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有種生活
17/07/2020

【追溯遠古】化石記載地球億年歷史!收藏家:希望將歷史遺產公諸同好!

#人物訪問 #化石 #收藏家 #古生物 #博物館 #恐龍 #龍骨 #龍齒 #中藥 #鯊魚牙 #科學館

  人類的歷史以史書記下,地球的歷史以化石盛載。一塊塊印有腳印、植物、不知名生物印記的化石,可追溯到數億年前的地球歷史。以億年為單位的歷史是個怎樣的概念?大概有如電影、神話般,毫無真實感吧!但將化石捧在手心,觸摸那粗糙不平的表面,才能感受到那段遙不可及的時光,曾在地球真實存在過。

 

 

  踏入位處火炭工業區的化石工作室「Timelesstfc」,到處都放著化石及古生物標本;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隨手一指,每件化石都起碼有億年的歷史:一億九千萬年前的恐龍腳印,3億年歷史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在旁人眼中或許只是石頭一塊,最多是「特別」一點的石頭,但在化石迷Edmond眼中卻是至寶,是他花了14年時間,逐少逐少累積起來的藏品。

 

 

 

 

由一顆鯊魚牙齒化石開始

 

  遠古時期的地球生物,因已絕跡,總是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令人尤其著迷。Edmond小學開始就是博物館常客,只要科學館有古生物展覽,他就會參觀;平時又會睇書、看電影,了解這段如傳說般的歷史。他人生第一件收藏品,是購自香港科學館的一顆鯊魚牙齒化石。這件化石並非甚麼稀有物,算是入門版的化石藏品,因鯊魚一生不斷地換牙,市面上較為容易買到,但就開展Edmond收藏化石的興趣。收藏家天性使然,擁有第一件藏品後,就會想擁有更多;當他有經濟能力,就開始收購不同種類的化石,14年間搜羅大大小小二千多件藏品,收藏庫至今仍不斷擴充。

 

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

 

 

  「化石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收藏,每一件藏品都不會重覆,背後亦有自己的故事,收藏化石可滿足我自小對於古生物的情意結。」Edmond如是說。化石在普通人眼中,大概只是石頭一塊,但細心一看,烙印在石頭上的生物無論是種類、大小、形態都不盡相同,而且隨著出土過程、修補程度,都會生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收藏品,難怪收藏化石的人如此著迷。Edmond其中一件珍藏是一塊侏羅紀時代的恐龍腳印化石;平時已不容易覓得一個大的恐龍足印,兩個大小不一的腳印處於同一化石上,更為難得。Edmond當時見到它時已很渴望能擁有,可惜在與賣家傾洽的過程中,賣家突然離世,令這筆交易無疾而終。收藏心頭好,大概需要緣分與運氣。當他以為從此就此別過這塊化石時,幸運地得到賣家朋友的聯絡,幾番轉折下,獲得這件藏品!

 

Edmond除了自己會收藏化石外,有時亦會幫客人從全球各地搜羅心頭好;圖左為他其中一件珍藏,是侏羅紀時代的恐龍腳印,擁有兩種不同尺寸的足印。當編輯問他會否割愛,他搖搖頭,笑言:「收藏家其實很多藏品都不賣,賣了後可能就找不回。」

 

失去化石=失去一段地球歷史

 

  化石遍布世界各地,美國、英國、中國內地、黎巴嫩等地方都是化石「寶藏」,收藏家除了可以「網購」,透過化石的照片與賣家進行交易,有時亦會在當地人的帶領下,親自前往產地收購。Edmond不時都會到外地採集化石,產地通常較為遙遠,車程頗長,但他去之前一般只知當地大概出產的化石種類,不知道實質會有甚麼收穫,他笑言因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算是收藏化石的其中一種樂趣。有一次他趕到產地時,見到很多工程車出入,才知道原來當地將會發展成工廠,當工程開展後,產地將會被永久地壓在地底,當中的化石亦從此不見天日。「如果對化石缺乏了解、不重視,化石有機會因地方發展而消失。」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塊石頭、一件藏品,而有機會缺失一段地球歷史。

 

 

Edmond不時會到產地採集化石,車程長、挖掘時天氣熱,他表示要真的很喜歡才能忍受這些條件。

(受訪者提供)

 

  

Edmond最近沉迷於植物化石,大部分為蕨類,因為覺得它們的形態很美。

 

 

  人類五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太過久遠,不少人都缺乏興趣,更何況是數百萬年、億年前的地球歷史?常言歷史可「以古鑑今」,藉著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可以反思現在嗎?古生物雖然已在地球上消失,但牠們與現有的生物存有演化關係,當時令古生物絕跡於地球的條件,有機會在人為因素的「複製」下,加速現有生物的滅絕,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全球暖化。最近有研究海洋微化石的科學家發現,赤道的生物多樣性自冰河時期以來不斷下降,很大機會與海水溫度上升有關,這正是現今生物面對的危機之一。因此Edmond近年除了銷售化石,都會透過講座、工作坊向大眾推廣化石,希望以另一角度提升大眾的保育意識。

 

在香港都睇到化石!

 

  化石對很多人而言遙不可及,一是太貴,二是產地遙遠,Edmond說這可是外界對化石的誤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找到不同化石的蹤跡,連香港都有!他舉例指以前在中醫的百子櫃內,會有龍骨、龍齒蹤影,它們的真身其實是一些古代哺乳類動物的化石,因為常見、而且具藥用價值,自古以來中醫會以此入藥,補身健體。來到現代,因科技進步,很多時入藥的龍骨、龍齒已磨成粉末,我們未必再有緣見到它們的真身。平時想一睹化石的模樣,除了博物館之外,Edmond推薦大家去世界地質公園,當中東平洲、馬屎洲都是香港著名的沉積岩園區,只要細心觀察,不難找到化石的蹤影。例如在東平洲,可找到一些植物、昆蟲的化石;而馬屎洲,就有一些腕足動物、珊瑚的化石;香港的化石,最早可追溯至四億多年前的泥盤紀時代。

 

以上為可在香港找到的植物化石。

(受訪者提供)

 

以上為可在香港找到的植物化石。

(受訪者提供)

 

  對收藏家而言,千金一擲不惜購得心頭好,當然希望能擁有稀有的藏品;但當遇上很珍貴或具研究價值的品種,Edmond不會私藏,甚至會主動聯絡博物館,將這些地球歷史的遺產公諸同好。已擁有二千多件藏品,收藏庫仍缺甚麼?Edmond笑言仍有很多希望擁有,不能盡數;他指如果將來有機會的話,希望可將收藏品捐給博物館或者科學館,讓大家認識古生物。如同當年那個小博物館常客,為下一代埋下化石夢的種子。

 

Edmond到產地收購時所攝,圖為一件具3億年歷史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

(受訪者提供)

 

Timeless – The Fossil Collection

地址:火炭坳背灣街33-35號世紀工業中心5A

電郵:timelesstfc@gmail.com

*到訪前請先預約

 

18/11/2022

香港都有造琴師?每年手造4部小提琴、復刻古典名琴音色!本土小提琴工匠以慢工對應速食:做出心中理想的聲音

#Made In Hong Kong #香港製造 #造琴師 #人物專訪 #人訪 #小提琴 #人物訪問 #人手製造 #Ray Leighton Lee #小提琴造琴師 #李智朗 #Ray Lee #Ray's Fine Violins #自學 #樂器 #創業 #古典小提琴 #古典名琴

   今時今日,在香港長大的小朋友,為了贏在起跑線,自小學習樂器已經基本。就算不懂豎琴、長笛,都線能彈奏鋼琴、小提琴。學樂器就聽得多,但大家又曾否想過,靠我們的一雙手,也能造出演奏無數動人樂章的樂器?李智朗(Ray)和很多人一樣,自小已學習小提琴,不過他在長大後,並沒有如其它人只把樂器當成興趣,或是成為小提琴家;他選擇的是,成為香港極少數的小提琴造琴師。

 

 

小提琴造琴師李智朗(Ray)

 

下一頁:一切由自學學起?

 

高級小提琴工匠由自學學起?

 

  不少音樂人也喜歡以工廈作基地,Ray也不例外。黃昏時分,工廠區的人忙著下班回家,Ray卻顯得份外精神,正要開始他一天的造琴工作。各式專業用具、純熟的手藝……出自Ray手中的小提琴,由零開始,全人手製作,每年產量只有四部,售價由二十萬港幣起。雖然價格不菲,但Ray的小提琴不乏捧場客,waiting list的客人來自世界各地,連職業小提琴家也是他的客人。

 

由Ray所改造的小提琴。

 

  常說風光背後總有辛酸,Ray的音樂之路也不平坦。Ray曾於唱片公司任職音樂製作,及後更自己開設公司售賣音響器材,卻於03年因沙士結業。前路茫茫,Ray想起了從前小提琴老師的一句:「你的耳朵這麼好,不如去造小提琴吧。」這句話,令Ray從零開始,踏上他的造琴之路。

 

各式木材。

 

  萬事起頭難,在香港,造琴者已是少之有少,想拜師學藝,更是難上加難。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Ray只能從自學入手,到圖書館找參考書、上網看造琴教學。自小音樂天分過人的他,在自學時期所造出的小提琴已獲不少客人青睞,不過對於本身已是「琴痴」的Ray來說,既然要造琴,造出來的,也必定要是要令自己也滿意的作品。

 

下一頁:找出古典名琴的DNA

 

只為重現古典名琴音色

 

  Ray決心要到美國進修,為儲學費,Ray把當時教小提琴的收入全都儲起來,甚至要捱餓過活:「當時很瘦弱,是真正的捱餓,瘦得會摸到自己的骨頭。」最後Ray如願以償,成功到美國芝加哥向著名造琴師Michael Darnton學藝,前後一共花了5年時間來回學習。

 

 

  從自學造琴到向大師學藝,Ray一直以重現古典名琴的音色為目標。「那些名琴的音色有很豐富的色彩,亦有很多細節變化,能夠和演奏家有很好的溝通,令到拉奏它的人,會覺得這個小提琴是有靈魂的,我的琴就是追求這一方面。」Ray說。

 

 

  最後他發現原來小提琴的孤度,才是古典名琴的最大秘密。古典名琴的孤度經過精密計算,猶如小提琴的DNA一樣,令每部名琴也是獨一無二,能奏出動人音樂。「我想做一個琴也可以好像那些大師所使用的名琴,有一種聯繫,和人的情感上有好大聯繫。」Ray指,現代小提琴的音色早已是公式化,單一而缺乏生命力,古典名琴所奏出的,卻如畫家的調色盤一樣,充滿不同色彩。

 

下一頁:造琴之路該如何走?

 

造琴之路該如何走?

 

  造琴之路並不易走,而令Ray堅持至今的,絕對是他對小提琴的熱愛。「小提琴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美麗的物體,或者可以稱它為美感的本體,看著它便覺得這個是『A Thing of Beauty』。」對Ray來說,無論過程有多苦澀,能以自己雙手,把「美麗」造出來,這種成功感,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

 

「小提琴造琴師,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職業,更是一個身份。」

 

 

  說得美好,但現實又容許嗎?在香港這個事事講速食的城市,慢工細貨的造琴之路顯得份外崎嶇。身為少數工匠,Ray認為香港人所習慣的「功利主義」,扼殺了很多人的興趣,甚至夢想,「即使我們追求文化,也是希望能夠速食。你給我一個日子,告訴我學這件事要多少年、要多少個月、多少錢。他們很看重成果和利益。」的確,就以手上的小提琴為例,有多少人真的是為興趣而學,又有多少人只是為考試而學?

 

 

  慶幸的是,在這個快要乾涸的文化沙漠上,仍有一顆顆小種子,等待發芽。「香港仍有很多有心人,對小提琴有興趣,想學習這們手藝。」現時Ray也有收下少數學生,傳授他們造琴的工藝,希望他們不會像當年的自己,多走了冤枉路,「我希望把這們手藝,在我成長的地方,承傳下去。」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物我們未必可以掌握到,或是能夠改變到;但是透過小提琴,我終於可以做出我心中那種理想的聲音。」

 

  在香港,到底還有多少空間,容得下像Ray這樣的少數工匠?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