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智城物語
31/01/2020

【防疫新思維】善用大數據分析+醫療機械人應對「武漢肺炎」

#Smart Living #武漢肺炎 #智慧城市 #智慧防疫 #機械人 #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

  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來勢洶洶,除了中國,疫情現已蔓延至亞洲及歐美多國。其實,在智慧城市布局中,也有「智慧防疫」的考量——透過疫情趨勢推算與民眾遷徙分析,找出病毒擴散模式和路徑,從而作出相應的防疫決策。

 

  利用超級電腦和數學模型建構智慧防疫平台,可說是國際間的防疫新思維。其實早於2008年,Google就推出了流感趨勢預測平台「Google Flu Trends(GFT)」:GFT團隊挑選出數十個跟流感相關的關鍵字,參照關鍵字的使用量組合,通過數學模型預測一星期後流感爆發的機會率。它曾成功推算2008年流感的發病率,可惜往後的預測結果卻不再準確——若非低估很多,就是高估許多。究其原委,GFT所用的資料數量雖則龐大,但卻相對較雜,包含太多不準確的樣本,以致干擾預測結果。盡管Google在各界猛烈抨擊下停止了GFT的運作,惟這卻成為以大數據和數學模型推算疫情趨勢的濫觴。

 

GFT團隊於2009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只需分析數十億搜尋中45個跟流感相關的關鍵字,便能比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提前兩週預報2008年流感的發病率。(圖片來源:Google Flu Trends)

 

  較早前,港大醫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以數學模型推算,光是武漢市可能就有43,590名確診者或正處於潛伏期的患者,病例個案大概每6.2日便會倍增,預計在4至5月間達到高峰,之後逐漸減退。此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全球傳染病分析醫學研究會中心則推算,武漢肺炎感染人數可能已達十萬之數。

 

  另一方面,參照「百度指數」的數據,自武漢封城後,當地用戶搜尋最多的是「n95口罩」、「體溫計怎麼用」、「84消毒液」等關鍵字,顯示武漢人自我防疫的意識提高了。此外,「試劑盒」、「核酸檢測」也是搜尋量很高的關鍵字,這間接印證了武漢醫療資源緊張的狀況。除武漢外,疫情較為嚴重的城市如廣州、北京等,「新型冠狀病毒」的搜尋量亦很高。

 

根據百度指數的數據,「紅包」依然是農曆新年期間的熱門關鍵字,但自武漢肺炎爆發後,「口罩」的搜尋量卻大幅拋離「紅包」。(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百度旗下另一款產品「百度遷徙」,可基於地圖大數據顯示出用戶移動軌跡。國內有人利用百度遷徙的數據對武漢流動人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武漢人口主要遷移至廣東省、長三角以及其周邊城市,人口流入數量與當地確診病人數量呈現了一定的關聯性。

 

中國網絡上流傳的一張圖片,看似是某電訊商以手機漫遊大數據描繪武漢人口移動路徑;理論上,漫遊大數據結合號碼實名制的身份資訊,只要武漢人不關機,不扔掉手機,即可被追蹤到,有助衛生部門掌握疫情流向。(圖片來源:互聯網圖片)

 

  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系統科學及工程中心亦創建了一個電子地圖平台,匯集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CDC)、以及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數據,以便民眾緊貼疫情。根據此地圖顯示的趨勢,中國境內的確診人數正持續攀升,升幅遠遠拋離海外。為阻止武漢肺炎繼續向全球擴散,多家航空公司已減少或暫停飛往中國的航班:國泰航空將逐步減少5成中國航班;英國航空暫停所有往返中國的航班;韓國廉航首爾航空暫停所有飛中國客機;印尼獅航亦暫停往返中國15個城市的航班。

 

  為求進一步控制疫情,曾接觸確診病人或具有湖北旅遊史的人士,必須居家隔離14天。但如何確保居家隔離者沒有擅自離家出外活動,卻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為解決上述難題,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向每名居家隔離者派發一部智能手機,透過手機定位判斷當事人有否擅離居所。同時,每天將不定期致電給居家隔離者了解其健康狀況,並確認其所在位置。假如發現隔離者沒有回覆或離開定位地點,即會發訊提醒;若不回應訊息的話,就會由警方介入了解;如有需要,更會作出強制隔離安排。

 

約翰霍金斯大學整合多個官方數據來源,為全球網民提供持續更新的疫情資料地圖。(圖片來源:gisanddata.maps.arcgis.com)

 

目前用作診治美國武漢肺炎病患者的醫療機械人,其設計應與圖中的機械人相近。(圖片來源:InTouch Health)

 

  除管控潛在病患者外,醫治確診病人亦有運用智慧科技——美國首名武漢肺炎確診病人現正接受機械人治療法。負責治療這名患者的華盛頓州西雅圖埃弗里特醫療中心傳染病科主任喬治‧迪亞茲(George Diaz)表示,病人是被安放在隔離艙內,連人帶艙直接送到隔離病房;醫生則會坐在隔離病房外,操作配備攝影鏡頭、收音咪和聽診器的醫療機械人進行治療,確保醫護人員不會被感染。

 

  所謂「防患於未然」,如果日後智慧防疫平台能夠跟其他數據庫進行交叉分析,例如電子病歷數據、人口統計數字、歷年溫度與濕度變化、空氣污染指數記錄、甚或社會經濟活動資料等,便可從中挖掘更多深層價值;譬如說,可建構針對華人的特殊病毒與基因數據庫,為未來的防疫決策做好準備。

 

02/08/2024

從西雅圖到香港:亞馬遜與經濟通30年平行宇宙!如何重塑人們消費購物、獲取財經資訊模式?

#Smart Living #電子商務 #互聯網 #經濟通 #亞馬遜 #美國 #Amazon #etnet #etnet30週年特輯 #財經媒體 #etnet30週年 #財經資訊 #消費購物

  在互聯網商業發展史上,1994年可說是里程碑之年。就在這一年,一家名為「亞馬遜」(Amazon)的網上書店在美國西雅圖悄然創立,開啟了往後30年全球電子商務的黃金盛世;在地球的另一邊,一家名為「經濟通」(etnet)的財經資訊供應商也在香港正式成立,揭開了此後30年香港財經媒體的輝煌時代。這兩家在平行線上各自創新的公司,究竟如何改變用戶消費購物與獲取財經資訊的習慣呢?

 

1994:亞馬遜、經濟通同步誕生

 

  1994年,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看好當時尚未普及的互聯網科技,於是辭掉在對沖基金公司的高薪厚職,在西雅圖家中的車庫創業。同年7月,他成立了一家名為「Cadabra」的公司,籌備開設網上書店。後來他認為公司名稱不夠好聽,決意另覓新名字——他希望新名字以英文字母A開頭,這樣在按字母排序的商業目錄中就可以更快被人找到。

 

  多番查閱字典後,貝佐斯決定以「Amazon」作為公司的新名字,因為他覺得亞馬遜是一個「富有異國情調且與眾不同」的地方,而且按流域面積和水流量計算,亞馬遜河是全球最大的河流,正好符合貝佐斯希望公司成為世界之最的期盼。貝佐斯的公司於1994年11月正式易名為亞馬遜,翌年7月Amazon網站正式營運,起初只銷售圖書,隨著業務擴張,開始涉足音樂、影視、電子產品等領域,逐步發展成網上百貨公司,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網購平台。

 

亞馬遜的販售商品涵蓋圖書、影音作品、電子消費品、電器、廚具、食品、玩具、母嬰用品、化妝品、運動用具、服裝鞋帽等。(圖片來源:翻攝Amazon官網)

圖中是貝佐斯位於西雅圖都會區貝爾維尤(Bellevue)的家,Amazon公司於1994年在那裏成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經濟通也在1994年成立,以專線系統提供實時財經資訊。當時,資訊的獲取主要依賴於傳統媒體,投資者通常透過報紙或電視來獲取市場動態,但資訊傳遞卻存有延滯,追不上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經濟通的專線系統能夠提供即時股票報價和財經新聞,正可以彌補此問題,讓財經資訊可以更快速地傳播。

 

除香港外,經濟通業務範圍已涵蓋內地、澳門、台灣及日本等地區,成為區內各大金融機構的主要財經資訊來源。(圖片來源:翻攝經濟通官網)

 

2000:亞馬遜、經濟通各自崛起

 

  Amazon在成立初期一直處於虧蝕狀況,從1994至1997年累計有900萬美元(約7,020萬港元)的赤字。1997年5月,亞馬遜在納斯達克IPO上市,在上市申請表中非常坦蕩地告訴投資者,虧損在上市後仍會持續擴大,因為公司不但把大量金錢投入到營銷活動、技術開發、基礎建設等層面,還會繼續補貼降低商品價格,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嘗試網購,並強調不急於在4至5年內實現盈利。

 

  如此「緩慢」的增長模式自然惹來一眾股東的抱怨,認為公司業績成長不夠快,難以令其投資獲得合理回報,甚至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科網市場存活下去。不過,當科網泡沫於2000年爆破後,很多互聯網公司相繼倒下,反而亞馬遜可以生存下來。2001年第4季,Amazon首度實現盈利,季度收入超過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淨利約500萬美元(約3,900萬港元)。這些都證明了貝佐斯的「緩慢」增長策略獲得成功。

 

  當亞馬遜網購業務不斷成長,伺服器和資源管理就成為最大的發展瓶頸。為解決此問題,公司內部工程團隊開發了一個網上服務平台「Amazon Web Services」(AWS),用作管理分散式、虛擬化伺服器和各種網上資源。其後,Amazon發現其他互聯網公司也遇上類似問題,所以在2006年將AWS對外開放。結果,這項新服務受到很多中小企和初創公司歡迎,讓亞馬遜成功開拓雲端藍海市場,最終躍居為全球最大的雲端供應商。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經濟通於2000年推出其網站,透過互聯網提供實時報價和財經資訊。這個轉變不僅擴大了用戶群,還豐富了服務內容,除基本的市場數據外,也有專家評論、新聞搜尋、市場分析報告及圖表等深度內容。同時,一般投資者亦可以通過電腦瀏覽網站上的豐富財經資訊,讓獲取即時財經信息不再是專業投資機構的專利。

 

  經濟通在2007年正式進駐北京開設記者站,與香港新聞部相互連接,以取得第一手的中國經濟資訊;2008年,更推出面向國內投資者的財經資訊網站etnetchina.com.cn,提供中港兩地的專業財經新聞及評論。

 

2010以後:亞馬遜、經濟通多元化發展

 

  當電商和雲端業務站穩陣腳後,Amazon就積極展開業務多元化部署。2014年,亞馬遜斥資9.7億美元(約75.66億港元)收購網上直播平台Twitch.tv,跨入社交媒體領域;2017年,豪擲137億美元(1,069億港元)買下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從網上轉戰到實體零售業;2018年,動用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併購網上藥局PillPack,涉足藥物零售。

 

  2022年,Amazon以84.5億美元(約659.1億港元)吞併電影公司米高梅(MGM),藉此強化旗下影音串流平台Prime Video的內容豐富度,並提升自製內容的製作能力,務求跟Netflix、Disney+一較高下。

 

  另一邊廂,因應智能手機的普及,經濟通推出了多款手機APP,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收看股票即時報價、成交分析、互動圖表、即時新聞、以及專家分析。此外,APP內又提供各種理財工具,包括:個人化監察表、ETF及基金精選及回報排行、定存息率比較、匯率比較、銀行交易匯價等。

 

etnet旗下有多款手機APP,包括:《財經·生活 經濟通》、《經濟通 股票強化版TQ》、以及《經濟通 財曆》。(圖片來源:翻攝Google Play官網)

 

  近年,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經濟通開始推行內容多元化策略。除傳統的財經新聞外,etnet平台還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內容頻道,包括:講解職場管理技巧、智能科技發展、消閒飲食娛樂情報的「生活」頻道;論述歐日韓潮流前瞻、藝術文化、兩性關係的「DIVA Channel」;涵蓋靚湯食譜、養生食療、運動瘦身的「健康好人生」。為吸引更廣泛的受眾,etnet又推出自製影片頻道「etnet TV」,內容涉及財經評論、風水知識、烹飪教學、吃喝玩樂、時尚潮流等。

 

  回顧過去30年,亞馬遜與經濟通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故事,更是一個行業技術變革和市場變遷的縮影。Amazon從網上書店到電商霸主,etent從專線系統供應商到財經數碼媒體巨頭,均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的重要性。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電子商務和財經資訊行業必將迎來更多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像亞馬遜、經濟通般不斷創新,保持靈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