標誌性「十如項目」預計今年啟用。

 

長遠發展人才要緊

 

  近年不少內地港商因成本增加,紛紛把工廠或部分生產線搬到其他成本較低的地方,如柬埔寨、緬甸及孟加拉等。溢達卻反其道,加大在內地的投資,在桂林的「十如項目」投資額達20億元人民幣。楊敏賢認為,對廠商而言,純粹用價錢去競爭,對品質要求不太高,不追求質素穩定性的話,去這些國家設廠,可能是適合的。「但對於我們追求高品質,要有長遠發展,不論是生產,或後面採用的技術,優化生產線,中國是有優勢的,不要說龐大市場,從生產角度而言,內地的人才,我覺得其他國家難相比的。」要技術講高品質,人才是關鍵,她指內地能提供大量管理及技術的優質人才。

 

  身為全球最大恤衫生產商,大量穩定人手非常重要,對於有指現時廣東省請工人難。楊敏賢表示難以同意,反而是如何把勞動力轉型。她指過去廣東省的工廠,聘用的工人主要是外省來的,這些人做3年、5年就離開。現在他們反而請的都是當地人,「廣西的本地人口穩定,我們才有意願去投資去培訓,若果工人5年後就走,我們很難投資落去。」

 

投資億元大搞環保

 

  桂林的「十如項目」是溢達的標誌性項目,不單是紡織及製衣生產線,而且希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單位。該項目興建5年,預計今年啟用,工廠會採用極高標準的環保設施,目標是做到零排放。同時廠內設有旅遊景點及大型會議廳等,作日後教育及交流之用。溢達早已把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重要策略,一直以來,紡織及製衣業被視為最大污染者之一,該公司投放龐大資源搞環保是異數。

 

「十如項目」的部分廠房已準備入伙。

 

  楊敏賢對於公司積極搞環保,她用了一個「貼地」的例子去說明,「我們在佛山高明的工廠,有2萬員工,我要在這個地方發展業務,都要這2萬員工健康生活,這是直接解釋了為甚麼我們如此緊張空氣、水質的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我們員工的健康。」她補充,員工健康關乎工廠的生產,而他們廠房投資鉅大,不會輕易搬走,因此員工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才可持續發展。高明廠房是溢達最大的生產線,有紡織廠及製衣廠,該廠自設污水處理處、水質淨化中心等,自2000年投放了1.5億港元研發環保技術。

 

自動化設施及現代管理,令溢達的製衣效率極高。

 

  她又指廠房的環保設施,往往在法例推出前兩年,自動自覺先做,避免趕不及做而被封廠的風險,「因為頒布法例才做,會趕不切完成,雖然頒布後會有緩衝期,但不是安裝機器就做到,我們要做很多研究才可以做到要求的標準。」她說內地的執法部門一查到未達標,很大可能要立即停產封廠,她說︰「快點做好,大家夜晚瞓得安樂,不會提心吊膽。如果停產,你話幾大件事!類似情況我們聽得太多。」

 

更新技術適應電商 

 

  近年興起的速食時裝(Fast Fashion),改變了製衣業的生態,楊敏賢表示,相對女裝,做男裝的影響較小,「始終男裝講究舒適及質素,男士未必不停的每一季換裝,跟女裝很不同,Fast Fashion的對象是年輕客,價錢便宜,需要Fashion而不是質素,跟我們做的Segment(層面)不同。」

 

  反而電子商務帶來改變,部分品牌在電商平台銷售,「存貨量等要配合,跟過去傳統做法不同;亦有些客人不是品牌,而是一個平台,這類客又跟傳統的客戶不同,我們都在適應。」她舉例如品牌在亞馬遜(Amazon)平台銷售,他們生產商需要更新整個流程及技術配合。

 

楊敏賢表示公司正適應電商帶來的改變。

 

辦論壇請「猛人」交流

 

  溢達對持續發展有幾緊張,從她自2014年起每年在桂林搞「十如論壇」可見一斑。論壇為討論及交流中國持續發展提供平台。該論壇是溢達的「大事」,所有高層從香港飛到桂林,全程參與。公司董事長楊敏德及副董事楊敏賢先後上台發言及演講。

 

在桂林舉行的「十如論壇」,溢達高層均會出席,楊敏賢(左四)和她姐姐楊敏德(左五)更會上台發言。

 

  桂林眾官員出席,同時邀請各方「猛人」來交流,曾出席者有石油大亨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的基金會主席David Rockefeller. Jr.、台灣五大企業之一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戶外用品Patagonia首席營運官Doug Freeman、由體操王子變生意人的李寧等。去年論壇在桂林的香格里拉酒店舉行三天,幾百人在此留宿參加。「十如」取自《法華經》內的「十如是」。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