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22/05/2020

【轉移陣地】分散供應鏈:多國生產線湧入越南,帶動智慧城市網絡發展!

#Smart Living #數碼轉型 #數碼 #創科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新型肺炎 #東南亞 #製造產業 #越南 #供應鏈 #智慧城巿

  在新冠肺炎衝擊下,突顯全球供應鏈過度集中的脆弱性。為求分散風險,愈來愈多企業傾向把生產線撤離中國,移往東南亞國家,毗鄰中國的越南正是其中一個熱門之選,甚至有傳Apple擬將中國3成的AirPods產能遷至越南!受惠於大量外資湧入,越南不但製造產業規模日益壯大,連帶其智慧城市也加速發展起來。

 

  越戰結束後,越南於1976年正式全國統一。1986年,政府提出革新開放,主張發展市場經濟與對外開放政策。但其經濟改革一路走來卻是跌跌碰碰,各項措施推進緩慢又反覆,致使經濟增長乏力。及至2001年,農德孟上台出任中央總書記,推行政治與經濟協同改革的政策,把國家重心重新撥回到經濟發展上,自此越南才踏上經濟起飛之路。不過,越南經濟發展始終起步較遲,致使其基建設施落後於新加坡、汶萊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胡志明市不僅是越南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最大港口所在,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有接近900萬人居住,其GDP總量佔全國的22.6%。(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河內既是越南首都,又是歷史上的著名古都,擁有逾千年歷史,市內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為配合外企生產線相繼遷入,越南必須加快改善基建,所以近幾年政府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布局。自2017年起,中央政府通過城市之間的相互競賽,激發各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以南部經濟重鎮胡志明市、位於北部的越南首都河內,以及中部工業城市峴港的發展步伐最快。

 

  胡志明市提出「智慧城市2017-2020計畫」,分3個階段發展成為智慧城市:2020年,建立數據中心和提供開放數據平台;2025年,針對特定領域推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2025年打後的第三階段則為長期願景,將會持續提升技術平台,積極把智慧城市應用擴展至其他領域。

 

  2019年9月,越南最大電訊商Viettel在胡志明市啟用5G網絡,令該市成為全國首個有5G網絡覆蓋的城市,預計2020年展開商業部署。在5G網絡基礎上,胡志明市將致力推動企業數碼轉型,並會啟動高科技園區二期工程,加快創新創業計劃。

 

越南最大電訊商Viettel宣布,採用自家研發的網絡設備推出5G服務,繼華為、中興、三星、Ericsson 和 Nokia之後,成為全球第六家生產5G設備的供應商。(圖片來源:翻攝自Viettel官網)

 

  面對來勢洶洶的胡志明市,河內推出「第66號行動計劃(No.66/KH-UBND)」,不但負責實施國際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CPTPP)」,更會以智慧城市發展為重點。

 

  越南地產發展商BRG集團與日本住友集團合資4,500億日圓(約326億港元),在河內市郊興建一座面積達272公頃的智慧城市「BRG Smart City」,2019年10月正式動工,預計2028年全部竣工。這座智慧城市坐落於河內市中心與內排國際機場之間的東英縣,城市鐵路2號線將於2025年前延伸至此,這將使它成為河內的衛星城市,有助分散首都人口。

 

  BRG Smart City的地標將是一幢108層高的金融塔,採用智能建築管理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目標是發展成越南,甚至東南亞的金融中心。全市會裝設多功能智能監控及預警系統,全天候監察空氣質素、天氣、水資源,以及災難風險,為市民帶來更大的安全保障;同時,又會引入5G通訊、區塊鏈、人臉辨識等技術,以提供智慧生活服務。

 

河內的BRG Smart City內將會廣植茂密樹木和草坪,又會建造水道,讓人在水上揚帆遨遊。(圖片來源:BRG集團官網)

 

  至於中部大城市峴港,亦已宣布投入9,130萬美元(約7.12億港元)的資金,朝向智慧管理、智慧經濟、智慧交通、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公民6大核心領域推進,並發表Dragon Smart City發展計劃。市政府又積極引入私人企業參與智慧城市項目,例如與越南科技公司FPT簽定合作協議,透過道路監控系統與交通燈號操作平台,實現智慧交通,緩解交通阻塞。 

 

峴港的Dragon Smart City透過智慧景觀規劃與IT基建設施建構,力求打造成智慧型環保社區。(圖片來源:Dat Xanh Mien Trung官網)

 

  當河內、峴港、胡志明市的智慧城市雛形漸成,越南政府便嘗試將其成功模式複製到其他城市,力求在湄公河三角洲及其他地區再造出多座智慧城市,然後以北、中、南三大智城作核心,構建智慧城市聯盟網路。目前越南北部的北寧省及南部的平陽省已先後推出智慧城市計劃。越南郵政電訊集團(VNPT)與另一電訊商Viettel也跟Microsoft、IBM、Fujitsu等外國科企合作,在越南多個地區推展智慧城市項目。

 

  事實上,近年越南的數碼經濟迅速成長起來,論規模在東南亞國家中名列第三,僅次於印尼與泰國。越南國家主席阮富仲於2019年更定下宏大目標:2025年寬頻網絡覆蓋全國鄉村,數碼經濟規模增至國內生產總值的20%;2030年全國5G網絡覆蓋率達至100%;2045年(即在越南獨立100周年)發展成為亞洲智慧生產服務與創新創業的領先中心之一。

 

  綜觀一眾東南亞國家中,越南受疫情衝擊似乎較少,迄今累計確診案例只有300多宗,估計對其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影響不大。按照總體規劃,河內、峴港、胡志明市將於2030年晉身為智慧型中心都市,願景是2030年打後在其他地區再造出多座智慧城市,形成龐大的智慧城市網絡,進而跟東南亞,甚至歐美的智慧城市聯結起來。未來越南如何憑藉製造產業與智慧城市,融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新秩序,絕對叫人拭目以待。

 

02/08/2024

從西雅圖到香港:亞馬遜與經濟通30年平行宇宙!如何重塑人們消費購物、獲取財經資訊模式?

#Smart Living #電子商務 #互聯網 #經濟通 #亞馬遜 #美國 #Amazon #etnet #etnet30週年特輯 #財經媒體 #etnet30週年 #財經資訊 #消費購物

  在互聯網商業發展史上,1994年可說是里程碑之年。就在這一年,一家名為「亞馬遜」(Amazon)的網上書店在美國西雅圖悄然創立,開啟了往後30年全球電子商務的黃金盛世;在地球的另一邊,一家名為「經濟通」(etnet)的財經資訊供應商也在香港正式成立,揭開了此後30年香港財經媒體的輝煌時代。這兩家在平行線上各自創新的公司,究竟如何改變用戶消費購物與獲取財經資訊的習慣呢?

 

1994:亞馬遜、經濟通同步誕生

 

  1994年,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看好當時尚未普及的互聯網科技,於是辭掉在對沖基金公司的高薪厚職,在西雅圖家中的車庫創業。同年7月,他成立了一家名為「Cadabra」的公司,籌備開設網上書店。後來他認為公司名稱不夠好聽,決意另覓新名字——他希望新名字以英文字母A開頭,這樣在按字母排序的商業目錄中就可以更快被人找到。

 

  多番查閱字典後,貝佐斯決定以「Amazon」作為公司的新名字,因為他覺得亞馬遜是一個「富有異國情調且與眾不同」的地方,而且按流域面積和水流量計算,亞馬遜河是全球最大的河流,正好符合貝佐斯希望公司成為世界之最的期盼。貝佐斯的公司於1994年11月正式易名為亞馬遜,翌年7月Amazon網站正式營運,起初只銷售圖書,隨著業務擴張,開始涉足音樂、影視、電子產品等領域,逐步發展成網上百貨公司,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網購平台。

 

亞馬遜的販售商品涵蓋圖書、影音作品、電子消費品、電器、廚具、食品、玩具、母嬰用品、化妝品、運動用具、服裝鞋帽等。(圖片來源:翻攝Amazon官網)

圖中是貝佐斯位於西雅圖都會區貝爾維尤(Bellevue)的家,Amazon公司於1994年在那裏成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經濟通也在1994年成立,以專線系統提供實時財經資訊。當時,資訊的獲取主要依賴於傳統媒體,投資者通常透過報紙或電視來獲取市場動態,但資訊傳遞卻存有延滯,追不上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經濟通的專線系統能夠提供即時股票報價和財經新聞,正可以彌補此問題,讓財經資訊可以更快速地傳播。

 

除香港外,經濟通業務範圍已涵蓋內地、澳門、台灣及日本等地區,成為區內各大金融機構的主要財經資訊來源。(圖片來源:翻攝經濟通官網)

 

2000:亞馬遜、經濟通各自崛起

 

  Amazon在成立初期一直處於虧蝕狀況,從1994至1997年累計有900萬美元(約7,020萬港元)的赤字。1997年5月,亞馬遜在納斯達克IPO上市,在上市申請表中非常坦蕩地告訴投資者,虧損在上市後仍會持續擴大,因為公司不但把大量金錢投入到營銷活動、技術開發、基礎建設等層面,還會繼續補貼降低商品價格,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嘗試網購,並強調不急於在4至5年內實現盈利。

 

  如此「緩慢」的增長模式自然惹來一眾股東的抱怨,認為公司業績成長不夠快,難以令其投資獲得合理回報,甚至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科網市場存活下去。不過,當科網泡沫於2000年爆破後,很多互聯網公司相繼倒下,反而亞馬遜可以生存下來。2001年第4季,Amazon首度實現盈利,季度收入超過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淨利約500萬美元(約3,900萬港元)。這些都證明了貝佐斯的「緩慢」增長策略獲得成功。

 

  當亞馬遜網購業務不斷成長,伺服器和資源管理就成為最大的發展瓶頸。為解決此問題,公司內部工程團隊開發了一個網上服務平台「Amazon Web Services」(AWS),用作管理分散式、虛擬化伺服器和各種網上資源。其後,Amazon發現其他互聯網公司也遇上類似問題,所以在2006年將AWS對外開放。結果,這項新服務受到很多中小企和初創公司歡迎,讓亞馬遜成功開拓雲端藍海市場,最終躍居為全球最大的雲端供應商。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經濟通於2000年推出其網站,透過互聯網提供實時報價和財經資訊。這個轉變不僅擴大了用戶群,還豐富了服務內容,除基本的市場數據外,也有專家評論、新聞搜尋、市場分析報告及圖表等深度內容。同時,一般投資者亦可以通過電腦瀏覽網站上的豐富財經資訊,讓獲取即時財經信息不再是專業投資機構的專利。

 

  經濟通在2007年正式進駐北京開設記者站,與香港新聞部相互連接,以取得第一手的中國經濟資訊;2008年,更推出面向國內投資者的財經資訊網站etnetchina.com.cn,提供中港兩地的專業財經新聞及評論。

 

2010以後:亞馬遜、經濟通多元化發展

 

  當電商和雲端業務站穩陣腳後,Amazon就積極展開業務多元化部署。2014年,亞馬遜斥資9.7億美元(約75.66億港元)收購網上直播平台Twitch.tv,跨入社交媒體領域;2017年,豪擲137億美元(1,069億港元)買下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從網上轉戰到實體零售業;2018年,動用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併購網上藥局PillPack,涉足藥物零售。

 

  2022年,Amazon以84.5億美元(約659.1億港元)吞併電影公司米高梅(MGM),藉此強化旗下影音串流平台Prime Video的內容豐富度,並提升自製內容的製作能力,務求跟Netflix、Disney+一較高下。

 

  另一邊廂,因應智能手機的普及,經濟通推出了多款手機APP,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收看股票即時報價、成交分析、互動圖表、即時新聞、以及專家分析。此外,APP內又提供各種理財工具,包括:個人化監察表、ETF及基金精選及回報排行、定存息率比較、匯率比較、銀行交易匯價等。

 

etnet旗下有多款手機APP,包括:《財經·生活 經濟通》、《經濟通 股票強化版TQ》、以及《經濟通 財曆》。(圖片來源:翻攝Google Play官網)

 

  近年,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經濟通開始推行內容多元化策略。除傳統的財經新聞外,etnet平台還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內容頻道,包括:講解職場管理技巧、智能科技發展、消閒飲食娛樂情報的「生活」頻道;論述歐日韓潮流前瞻、藝術文化、兩性關係的「DIVA Channel」;涵蓋靚湯食譜、養生食療、運動瘦身的「健康好人生」。為吸引更廣泛的受眾,etnet又推出自製影片頻道「etnet TV」,內容涉及財經評論、風水知識、烹飪教學、吃喝玩樂、時尚潮流等。

 

  回顧過去30年,亞馬遜與經濟通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故事,更是一個行業技術變革和市場變遷的縮影。Amazon從網上書店到電商霸主,etent從專線系統供應商到財經數碼媒體巨頭,均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的重要性。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電子商務和財經資訊行業必將迎來更多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像亞馬遜、經濟通般不斷創新,保持靈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