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港是港非
17/06/2024

港英時代心戰室到底有多厲害?

#港是港非 #香港 #政治 #心戰室 #新聞統籌專員 #媒體 #傳媒 #政情 #謝振中 #港英政府

  近日香港發生兩件事,令筆者印象深刻。第一件是兩名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離職,其中一人撰文,指「香港正趨向極權統治」,法治「受到嚴重危害」。第二件是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再次發表「香港玩完」。特區政府當然第一時間直斥其非,但傷害已經造成,國際難免有人信以為真。事實上,地緣局勢持續緊張,美國打壓不斷加劇,有分析預計目前中美爭持不下的局面,有可能維持10年之久,香港應該有心理準備,類似「唱衰」、「抹黑」香港的言論將會不斷出現,甚至成為常態,香港除了需要自強不息,更必須重組一個具體實戰功能的「心戰室」,打好一場曠日持久、敵人變化萬千的輿論戰。
 
  政府早前宣布委任特首辦傳訊經理謝振中,出任已懸空近7年的新聞統籌專員,政府此舉實際是重建心戰室。香港回歸後曾委任多位新聞統籌專員,但老實講,此時的專員只徒具虛名,更似一名特首新聞秘書,而非一名負責輿論戰的三軍統帥,所以難言有甚麼成績。港英時代心戰室到底有多厲害?新聞統籌專員不是傳統政府架構的職位,始於港英彭定康年代,彭定康為了和中方打輿論戰,特別設立此職位,當時港英政府對心戰室諱莫如深,有一份神秘色彩,但其時心戰室有極大影響力,據稱不但參與高層決策會議,了解高層立場,更全權負責制定輿論戰的發展方向,甚至通過各個渠道收集政治訊息,政府各部門必須配合,而且與媒體老總、採主保持聯絡,經常用政府消息人士的名義,發表有利的信息,目的是引導輿論的走向。專員亦不時舉行「吹風會」,以不具名方式發放政府消息,但只會找小部分媒體參與,愛國媒體自然不獲邀請。

 

特首辦傳訊經理謝振中,獲任已懸空近7年的新聞統籌專員。(政府新聞處圖片)

 
  除了控制信息發放,專員亦參與部分政治相關的工作,例如俗稱「放氣球」或「放風」的工作,目的是測試中方或輿論的「風向」,例如英方有新而未成熟的構思,不方便透過正式渠道發放,為了想知道中方是否接受,專員於是向傳媒發放訊息,以測試中方態度;另外,英方想回應中方,但又怕當面提出,往往由專員向傳媒發表立場。所以,有中方談判代表曾經表示,他們通常都是看報紙了解英方立場。由此觀之,港英時代的心戰室,權力責任都相當大。
 
  時移勢易,當年心戰室的模式今日可能不再合用,但要打贏輿論戰,有兩個重點必須考慮。首先,新聞統籌專員必須得到特首全面信任,除了能夠參與決策會議,更可以制定具體工作方針,有實權是必要條件。其次,必須得到司局長的配合,畢竟專員只屬首長第四級,等如副秘書長,在芸芸司局長中只屬小官員,專員能否得到配合,實在大成疑問。輿論戰第一把手的地位不能太低,否則如何帶領三軍作戰?在彭定康未來港前,港英是由布政司霍德親自負責輿論工作,可見輿論戰的重要性。所以,建議將專員的職位逐步提升至處長級(D6),以增加專員的代表性。

 

新聞統籌專員要打贏輿論戰,職位需有所提升。(Shutterstock)

 
  專員未來的工作,將包括加強政策對外解說,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明顯地,主要戰場不單在香港,還包括國際。筆者會建議,新任專員應加強與外國駐港傳媒的溝通,亦應接見到訪的外媒。筆者當然明白無法改變外媒的想法,但只要外媒明白多一點真相,他們亦不至於寫得「太離譜」,而且政府亦有表達抗議的途徑。另外,筆者亦建議專員與國家外交部、中央統戰部建立合作及溝通關係,一方面可以了解國際形勢,學習處理國際媒體的技巧,以及配合國家宣傳的工作。

24/06/2024

大學發展已經靜靜起革命

#港是港非 #大學 #產業化 #學術水平 #留學生 #教育 #香港經濟發展

  近期香港的大學教育可謂新聞不絕,當中港大校委會風波更加引人入勝。不過,筆者認為,政府決定逐步增加自回歸初期已開始凍結的大學學費,遠比任何新聞都重要得多,甚至隱隱然感覺到,大學發展已經靜靜起革命,今次可能是大學產業化的重要里程碑。政府早前容許大學大幅增加海外招生,現在又准許大學逐步增加已經凍結20多年的本地生學費,大學產業化已逐步成形,未來大學「賺錢」能力上升,即使未能完全自負盈虧,亦必然大幅減低對公帑的依賴,同時亦能支撐五間百強大學的持續發展。
 
  香港在回歸前後的日子,大學仍然以培養金融或專業人才為主,除了MBA外,其時甚少畢業生願意讀研究院,研究工作亦不獲重視。然而,在短短20多年間,香港不但有五間百強大學,而且科研成績出眾,已經成為國家的學術重鎮。另一方面,香港近年吸引大批境外學生來港留學,除了研究生外,政府已決定將本科留學生的學額,由佔總學額20%大幅增加至40%。目前本地新生學額每年有1.5萬個,留學生學額則由3000個增加至6000個,以每年留學生學費14萬至逾18萬元計(還未計算稍後的加費),大學多了一筆可觀收入。

 

政府決定倍增本科留學生學額至6000個,大學將多一筆可觀收入。(AP)


  曾有人問筆者,不斷都聽到有官員、議員講百強大學,並且引以自豪,到底百強大學有多厲害?其實毋須懷疑,世界上有超過一萬間大學,評分機構只會挑選千多至二千間大學評分,這些已經是有規模、有水準的大學,而能夠入前百強,更公認是學術界、教育界的重鎮,成就不容懷疑。同時,香港500強大學排名都不算低,即使美英擁有多間百強大學,亦極少聚集在同一城市,所以香港的情況絕不尋常。
 
  另一方面,不少人都難以理解,香港為何在短短20多年間,由學術沙漠搖身一變成為學術重鎮。事實上,筆者翻查資料,香港10多年前只有兩間百強大學,後來慢慢變成三間,到近幾年才變成五間。所以香港得此成績,應該是近10年的事,而主要原因當然是各大學奮發圖強,力爭上游,但亦有客觀的大形勢。美國自特朗普當選總統後,除了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美國國內亦出現意識形態之爭,對華裔學者,特別從事高科技研究的,充滿戒心,令一眾華裔學者擔心會重蹈麥卡錫主義之覆轍,於是決定海歸,當中部分學者選擇香港。

  香港各大學一直以薪酬豐厚聞名於世,絕不差於歐美等地,曾有校長年薪高達900多萬元;而為了搶人才,大學更不惜工本,有大學更豪言要搶全球最頂級2%的教授來港;而且香港生活方式與歐美分別不大,對海歸學者有很大吸引力,結果有一大批學術水平甚高的華裔學者來港。資料顯示,八大具內地背景的學者,數年前只有約1000人,到2021/22年度已有約1600人,據聞上升趨勢未間斷。這批學者充實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亦推動了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自然協助大學提升國際排名。

 

海歸學者充實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並提升了大學的國際排名。(Shutterstock)

 
  然而,要營辦五間百強大學,成本十分沉重,政府亦必須為大學開源。事實上,香港學術水平不斷上升,自然有更多海外留學生來港,形成良性循環,是大學產業化的重要基石。近年亦多了原本計劃到海外升學的內地學生,由於擔心受到歧視,不想去歐美留學,基於香港學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改為到香港讀書,將來香港或許會成為國家的教育中心。
 
  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大學產業化已經初具規模,難怪有分析指出,政府早年定出六大新興優勢產業,教育產業今日已率先跑出。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