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21/05/2021

比特幣與環保不可兼得?Tesla與Bitcoin劃清界線,背後原因大解構!

#Smart Living #智慧城巿 #Tesla #Bitcoin #比特幣 #環保 #耗電量 #科技

  比特幣(Bitcoin)價格早前一路猛漲,吸引很多人爭相加入比特幣挖礦行列,惟挖礦背後卻隱藏著龐大的電能消耗。近日,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兼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宣布,因比特幣耗用太多電力,不夠環保,決定暫停接受比特幣付款買車。此消息一出,比特幣應聲狂跌。一向被視為加密貨幣擁護者的馬斯克,今次突然態度180度轉變,究竟葫蘆裏賣甚麼藥呢?

 

Read More:【Bitcoin狂潮再起】比特幣是特殊金融泡沫,還是可取代黃金的新型避險資產?

 

比特幣交易消耗大量電能

 

  2021年2月初,Tesla公布已購入價值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的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3月中,又宣告正式開放比特幣買車。自此,比特幣價格不斷飇升,一度漲破6萬美元(約46.8萬港元)大關。可是,馬斯克突然於5月12日在Twitter發帖公告天下,以「不環保」為理由,暫停比特幣作為購車的支付選項,使到比特幣一度崩跌至4萬美元(約31.2萬港元)以下,連帶以太幣、狗狗幣等也全面下滑,導致整體加密貨幣市值蒸發4,000億美元(約3.12兆港元)。

 

  要明白比特幣為甚麼「不環保」,先要了解其挖礦運作機制。比特幣的區塊鏈採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的共識機制,每隔10至15分鐘便會打包所有交易訊息成一個區塊,加到區塊鏈上。跟著,區塊鏈上的用戶可以用電腦幫忙驗證這個新增的區塊鏈節點;誰的電腦最快解決驗證所需的數學難題,即可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這個過程叫做「挖礦」,參與者則被稱為「礦工」。

 

  由於以鬥快解題的方式競逐獎勵,所以礦工們會不斷升級電腦硬件,以增強運算能力;隨著愈來愈多人使用運算能力更強的電腦來進行挖礦,耗電量亦自然愈來愈多。參考2018年11月刊於科學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研究文章,每挖掘1美元等值黃金所消耗的能量約為5兆焦耳(Megajoule),挖掘同等價值的比特幣則要19兆焦耳;換言之,比特幣挖礦的耗能幾乎是金礦挖掘的4倍。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突然宣布,因為比特幣不夠環保,故此暫停接受用比特幣買Tesla電動車,觸發比特幣價格暴跌。(圖片來源:Tesla官網)

受到比特幣跌價拖累,以太幣(Ether)與狗狗幣(Dogecoin)等加密貨幣也同步崩跌。(圖片來源:Pixabay)

 

近4成挖礦電力源自燃煤

 

  根據劍橋大學另類金融研究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Finance,CCAF)的數據,截至 2021年4 月中旬,全球比特幣挖礦所需電量已高達143兆瓦時(TWh,即10億千瓦時),比阿根廷2019年全國總發電量還要高出4%左右。該中心估算,按照目前比特幣挖礦的耗能速度,3年內便會耗盡全球電能。

 

  或許有人認為,高耗能不等同於高碳排放量。不過,CCAF進一步指出,全球比特幣礦工中約有70%為中國用戶,世界上差不多有一半的比特幣挖礦作業都落戶於中國西南部。當地電費相對便宜,夏天雨季時挖礦會採用水力發電供給電能,但其餘時間大多靠著燃煤供電,因而造成大量碳排放。CCAF的數據顯示,整個比特幣產業的電力供應有38%是來自燃煤發電。

 

  羅兵咸永道(PwC)區塊鏈專家Alex de Vries建立了一個監察加密貨幣耗電情況的網站「Digiconomist」。根據該網站顯示的比特幣耗能指數,一宗比特幣交易的碳排放相等於735,121筆Visa信用卡交易,或者55,280小時YouTube影片播放。由此視之,說比特幣「不環保」絕非妄言。

 


礦工們以鬥快解開數學難題的方式競逐驗證交易的權利,過程中可獲取比特幣作為獎勵。為求爭取更多獎勵,礦工們傾向購入運算能力更強的電腦(俗稱「礦機」);運算速度愈快,耗電量也會愈多。(圖片來源:Pixabay)

投資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指出,礦工們在驗證過程中取得的比特幣獎勵,部分會用來支付電費,估計挖礦作業8成以上的開支是花在電費上。(圖片來源:Pixabay)

由於電費開支佔比特幣挖礦成本的最大比重,因此礦工在選址開設礦場時,傾向選擇電價低廉的化石燃料發電地區。(圖片來源:Pixabay)

 

比特幣不符Tesla環保形象

 

  話說回來,特斯拉作為一家專注於綠色能源的大型企業,官網上表示以加快邁向可持續發展世界為己任,但其創辦人卻以自身名義擔保,助長一款不環保的加密貨幣,強烈衝擊著特斯拉秉持的環保形象,有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路透社》曾批評Tesla一邊提倡低碳排放的電動車,一邊投資高碳排放的比特幣;《華盛頓郵報》亦狠批,特斯拉接受比特幣支付買車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同時,一些環保團體與投資者也開始對該公司作出猛烈抨擊。馬斯克本人既是比特幣的支持者,又是節能減排的倡議者,著實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矛盾,所以他不得不作出抉擇——宣布暫停接受比特幣付款。

 

  馬斯克強調,Tesla不會出售任何比特幣,只要挖礦活動改用可再生能源作主要電力來源,就會重新開放比特幣交易。博爾曼投資(Burman Invest)的分析師指出,「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ESG)議題現已是大部分投資者的主要考慮因素,故此特斯拉作為一家綠能企業,當然盡可能在ESG領域內表現得更好。

 

馬斯克的言論兩面不討好

 

  然而,馬斯克此番表態其實兩面不討好。反對加密貨幣人士批評,你明知道比特幣不環保,為甚麼還要帶頭買入15億美元的比特幣?擁護加密貨幣人士則認為,雖然比特幣消耗較多電能,但不會像真正開採挖礦般產生污染,只要轉用更多綠能發電,根本談不上破壞環境。華爾街券商Wedbush分析師指出,比特幣挖礦方式一向如此,惟馬斯克卻突然提出質疑,確實讓特斯拉股東與加密貨幣投資者感到非常驚訝和困惑。

 

  馬斯克為甚麼現在才發現比特幣「不環保」,要與它劃清界線呢?這可能跟特斯拉欲進軍美國可再生能源信貸市場有很大關係。《路透社》爆料指,Tesla現正對可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市場展開布局,有必要加強其環保形象,於是決定停用比特幣買車。

 

  事實上,Tesla真正的收入來源既不是販賣電動車,也不是炒賣比特幣,而是向傳統車廠出售碳排放額度(Regulatory Credits)。特斯拉2021年第一季淨利潤為4.38億美元(約34.2億港元),惟碳排放額度獲利卻高達5.18億美元(約40.4億港元);若果沒有這筆碳排收入,該公司便會陷入虧損狀態。

 

欲染指再生能源信貸市場

 

  可是,特斯拉的碳排最大客戶、全球第四大車廠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N.V.)剛於5月初宣布,2021年內單靠自身技術已能符合歐洲的碳排放規例,毋須再向Tesla購買碳排額度。Stellantis前身為快意佳士拿(FCA)與標緻雪鐵龍(PSA)兩大車廠,而FCA自2019年起已向特斯拉支付24億美元(約187.2億港元),購買碳排額度;即是說,特斯拉近兩年來的碳排交易收入,幾乎全是由快意佳士拿所貢獻。

 

  失去這個碳排最大買家後,特斯拉開始要另尋新的收入來源。一直以來,美國可再生能源憑證市場主要由乙醇廠商把持,如果Tesla能以太陽能板和充電樁等綠能設備切入此市場,便有機會創造新的獲利來源。

 

  從特斯拉的最新策略布局可見,氣候變遷議題經已變成未來十年國際經濟角力的新戰線。隨著全球已有逾100國家宣告加入碳中和行列,現在任何公司、任何行業都要順應時勢,積極邁向碳中和,以滿足ESG要求,甚或考慮如何從綠色商機中獲利。

 


其實Tesla電動車是否環保,端視乎電力供給是否來自綠能發電。因此,特斯拉積極推廣其太陽能發電與Powerwall儲電裝置,鼓勵車主在家中以綠能為愛車充電。(圖片來源:Tesla官網)

有消息指,特斯拉很可能利用其太陽能板與充電樁設施,嘗試切入美國可再生能源憑證市場。(圖片來源:Tesla官網)

 

Read More:電動車、綠能產業強勢崛起!引發銅短缺危機,全球銅價瘋狂飇升!

Read More:【儲能商機大迸發】Tesla 劍指綠能電網,中日韓逐鹿鋰電池規格寶座!

 

05/07/2024

蘋果AI野望!iOS 18不止ChatGPT,還會整合Google Gemini?Apple AI產品策略大揭秘!

#Smart Living #智慧生活 #ChatGPT #AI #iOS 18 #Anthropi #Google #生成式AI #Apple #Apple Intelligence #OpenAI #蘋果

  在生成式AI的賽道上,蘋果(Apple)比對手遲了一年才發表Apple Intelligence,處於落後位置。有消息指,為求迎頭趕上,蘋果除與OpenAI合作外,也會跟Google和Anthropic達成合作協議,預計在2024年秋季釋出的《iOS 18》作業系統,可能會有ChatGPT以外的AI服務可供選擇;日後添加更強大的AI新功能時,或許會改用類似iCloud+的訂閱模式。當Apple的產品策略聚焦於AI,將為其業務帶來甚麼新面貌?蘋果AI的發展將會面臨甚麼新挑戰?

 

蘋果AI部署慢步調優勢漸露

 

  在引進新科技時,Apple一向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以致對新技術的採用速度往往偏慢,近年的生成式AI正是最明顯例子。ChatGPT在2022年11月面世後,旋即引爆生成式AI熱潮,微軟(Microsoft)、Google、亞馬遜(Amazon)等爭相在2023年推出AI工具,惟Apple卻一路拖到2024年 6 月始發表Apple Intelligence。

 

  蘋果在AI部署上的慢步調作風一直飽受外界爭議,但最近看到其對手的AI項目相繼宣布失敗,反而凸顯其慢步調的優勢。微軟發表發表AI PC規格「Copilot+ PC」,對撼整合Apple Intelligence的Mac電腦,可是其主打AI功能「回想」(Recall)卻遭很多保安專家批評,具有極大資安風險,迫使微軟在2024年6月宣布押後推出此功能。

 

當《iOS 18》、《iPadOS 18》、《macOS Sequoia》正式推出時,作業系統內將包含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圖片來源:翻攝蘋果官方YouTube影片)

蘋果採用慢步調作風,一開始只針對一小部分用戶推出Apple Intelligence,所以初期僅支援美式英文。(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甫踏入2024年7月,另一科技巨頭Amazon宣布停止銷售商用AI機械人Astro for Business。該機械人於2024年11月上市,面向零售業與製造業的商家,但如今只發售7個月就要停產,成為非常短命的AI產品。Apple寧願待產品設計完善、測試妥當後,始會推出市場,這樣即使看似遠遠落後於對手,但總勝過產品發表後被迫撤回或停售的尷尬局面。

 

Gemini模型秋季登陸蘋果AI

 

  為讓其AI服務變得更多元化,蘋果將為Apple Intelligence引入ChatGPT以外的AI模型。根據彭博(Bloomberg)報道,蘋果已跟Google和另一家AI初創Anthropic達成合作協議,其中Google的Gemini模型將率先於2024年秋季登陸蘋果AI平台,這正是Apple Intelligence測試版伴隨著《iOS 18》推出的時間點。

 

  Apple決定跟多家AI公司合作,可以為其用戶帶來更全面的AI體驗。事實上,每家AI公司皆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如把不同公司的AI模型整合至同一平台上,Apple Intelligence可以在不同任務和應用情景中為用戶提供最佳選擇。

 

  譬如Anthropic的Claude模型在撰寫創意文案上較出色,Google的Gemini模型在規劃行程的考量上較仔細。藉由這種多元化的合作策略,蘋果可以讓Apple Intelligence在各個方面皆保持優勢,同時又不會過度依賴單一AI技術供應商。

 

日後用戶在Macbook與iPhone上,除ChatGPT外,或許還可以召喚Google Gemini來協助文書處理。(圖片來源:翻攝蘋果官方YouTube影片)

 

AI訂閱模式創造新收入來源

 

  早前WWDC 2024大會上,Apple展示了Apple Intelligence的各種應用功能,相信這些功能都是可以免費使用。但日後Apple Intelligence如有新功能加入,用戶或許要另外付費才能使用,情況有點像iCloud+訂閱服務。

 

  iCloud為iPhone用戶提供5G的免費儲存空間,若用戶覺得不敷應用,可以付費升級至iCloud+,不但可享用更大的雲端儲存空間,還可以使用隱藏電子郵件、iCloud私密轉送,自訂電郵網域等增值功能。

 

  目前主流的AI工具如OpenAI ChatGPT、Microsoft Copilot、Google Gemini等均設有收費版本,讓用戶使用回應速度更快、生成能力更強大的AI模型,相信未來Apple Intelligence都會有類似的收費服務。另外,倘若用戶透過iPhone訂閱OpenAI等合作夥伴的付費版服務,預計Apple 也會從中抽取分成,為蘋果帶來銷售手機以外的新收入來源。

 

蘋果AI面臨歐盟新法例挑戰

 

  不過,Apple Intelligence的推出之路卻是布滿荊棘。2023年,歐盟通過《數碼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將蘋果、微軟、亞馬遜、Alphabet、Meta、字節跳動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定性為「守門人」(Gatekeeper),必須承擔義務促進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確保平台的互通性,以及保障用戶私隱免受侵犯;一旦發現違規,最高可被判處等同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

 

  歐盟執委會於2024年6月宣布,初步認定Apple Store業務規則已違反DMA,令蘋果成為首家受此法例起訴的企業,預計於2025年3月底前做出最後裁決。有鑑於此,蘋果已表示,2024年內不會在歐盟推出Apple Intelligence,避免再遭歐盟起訴。

 

  從技術層面來看,Apple Intelligence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很有機會涉及複雜的數據處理與私隱問題。更棘手的是,DMA的互通性要求與Apple的商業模式是互相違背的。蘋果透過嚴格控制硬件、軟件與服務無縫整合,為用戶帶來最佳的使用體驗,成功把客戶鎖在蘋果生態圈內。

 

  DMA所要求的互通性,等同打破Apple築起的生態圈圍牆,容許用戶自由地自由地遷移到不同平台、使用不同服務,這樣將對蘋果的商業模式造成極大衝擊,因此寧願暫時避開歐洲市場。但長遠而言,Apple究竟將如何應對DMA的規管,AI產品策略又會作出甚麼相應調整,還需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

蘋果AI反擊戰!Apple Intelligence全面融入iPhone、Mac、iPad,能否改寫AI市場格局?

WWDC 2024最強預告:iOS 18將整合ChatGPT?Apple與OpenAI聯手掀iPhone智能變革?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