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政經范局
05/07/2023

法國能否解除亨廷頓魔咒?

#大國博弈 #法國 #馬克龍 #金磚峰會 #去美元化 #騷亂 #穆斯林社區 #幕後黑手 #阿爾及利亞戰爭 #阿爾及利亞戰爭 #中東大和解 #中東大和解

  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表示有意參加8月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峰會,而峰會的一個主要議題正是「去美元化」。因此,當法國的穆斯林社區恰巧在此時爆發騷亂時,難免令外間懷疑幕後是否又有黑手。

 

 

巴黎郊區的穆斯林青少年向警察燃燒瓶(美聯社)


  然而,法國主流社會與穆斯林社區的矛盾由來已久,且早已呈現亨廷頓「文明衝突論」般難以調和的狀態。這種矛盾既受外來影響,但亦有深遠的內在因素,日經月累之下變成一點即燃的乾柴。面對這道並不美麗的「風景線」,筆者認為當前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法國還能不能解除亨廷頓的魔咒?
 
穆斯林社區問題形成的3條時間軸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首先說明,法國當前的穆斯林社區問題,至少受到三條時間軸的影響,它們之間雖然有重疊之處,但並不能籠統混為一談:
 
  第一條是戰後北非的反法殖民主義運動及移民潮,代表事件是1954至1962年爆發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尤其是在戰爭尾聲的1961年,警察鎮壓阿裔示威者釀成「巴黎慘案」。

 

大批參與示威的青少年被捕(美聯社)

 


  第二條是2001年美國遭受九一一恐襲,法國加入反恐戰爭,同時也成為歐洲主要的恐襲目標,代表事件是2015年席捲法國各地的恐襲浪潮,包括巴黎在1月7日發生12死11傷的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至11月13日又發生震驚全球的巴黎街區大屠殺,造成130遇害,360多人受傷。
 
  第三條是2010年12月北非國家突尼斯首先爆發的民間示威潮,並在奧巴馬政府和美國社交網絡平台支持下,迅速升級為席捲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法國參與了推動該地區的政治洗牌,代表事件是2011年卡達菲政權被武力推翻。
 
阿爾及利亞戰爭後遺症
 
  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爭已經年代久遠,因此在媒體討論法國穆斯林社區問題時甚少提及。但是,二戰後法國北非屬地的反殖民運動及其後遺症,才是塑造出當前矛盾的主線。例如今次騷亂以在法國土生土長的青少年為主,就是該時期北非移民的後代,與「宗教極端主義」或「難民問題」並非必然劃上等號。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連法國當前的政治制度也是阿爾及利亞戰爭塑造。1958年,法國在戰爭中的失利,導致了溫和派主政的法國第四共和崩塌。戴高樂將軍東山復出,締造了強化總統職權的第五共和並沿襲至今。這套政治制度即使是在今天,仍確保了馬克龍擁有絕對的權力,迅速指示總理和內閣部長,調動4.5萬軍警鐵腕鎮壓騷亂。
 

電影《阿爾及爾之戰》劇照

 


  不過,阿爾及利亞戰爭進入尾聲時,巴黎上演了一場慘案。1961年10月17日,3萬阿裔民眾在巴黎舉行反殖民示威,遭到警察和極右翼勢力的血腥鎮壓。據稱,由於很多警察是從北非戰場上退役,因此對示威者展開瘋狂報復,數天內有逾1萬多名示威者被捕,約200名示威者被毆打致死,甚至是綑綁四肢活活拋入塞納河淹死。
 
  這宗慘案被歐洲歷史學家稱為戰後西歐最為暴力的一場鎮壓示威者事件。意大利導演Gilberto Pontecorvo為此在1966年拍攝了政治寫實電影《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由於批判巴黎當權者的殖民主義暴行而一度在法國被禁播。影片全程用黑白膠片拍攝,想瞭解這場戰爭的讀者值得一看。
 
穆斯林與主流社會並非同一屋簷下
 
  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失敗,以及巴黎慘案招徠的國際輿論聲討,促使法國政府對北非移民採取了「隻眼開隻眼閉」的政策,且出於戰後經濟重建的需要,法國此時亦吸納了大批青壯年移民。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雖然移民政策持續成為主要的政治議題,但法國主流社會與北非裔穆斯林社區之間似乎也相安無事,直至反恐戰爭爆發。

 

馬克龍強硬處理示威(美聯社)

 

 
  在反恐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間,大量移民至法國的北非入,其實並沒有和本地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他們在巴黎等大城市的郊區或某個城區聚居,形成「城中城」。雖然把法國人口攤開來計算,目前穆斯林只佔總人口的10%,但是在這些城中城,穆斯林人口其實佔了大多數。於是在法國各地,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穆斯林宗教與文化的「飛地」。
 
  法國政府並非沒有考慮到這些聚居點的社區發展,例如在主辦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時,就特地挑選了北非移民聚居的聖丹尼區,作為巴黎主賽場館的所在地,試圖透過國際賽事來提振當地經濟。不幸的是,反恐戰爭爆發令歐洲陷入動蕩,經濟亦飽受打擊,抵銷了法國政府的努力,這些城中城進一步淪為貧民窟和「不管地帶」。
 
  當反恐戰爭爆發後,法國政府驚覺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可以輕易躲入城中城,而當地的貧窮和失業狀況,又為極端主義思想提供了溫床。雖然大部分城中城的穆斯林都是立場溫和的普通百姓,但血腥恐襲事件頻發,仍舊令主流天主教社會與穆斯林社區關係承受壓力,催生極右翼政治力量抬頭。當時仍是內政部長的薩爾科奇,為此花了很多精力推動與穆斯林理事會溝通,他的工作表現亦為後來成功當選總統奠定了基礎。
 
咎由自取的難民潮時代
 
  在此額外一提的是,反恐戰爭亦曾一度促進法俄關係的靠近。在2015年底巴黎發生街頭大屠殺後,普京曾下令駐敍利亞俄軍在炸彈寫上「為巴黎」,對伊斯蘭國(ISIS)發動空襲。因此在俄烏爆發戰爭前夕,普京一度期望馬克龍能阻止北約東擴,並非沒有原因。

 

2015巴黎街頭恐襲震驚全球(資料圖片)

 

 
  歐洲經濟在反恐戰爭、華爾街金融海嘯和希臘債務危機連串打擊後奄奄一息,為了解決經濟困境,薩爾科齊當選總統後,又在北非捅了一個大馬蜂窩。2011年,法國聯同美、英等國,協助利比亞反對派武力推翻了卡達菲政權,曾經與薩爾科齊私交甚好的卡達菲橫死街頭。
 
  法國最初從利比亞洗牌中獲取了龐大利益,包括新政府35%的石油合同,11架空巴訂單,及戰後重建項目等。但人算不如天算,利比亞反對陣營各武裝派系爆發內戰,不僅令戰後重建淪為泡影,更大的災難是,卡達菲在世時為了拉攏歐洲,還致力阻止難民橫渡地中海。他死後歐洲門戶大開,迎來了咎由自取的難民潮時代。
 
  可見,法國先是受二戰後的殖民與反殖民鬥爭影響,而未能推出長遠及有效的主流與穆斯林族群融合政策;在其後的反恐戰爭和北非軍事行動中,法國雖然獲取了一部份石油和海外訂單利益,但相較於國內遭受的恐襲、經濟停滯和難民潮等衝擊,以及穆斯林社區與主流社會的矛盾加劇,顯然得不償失。
 
法國應捕捉中東大和解契機

 

2011年反政府武裝攻佔卡達菲官邸(資料圖片)

 
  回到本文最初提出的問題,法國還能不能解除亨廷頓的魔咒?這就視乎於馬克龍政府如何看待中東的變局。自從伊朗和沙特阿位伯外長在北京會面後,中東正在以超出外間預期的速度走向大和解,法國能夠捕捉到這個時機嗎?
 
  法國是環地中海最主要的政治和軍事大國,亦是該區域唯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果她能夠憑借中東大和解的契機,積極重建環地中海,尤其是北非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秩序,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難民潮問題,並且在區域重建中找到比對外發動戰爭更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
 
  加入推動中東大和解進程,事實上也有助於化解國內主流社會與穆斯林社區的矛盾。伊斯蘭教已是繼天主教後,法國的第二大宗教,是法國政府和社會都不能迴避的事實,繼續篤信「文明衝突」,而忽視經濟基礎對改善社會問題所起的作用,只會令矛盾進一步激化。馬克龍訪華促進雙邊多層次合作,並表示有意加入金磚峰會,振興法國經濟,是否出於上述覺悟?

 

26/07/2024

從游說集團,窺探下任美國總統取向

#雷鳴天下 #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大國博弈 #特朗普 #賀錦麗 #外交 #游說集團 #以色列 #軍工綜合體 #軍工綜合體 #台灣 #戰爭

  美國民主黨有識之士早已斷定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必敗,終迫使拜登退選,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補上。此女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常常無緣無故的傻笑,但大家搜索枯腸,也不易找到她對世界大局有何獨特精深的見解;代表著加州的白左思想,此種政治理念衍生出零元購、屋霸、流浪漢滿街睡等等問題,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右派民粹主義者不會支持她。

 

  我相信她大概率會敗北,她最好的機會,是能否以前檢察官的身份,把早已被定罪的特朗普如審犯般審,從而打散特朗普一方的氣勢,但這不容易。

 

賀錦麗獲拜登點名補上選總統,惟勝算不高。(AP)

 

  山雨欲來風滿樓,世界正處於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中,美國戀棧霸權,不願在歷史舞台當配角,所以會盡可能全力對付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未來10年世界必有巨變。從中國的角度看,對方陣前易帥,不能不弄清其後果,否則易定出錯誤的政策。

 

  特朗普及賀錦麗二人的外交政策有何分別?這問題不易回答,特朗普善變,隨時翻臉;賀錦麗在國際問題上基本是名素人,也含不少變數。不過,美國的外交政策很受各種游說集團(lobby groups)的影響,我們也可從他們與游說集團如何互動,窺探出美國未來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的取向。

 

  美國的游說集團多如牛毛,經費最多的是以爭取老人利益為主的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但這在內政方面,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外交政策游說集團。與外交有關而又對政策有重要影響的,應包括勢力極大的以色列游說集團、「軍工綜合體」,及台灣在美僱用的游說集團。

 

以國游說集團,屢扣「反猶太」帽子

 

  以色列游說集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此組織的影響力據說全美排第二。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有《以色列游說集團與美國外交政策》一書,書中詳細列出證據,說明以色列政府如何能通過這些組織,使美國的政策不合自己利益地倒向支持以色列。其手段頗為凌厲,誰批評了以色列政府,就算本人對猶太人十分友好,也會輕易被扣上反猶太主義的帽子。

 

 美國及以色列的領袖級人物常出席AIPAC的政策論壇;圖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AP)

 

  不能說他們能完全控制美國的傳媒,但米爾斯海默卻找到大量證據,指出傳媒若刊登某些被認為是批評以色列政府的文章,麻煩便會接踵而來。例如有不少律師會找你訴訟,又或幾小時之內有幾千封譴責信寄到編輯部等等。傳媒為怕麻煩,遂會自我審查,不敢登載批評以色列的文章。游說集團又往往與智庫合作,透過提供利益,讓親以色列政府的人物加入智庫。

 

  他們最難攻陷的是學術界,但也不是全無成績,例如曾大搞活動讓學生免費參與,並鼓勵其注意親巴勒斯坦的教授,若有教授對以色列政府持批判態度,偶然也會狙擊他們,例如名重學林、已故思想家薩伊德(Edward Said),便曾受過其「招呼」。

 

  這類策略加起來,對政客的影響頗大,在媒體、智庫及學界噤若寒蟬的條件下,不對以色列友好的政客隨時被扣上反猶太的帽子,政客自然不願此事發生。

 

軍工綜合體安插「自己人」進政府

 

  軍工綜合體的手段不盡相同,不少評論人認為軍工綜合體財雄勢大,但其實美國市值最高的五間軍工企業,加起來總值才5140億美元左右,遠低於市值第一的蘋果公司(Apple)的3.45萬億美元,或只等於貴州茅台市值的兩倍,其財力並非這麼驚人。他們慣用的手法,是把自己人放在有巨大影響力的政府部門中,他們在選舉時也很懂得選擇性地捐款,官員或政客退位後,很多能通過旋轉門到軍工企業擔任高位。國務院及情報系統中有不少高級人員便是來自軍方,政府高層官員也充斥著大量有軍事背景的員工。

 

洛歇馬丁為美國軍工企業龍頭之一,美國國防部每年均向她下大量訂單;圖為拜登參觀其廠房。(AP)

 

  軍工綜合體喜歡戰爭,有戰爭才使他們有利潤;他們的做法,是典型的小眾利益凌駕國家利益。

 

美反華力量增,台游說集團再冒起

 

  台灣的游說集團在中美建交前曾極為活躍,但後來力量大不如前。近年隨著美國反華力量上升,民進黨政府僱用的游說集團又活動起來。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公開鼓吹放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等事件,便是這游說集團所交的功課。他們花費不多,反而花巨資買美國過時武器才正中美國下懷。

 

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公開鼓吹放棄「一個中國」,正是由台灣游說集團在背後發功。(AP)

 

  假如賀錦麗當選,她大概會蕭規曹隨,與拜登分別不大。拜登不敢得罪以色列集團,且因其好戰,甚受軍火商歡迎。美國擺脫不了以色列的掣肘,深陷中東,這對中國有利。軍工綜合體不想讓俄烏戰爭結束,賀也會照辦,這樣美國無力抽身對付中國。台灣民進黨政府會希望與民主黨政府眉來眼去,但除了拉攏韓日外,美國做不了太多事情。

 

  特朗普一樣不敢得罪以色列集團或軍工綜合體,但他因個人歷史關係,不喜歡傳統精英,或較能終止對烏克蘭的支持,但對以色列的態度則難說。他在任時,把大量軍方背景的人拉入內閣,說明他明白得到軍工綜合體的重要性。對台灣,他收保護 費的形式是高價賣軍火,但因知道阻不了中國,不會與中國決一死戰,台灣被統一了,他不會太介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識庫】何謂「軍工綜合體」?

  • 軍工綜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MIC)意指國家軍隊與軍事工業因政治經濟利益,形成的共生關係。
  • 軍工企業會游說國會議員和提供政治捐款,指生產武器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甚至為推銷武器而鼓動政府高層發動戰爭。
  • 軍方會獲得戰爭武器,官員退位後,很多能通過旋轉門到軍工企業擔任高位。
  • 此共生關係為發「戰爭財」來獲取暴利,因而常與公眾利益相違背,發動或促進不需要的戰爭或軍事行動。

 

(本文原載於7月26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