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陶冬天下
20/08/2021

聯儲作出起跑前的下蹲動作

#收水 #美國通脹 #QE #聯儲局

  在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7月會議紀要值得仔細品味。筆者看到以下幾個關鍵提法:

 

1)多數委員認為今年可以開始減少購債規模。

2)多數委員「滿意」通脹達標,但是就業尚未完成目標。

3)德爾塔病毒蔓延重燃對經濟復甦的憂慮。

4)委員會成員對政策轉身的時機意見不統一。

 

  美國聯儲在7月會議上首次公開討論改變2020年3月開始的量化寬鬆政策的軌跡,所以此份會議紀要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既然多數委員認為今年內開始降低購債額度是合適的,聯儲作出政策變更應該是箭在弦上了。筆者相信聯儲正式宣布縮減購債規模會在8-10月發生,最有可能的是9月21-22日的公開市場委員會例會上。政策開始實施估計在11月或12月。

 

  會後聲明用了「滿意」來形容目前的通貨膨脹,比較有趣。聯儲的中期通脹政策目標是2%,現在CPI升到5.4%,應該說當局是在有意淡化當下的物價壓力,維持通貨膨脹屬於過渡性性質的判斷。同時貨幣當局認為就業目標尚未完成,需要繼續努力,疫情重燃更增加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這種表述為政策回調的力度畫出一條線。由於勞工市場依然未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持續寬鬆的貨幣環境應該繼續。換言之,聯儲並不打算很快地完成貨幣環境正常化,此說法與個別地方聯儲主席的論調不同,但清晰地表達了主導貨幣政策決策的三巨頭的意見。

 

  有部分委員會成員希望今年內開始減少購債規模,也有部分委員認為明年初開始。有人希望明年中就可以完全退出這輪QE,有人則堅持要放慢步伐。這種意見不一致,與近周央行高官公開發言時的意見分歧相同,折射出政策轉身的困難,不過筆者相信委員會的反對聲音並不十分大,鮑威爾可以輕鬆抑制反對聲音,走自己選擇的路。

 

  以目前美國已經見到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貨幣當局已經到了必須要作出一些舉動的時候了,這是聯儲的責任,也是紓緩資產價格暴漲的手段。不過體系內的流動性真正收縮,恐怕需要等到明年中左右。聯儲對通脹的表述,是在暗示目前的通貨膨脹並未到倒逼貨幣政策的地步,而且還要看疫情發展。

 

  筆者相信,聯儲減少買債規模已經箭在弦上,但是之後的速度和力度上就會避重就輕。前者是鮑威爾的政治責任,後者才是鮑威爾的真實意圖。Tapering不會走得太遠、太急,高高舉起、輕輕拍下。靜待下一輪經濟下滑開始,新的QE計劃便可能輪回重生。

 

(iStock)

 

  不過現在,聯儲走到了政策轉換的起跑線前,下蹲,聽發令槍響。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04/01/2023

2023年 水乾年

#收水 #投資 #資金

  美儲局狠加息,造成40年來罕見的貨幣收縮(QT)大環境,衰退陰霾籠罩。不過,瑞信的陶冬和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創辦人馬克斯(Howard Marks)在總結2022及展望2023市場時,雖不太樂觀,但也點出了少許希望,只是有個前提。

 

  陶冬上月初指出,早於2021年11月30日,當美儲局主席鮑威爾說通脹壓力很大,是時候退出資產購買計劃,其實是宣布「超級便宜資金時代」終結了。陶冬指2022年內,標普500最多曾蒸發11萬億美元的市值(圖一),而美債市也錄得自1788年以來最差的表現。對美股、債市來說,2022是災難性的,在25個大類資產和非美元主要滙率中,只有商品,主要是能源和天然氣有正回報。

 

 

股債齊跌,基金噩夢

 

  過去150年中,美股、債同跌只發生過4次:1941、1969、1987,以及1994年,而2022年是第5次,市場波動大,9成以上基金蝕,乃基金的噩夢之年。

 

(istock)

 

  自2009年以來,美儲局乃至各國央行都拼命印錢,導致資產價格暴漲。陶冬指流動性擴張及極端的利率水平(圖二),觸發了通脹。世界從低增長、低通脹的環境,轉向了低增長、高通脹的環境。美儲局為遏國內通脹而加息,令資本市場大跌,之前賺到的甚至可能要「嘔凸」。雖然今時既有通脹壓力,又有衰退風險,但陶冬認為,在經濟陷入衰退之前,若美儲局成功擊退通脹便有轉機,否則未來的路會很難走。

 

 

  與陶冬同樣不樂觀的是76歲的Howard Marks。Marks說在他53年體會經濟周期變化的經驗中,市場變化就如鐘擺的擺動,其間其實只有兩次真正的巨變。

 

  Marks認為,第一次巨變是投資觀念的改變,讓投資者學會了風險與回報的概念,而第二次巨變則是美國持續的減息,促成了長達40多年的大牛市。

 

  他憶述1969年入行之初,金融投資機構推崇「漂亮50」(Nifty Fifty),那是投資界認為包含了增長最快、最好公司的投資組合。組合內的公司必賺,但自1969至74這5年間,這些股卻蝕了9成,但當時被認為風險極高的債券,卻讓Marks賺得穩定而安全的回報。自此,Marks領悟了風險與回報的關係,也知道了不會有「只升不跌」,或「只跌不升」的市。

 

  第二次巨變由1970年代石油危機所觸發的通脹而來。原油禁運,油價1年內升三成,美國GDP跌約5%,在約10年間,美通脹一直高企,並兩度升越11%!直至1982年,美儲局同樣以加息遏通脹,造就了其後40年的大牛市。標普也從1982年109點起步升,至今天突破了4000點,複式增長10.3%。

 

第3次巨變發生中

 

  Marks認為,第三次巨變正在發生。幾十年的低息時代過去,也就是陶冬所說的「超級便宜資金時代」終結了。今時美儲局黔驢技窮,並不可以像從前般大幅減息。Marks指出,將進入「完全回報」的時代,投資者未必需要從高風險資產中,才有回報,反而慧眼找平貨,會讓價值投資者有更多機會,任何資產價格愈合理或接近合理水平時,未來回報率就愈高。

 

  有別於近十多年的美好時代,今時市場似乎像鐘擺停在中間般,「不確定、不了解、不知道」方向,投資者面對衰退風險,既想入市,又怕市跌,不妨聽Marks說「不要在沒有任何綫索,沒有任何答案的時候,非要去找到、總結出一個答案來。」保持清醒、冷靜,還要有耐性,等待時機。這個時機,按陶冬和Marks之言是看美儲局2023年怎出手。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