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28/04/2023

沉浸式健身、睇球賽!傳蘋果MR眼鏡6月登場!將會重現iPhone Moment?還是淪為失敗產品?

#Smart Living #蘋果 #MR眼鏡 #AR眼鏡 #VR眼鏡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 #WWDC #Reality Pro #Reality One #虛擬實境 #擴增實境 #Apple產品

  iPhone推出至今已有16年了,外界一直期盼蘋果(Apple)推出足以接替iPhone地位的新類型產品;傳聞已久的AR/VR頭戴裝置,則被視為最有機會接棒的明日之星。有消息指,這款AR/VR眼鏡或會在今年6月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亮相,定價可能高達3,000美元。當Meta的Quest Pro、微軟的Hololens均無功而返,為甚麼蘋果仍敢以天價推出AR/VR眼鏡呢?究竟這是出於Apple對產品的必勝信心,還是迫於市場形勢的大膽豪賭呢?

 

微軟HoloLens偏重於企業應用,專攻遠端協作、工廠設備維修、人員培訓等應用情境。(圖片來源:微軟官網)

 

結合AR與VR元素的MR眼鏡

 

  2023年3月底,Apple發出了WWDC23的邀請函,上面印有酷似薄餅透鏡陣列(Pancake lens array)的圖案。目前這種透鏡被用作AR/VR頭戴裝置的光學設備。因此有不少媒體預測,蘋果AR/VR裝置有機會在2023年6月5日舉行的WWDC上發表。

 

蘋果的WWDC23邀請函上的圖案,有點像是常用於VR眼鏡上的薄餅透鏡陣列,因而有多家媒體揣測,Apple可能會在WWDC上發表MR眼鏡。但也有另一些媒體作出不同解讀,認為邀請函的圖案可能代表蘋果產業園區的彩虹拱門。(圖片來源:Apple官網)

 

  這款傳聞中名為「Reality Pro」或「Reality One」的AR/VR裝置,外形近似於滑雪護目鏡,內置兩組4K屏幕供用戶收看AR/VR影像,機身前置OLED屏幕則用作顯示穿戴者雙眼,讓用戶可以眉目傳情,與外界溝通互動。

 

以蘋果概念產品設計而聞名的設計師Antonio De Rosa,以假想方式設計出蘋果MR眼鏡的概念圖「Apple View」,未知與Reality Pro真機會有幾多成相似呢?(圖片來源:Adr Studio官網)

 

  Reality Pro同時支援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兩項技術,可讓用戶游走於VR與AR世界之間,所以又被稱為「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裝置。其機身設有一個類似Apple Watch上數碼錶冠的撥盤,用戶只要扭動撥盤,就可以切換至虛擬實境或擴增實境模式。

 

Reality Pro機身上可能會裝配類似Apple Watch上數碼錶冠的撥盤,容許佩戴者在VR和AR模式之間自由切換。(圖片來源:Apple官網)

 

  用戶在VR模式下可以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操作各式應用軟件、或欣賞不同影音內容;當啟用AR模式後,則會提供近似iPhone與iPad上的ARKit平台體驗方式,在現實世界畫面上疊加數碼內容,跟用戶作出互動。

 

蘋果於2017年推出 AR應用開發框架「ARKit」,第三方開發者可基於此框架為iPhone或iPad編寫擴增實境APP。(圖片來源:Apple官網)

 

腰帶形充電池減輕用戶頭部負擔

 

  Apple MR眼鏡或會內置Macbook級數的M2處理器,以及AR/VR專用的圖像處理器,並會裝配多組攝影鏡頭和感測器,用作追蹤用戶的眼球運動、肢體動作與外部環境,以實現眼神和手勢操控。Reality Pro機身會使用碳纖維框架,充電池亦會採用分離式設計,以減輕用戶頭部負擔。

 

  Reality Pro充電池將會設計成獨立腰帶,可以繫在用戶腰上,通過類似MagSafe充電器的磁性電源線連接到頭戴裝置。假如用戶在操作期間不慎揮到電源線,磁性電源線只會自動解開連接,而不會拉扯整部裝置。預計充飽電後,它可以連續操作兩小時。

 

Apple MR頭戴裝置會搭配一個能夠繫在腰部的充電池,透過類似MagSafe充電器的磁性電源線連接到頭戴裝置。(圖片來源:Apple官網)

 

  它採用全新的《xrOS》作業系統,其操作介面與《iOS》相似,不僅可以使用《iOS》上的基本軟件,諸如《FaceTime》、《Safari》、《日曆》、《天氣》、《地圖》、《相機》、《照片》、《備忘錄》、《股票》等,還可以透過全新的3D介面使用iPad上數十萬個第三方開發的APP。

 

MR軟件應用聚焦生產力與健身

 

  軟件應用方面,Reality Pro主要聚焦於生產力APP。它既可支援蘋果旗下的3款辦公室應用軟件:《Pages》、《Numbers》、以及《Keynote》,又可以使用蘋果影片編輯軟件《iMovie》和音樂製作軟件《GarageBand》。

 

  用戶啟動VR版《FaceTime》後,可藉由虛擬化身進入3D虛擬會議室進行視像通話,營造用戶與對方身處同一個空間中面談的感覺。《Freeform》則可讓用戶透過虛擬白板演示各種資料。

 

  除此以外,健身APP也是Reality Pro的另一主打賣點。《Fitness+》可讓用戶一邊觀看虛擬教練的示範,一邊進行鍛練。《Wellness》則是一款讓人專注於冥想的APP,可提供身臨其境的虛擬情境、平靜的聲音與旁白。

 

  《xrOS》是建基於《iOS》而開發,故此對現存iPad軟件已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時,蘋果已針對大部分iPad應用軟件作出微調,確保能夠在Reality Pro的3D介面上顯示。Apple的最終目標是,讓iPhone、iPad、 Mac與Reality Pro能夠流暢地在不同裝置間切換使用。

 

Reality Pro定價過高或有礙普及

 

  內容配套方面,Reality Pro用戶可以進入虛擬實境,沉浸式觀看體育賽事。其實,蘋果對此已作出多年部署。2020年,Apple收購VR體育內容公司NextVR。2022年3月,蘋果跟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合作,在Apple TV+上推出直播節目《Friday Night Baseball》。2022年6月,蘋果宣布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簽署合作協議,Apple TV從2023到2032年將會獨家直播所有賽事。

 

蘋果宣布與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合作,從2023到2032年透過Apple TV獨家直播每一場賽事內容。(圖片來源:Apple官網)

 

  盡管蘋果已為Reality Pro積極部署軟件和內容配套,但似乎仍欠缺消費者非買單不可的殺手級應用,推出初期的內容數量亦可能有限,而且電池續航時間只有兩小時左右,使操作便利性和實用性大打折扣。

 

  更大的問題是產品索價過高。綜合各方消息,Reality Pro定價可能會高達3,000美元(約2.34萬港元)或以上,這是Meta低階版VR眼鏡Quest 2價格(399.99美元,約3,120港元)的7倍、高階版VR眼鏡Quest Pro(999.99美元,約7,800港元)的3倍,確實讓一般消費者望而卻步。

 

  早前有蘋果高層表示,可能只有極少數的科技狂迷和富豪級客戶才願意一擲千金,購入Reality Pro。《紐約時報》報道指,蘋果公司內部有部分人員對Reality Pro的實用性產生懷疑,甚至有員工因為覺得它的前景不明朗,索性退出開發團隊。

 

MR眼鏡定位模糊、欠明確優勢

 

  Apple以往進入MP3隨身聽、智能手機、智能手錶等新市場時,消費者對產品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當中更有不少人已有購買意慾,因此蘋果只要能夠開發出更好的產品,擊敗既有對手便可以取得市場份額。然而,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對MR眼鏡還是不太熟悉,蘋果要說服消費者購買這款陌生產品,將是一大挑戰。

 

  iPhone推出之初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當時用戶已習慣了每天隨身攜帶手機。初代iPad上市時,消費者亦已對平板電腦做好準備,知道它可以替代部分筆記簿型電腦(筆電)的功能,又可以充當休閒娛樂的隨身裝置。

 

  相比起Apple現有產品,Reality Pro也缺乏明確的優勢。初代iPad上市,蘋果強調用這款平板電腦瀏覽網頁、觀看照片、或欣賞影片,效果都要比Mac或iPhone好得多。至於Apple Watch,蘋果也宣稱在活動追蹤表現上更勝iPhone一籌。然而,暫時仍未能看出,Reality Pro在哪一方面優於iPhone或iPad。

 

  觀乎AR/VR領域的現有產品,無一能夠開拓出足夠大的市場。微軟(Microsoft)旗下的MR眼鏡HoloLens 2,索價高達3,500美元(約2.73萬港元),所以賣出數量不多。Meta旗下的Quest系列VR眼鏡算是較多人購買,但用戶數量始終有限,不足以形成龐大市場。

 

Meta旗下Quest系列VR眼鏡主攻消費者市場,目前市佔率已達80%,但因市場規模不夠大,所以至今仍在虧蝕中。(圖片來源:Meta官網)

 

  就算Reality Pro比現有AR/VR眼鏡的設計更精緻、功能更先進,惟卻依然難以擺脫微軟和Meta面對的困境:定價過高,缺乏殺手級應用,大部分消費者對這類產品持謹慎態度。

 

MR眼鏡首年銷量目標100萬部

 

  據說,Reality Pro的設計團隊希望多花幾年時間,把產品造得更輕巧後才發布,但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卻不願意再等下去。為甚麼庫克明知MR產品市場仍未成熟,還是要一意孤行呢?這是因為Apple需要MR裝置,而AR/VR眼鏡市場也苦等了Apple許久。

 

  當世界經濟面臨萎縮,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創9年來新低,庫克比誰都清楚,Apple急需找到下一個硬件平台。事實上,Apple將於6月發表MR眼鏡的消息一出,公司股價隨即應聲上漲3%,可見投資者也盼望蘋果有新類型產品面世。

 

  事實上,蘋果已花了7年時間和大量資源來研發MR裝置,期間還收購了幾家AR/VR技術的初創企業,可見對此領域深耕已久。MR眼鏡的早期銷量或許不是Apple最需要考慮的事情,反而通過初代Reality Pro的試水,得以驗證其AR/VR技術,又可以蒐集用戶反饋,知道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是甚麼,從而幫助推進MR消費產品市場布局,這可能才是Apple更想做的事。

 

  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對Reality Pro定下的銷售目標並不高,預估首年銷量只有約100萬部。初代iPhone上市第一個月已售出100萬部,初代iPad更在發售後的28天內突破100萬銷量大關。如此看來,Reality Pro有可能是蘋果近年開賣銷量最低的初代產品。

 

MR眼鏡以Apple Watch為榜樣

 

  那麼,Reality Pro是否會成為蘋果的失敗產品?假如這款MR眼鏡能夠依循Apple Watch的發展軌跡,仍是有可能取得成功。最初Apple Watch因介面設計不夠友善、應用軟件配套不足、產品定位不明確而被看衰,但隨著不斷收集用戶回饋,產品疊代更新,逐一修正問題,並釐定出更清晰的定位——作為用戶健身追蹤、健康維護的隨身裝置,最終發展成為蘋果核心業務之一。

 

初代Apple Watch在2015年推出時,雖然缺乏殺手級應用,但後來蘋果摸索出健身和健康追蹤功能可以成為其重要賣點,終於讓它大賣起來。(圖片來源:Apple官網)

 

  著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Ming-Chi Kuo)指出,MR眼鏡未必趕得上6月舉行的WWDC發表會。他解釋,蘋果公司內部對Reality Pro發布時能否重現「iPhone時刻」不太樂觀,故此可能會將量產時間延後1至2個月,即是順延至2023年第三季的中下旬。這也為MR裝置能否如市場期待般在WWDC上亮相增添了變數。

 

  可是,Apple過往也曾在某些新產品推出前的幾個月便已進行預告,譬如Apple Watch在2014年9月發表,及至2015年4月始正式上市。到底蘋果MR眼鏡能否如大家所願,在2023年6月登場呢?答案仍有待確認,但「醜婦終須見家翁」,估計2023年底前Reality Pro還是要現身,以實現蘋果的未來願景:不但可以取代筆電,甚至能取代iPhone的終極隨身裝置。

 

延伸閱讀

 

3大科技巨頭逐鹿元宇宙!Meta熱賣VR裝置,Google重啟AR實驗室,Apple研製AR眼鏡,誰會是最終贏家?

元宇宙成功全靠Apple?蘋果AR眼鏡或2022年登場!能助催化Metaverse市場成形?

 

09/08/2024

機械人要變成「人」?黃仁勳、馬斯克押寶人形機械人!拆解人形設計的優勢與市場潛力

#Smart Living #智能機械人 #機械人 #Nvidia #黃仁勳 #Tesla #馬斯克 #智慧生活

  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智能機械人,通常以人形姿態登場。但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機械人卻非人形,譬如餐廳所用的送餐機械人就像一架手推車,家中使用的吸塵機械人則像一個大圓盤。不過,兩大科技巨頭NVIDIA執行長黃仁勳、Tesla執行長馬斯克卻看好「人形機械人」的前景,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究竟人形機械人比起一般機械人具有甚麼優勢?市場商機又可以有多大呢?

 

人形設計易於適應人類生活環境

 

  其實,人形機械人在商業世界並非甚麼新事物。早於2014年,軟銀集團(SoftBank)已研製出能讀懂人心的人形機械人「Pepper」,可是市場接受度不高,從2014年6月首次發表,2015年進入市場,及至2021年宣布停產,7年間只賣出2.7萬部。既然市場早已判定人形機械人是失敗產品,為何黃仁勳、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兩大科技巨頭仍認為,不久的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全面普及呢?

 

  機械人被造成「人形」的好處是,容易在專為人類而設的環境中,靈活適應各種場景,執行不同的工作任務。例如沒有雙腿、只有輪子的機械人,遇到樓梯就無法前進了;機械人擁有靈巧的手指,從鑲嵌零件到沖泡咖啡都可以輕鬆辦到,絕對勝過機械夾爪或吸嘴。假如要針對不同環境設計專用機械人,就需要不同團隊研發多個單一用途的特殊機械人,甚至要改造應用場景和工作流程以作配合,令投入資金要更多。

 

全球勞動力短缺催生機械人需求

 

  獲黃仁勳投資的機械人初創Figure創辦人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直言,當今世界是圍繞人類活動和生理條件所建造,故此機械人造成人形是理想形態。他又指出,人形機械人的外形讓人們更願意與它作互動,藉此學習更多知識,促進「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研發。

 

  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預測,2035年人形機械人市場規模可望達到380億美元(約2,964億港元),較1年前的估計金額上修6倍以上。國際諮詢機構麥肯錫(Mckinsy)預計,在全球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人形機械人需求將大增;雖然現時人形機械人僅佔在整個機械人市場的1.4%,惟年增長率卻超過20%,比傳統工業機械人高出3倍。

 

Figure幾個月前已安排Figure02進駐BMW汽車生產線進行測試,以證明工廠環境的應用潛力。(圖片來源:翻攝Figure官方YouTube 影片)

 

AI、晶片進步助長機械人浪潮

 

  除人力短缺外,助長人形機械人浪潮的另一原因是,晶片和硬件技術進步。人形機械人以雙足前進,不但要維持身體的動態平衡,還要隨時偵測四周狀況,作出及時反應,所以系統需要很高的運算力,以往的CPU根本應付不了,但現在新型的CPU+GPU一起運算,就可以滿足上述的運算要求。同時,控制人形機械人活動的齒輪和減速器等零件,以及雙足步行的架構設計,技術現已非常成熟,令整體生產成本可以大幅下降。

 

  再者,自ChatGPT爆紅後,生成式AI技術突飛猛進,可以幫助機械人提升影像辨識、動作預測、以及決策能力。以Figure最新發表的第二代人形機械人「Figure 02」為例,整合了ChatGPT的大型語言模型,讓機械人能夠有效理解與回應人類發出的語音指示。它又內建由OpenAI訓練的視覺語言模型(Vision Language Model),能透過視像鏡頭作出物體辨識、場景理解,甚至洞察人類行為意圖,使它具備複雜現實世界的適應和互動能力。

 

Figure vs Optimus二代機械人

 

  目前Figure 02已投入到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的BMW生產線,進行測試和訓練。從Figure釋出的示範影片可見,它擁有靈巧的手指與四肢,能用雙手抓緊車身零件,放到正確位置;如擺放位置不對,懂得自主修正錯誤,展現高度的自動化與準繩度。Figure的目標是,5年內將旗下人形機械人推出市場。

 

  Figure主要對手是特斯拉(Tesla)旗下的Optimus,同樣已發表第二代人形機械人。Optimus Gen 2較上代機身減磅10公斤,行走速度提高30%。它有強大的AI學習能力,只要觀看影片就可以學習,繼而進化技能。據悉,現已有兩部Optimus在Tesla美國工廠從事生產,包括搬運電池。

 

Figure02的機械手擁有16個自由度,可承重20公斤,具有跟人類相當的力量,故此能以雙手握著車身零件,將它擺放到正確位置。(圖片來源:翻攝Figure官方YouTube 影片)

 

Optimus推高Tesl市值50倍?

 

  馬斯克表示,2025年將生產少量人形機械人供Tesla內部使用,預計2026年將大量製造、向外銷售。他豪言,當Optimus機械人上市後,可讓Tesla的市值飇升到25兆美元(約195兆港元),即是現今市值的50倍,但參照馬斯克的「吹水」往績,大家還是姑妄聽之好了。預計Optimus售價大概是2萬美元(約15.6萬港元)左右。

 

Tesla計劃,2025年將會限量生產1,000部Optimus機械人,投放到美國工廠執行生產任務。(圖片來源:翻攝Tesla官方YouTube 影片)

 

  觀乎Figure與Optimus官方流出的影片,人形機械人看似很靈活和聰明,但這些在水銀燈下經過精心攝製的宣傳片,是否可以真實呈現機械人在現實環境中的實際表現,確實存有一定疑問,而且背後的成本效益與實用性仍屬未知之數。究竟人形機械人是龍是鳯?我們還是靜觀其變吧!

 

Optimus Gen 2的機械手具有11個自由度,所有手指均有觸覺感測功能,能拿取雞蛋等易碎物品。(圖片來源:翻攝Tesla官方YouTube 影片)

 

延伸閱讀:

AI+Robot始動!機械人初創Figure獲OpenAI投資,人形機械人成為AI競賽致勝新關鍵?

Tesla Bot擬明年量產!人型機械人技術難度高,專家唔睇好,為何馬斯克仍砸錢研發?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