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經濟

02/07/2024 15:00

《豪論國金-李振豪》淺談美國總統大選對市場的影響(二)

  《豪論國金》上周討論美國內部撕裂問題。今周討論貿易問題。   強徵關稅亦是美方常用的撒手鐧。自2018年開始,美國未間斷對華商品加徵關稅。但IMF早在2019年公布的報告表示,進一步提升的關稅,很可能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雖然對通脹的直接影響較小,但進口價格上漲,對美國本土對手的競爭力造成更廣泛的影響。   去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研究指出,美國進口商「幾乎全部」承擔著特朗普的關稅--關稅每增加1%,價格便上漲約1%。簡單而言,強徵關稅,相當於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額外加稅,無疑是美國核心通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月美國落實向中國總值180億美元貨品再加徵關稅,其中電動車提升至100%,電動車鋰電池及電池部件關稅亦由7﹒5%加至25%,並批評中國大幅補貼出口產品,對美國造成損害,強調加徵關稅是要保護美國工人。但《路透社》引述美國政府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汽車製造商向中國出口155337輛汽車,價值63億美元,同年中國僅向美國出口64067輛汽車,價值14﹒5億美元。而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大多以美國品牌銷售,關稅急升,將影響美國而非中國企業盈利。更大的問題在於美國汽車製造商如無法取得中國製造的低價電池和材料,反而推升美國生產的電動車價格,對其競爭力及消費者而言實在是「開倒車」。   較制裁及關稅更強的王牌,當然是以「國家安全」為由直接介入商業領域:多年前通訊設備供應商的訴訟,到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以「數據安全」為由警告,稱美國可能採取極端行動以禁止或限制中國電動車,再到總統拜登簽署法案,強制社交平台的中國母企在最長一年內出售美國市場或與之剝離,否則將禁止應用程式商店提供該平台。操作上,「國家安全」可以無限延伸至商業及生活上每個層面,但後果是讓世界感知與美國經商的政治風險,對美國經濟實是得不償失。   中國政府媒體引述世貿組織去年全球貨物貿易數據顯示,全球貨物出口3年來首次下降,繼2021、2022年連續兩年增長後再次下降。去年中國出口佔全球份額約14﹒2%,與2022年持平,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進口佔全球份額約10﹒6%,較2022年微升,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二。數據佐證中國是全球貿易的大熔爐,不論進出口都手執牛耳,並滲入由政府到商業再到民生各領域。歐美愈採取貿易箝制,本土生產效益便愈低,最終只會畫地為牢。在科技領域上,歐美仍冠絕全球,但較中國的優勢差距不再,「卡脖子」技倆逐一被中國攻破:6G通訊、再生能源,甚至航天領域,足已證明科技上中國「超英趕美」差不多行到最後一里。再者,投資者並非吳下阿蒙,資本自然會流向有潛力的市場。雖然透過高利率可短暫地留住芳心,但換來手刃本土商業活動,從美國首季GDP細項數據便可知一二。   歐美經濟核心問題未解,但黔驢技窮,執意地「去中國化」只會加重歐美經濟的硬傷。更不幸的是,合作與對抗往往是領導個人榮辱,而非民生考量的一念之差。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19/07/2024 19:16

《再戰明天》德國公布零售銷售,本港公布CPI

  《經濟通通訊社19日專訊》德國公布零售銷售,及本港公布CPI,料為下周一(22日)市場焦點。  各國重要經濟活動方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拜登。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總裁在G20峰會之前舉行會議。歐盟外交事務理事會會議舉行。本港時間下周一晚9:30pm,英倫銀行負責市場的執行理事Victoria Saporta在歐洲金融市場協會(AFME)研討會上發表講話。  數據方面,下周一德國公布5月零售銷售,月率料維持不變。4:30pm(本港時間.下同),香港公布6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wa)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