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港是港非
20/05/2024

香港將無法避免開徵銷售稅?

#財赤 #港是港非 #政情 #銷售稅 #印花稅 #地價收入 #海陸離境稅 #海陸離境稅 #人口老化

  香港千億赤字的《財政預算案》終於在5月8日獲立法會通過,政府面對巨額財赤,如何開源節流,自然成為政府未來的主旋律。社會對巨額財赤未有掀起多大漣漪,但有識之士就憂心忡忡,不斷出謀獻計,有人建議出售政府家產,有人提議開徵新稅,但政府最終只提出內部緊縮政策及基建發債計劃等措施,因為政府明白,今年初經濟仍然呆滯,開徵新稅是無可能的事。

 

  陳茂波司長的運氣似乎不錯,今日市況已比發表《預算案》時大有改善。樓市撤辣令到買賣迅速回升,亦可能重新刺激起地產商投地意欲;同時近日股市亦回復生氣,大有牛氣沖天之象。目前市場轉趨暢旺,將會帶動印花稅、地價收入大幅回升。

 

  事實上,香港出現巨額赤字,皆因印花稅及賣地收入大幅下跌。2023-24年度綜合赤字為1016億元,但查實去年地產市道低迷,導致地價收入比預算大幅減少656億元,印花稅亦少收了350億元,基本上這兩筆少收的款項已達1006億元,已差不多等如赤字總和。《預算案》估計本年度仍會有481億元赤字,但筆者可以大膽預測,只要樓市股市持續暢旺,本年度財赤不但可望大幅收窄,甚至轉虧為盈亦未嘗無可能!

 

  香港的收入除了利得稅及薪俸稅外,主要還是依靠樓市、股市及其他投資收入,所以自回歸以來,股市、樓市一旦出現調整,就會出現公共財政危機,原因亦很簡單,香港稅基太過狹窄,太過依重上述的稅收。政府自回歸後,一直為此而煩惱,在2000年成立「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當時提出銷售稅及海陸離境稅等建議,2006年更為銷售稅提出公開諮詢,但由於反對聲音太大,最終不了了之。

 

港府2006年曾就銷售稅諮詢公眾,但反對聲音太大,最後不了了之。(Shutterstock)

 

  不過,對於擴闊稅基,政府一直都念念不忘,2017年成立「稅務政策組」,就是為了研究新稅種。政策組一直沒有公開研究詳情,不過司長近年偶爾會在公開場合「說漏了嘴」,一時說不排除香港會開徵銷售稅,一時又說資產增值稅都是研究範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不太可能開徵資產增值稅,但銷售稅絕對是政府的心頭好,只不過當年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在立法會通過!

 

  據筆者的估計,政府汲取今次巨額赤字的教訓,未來數年極可能會再次提出開徵新稅,以盡快拆除積壓多年的深層次危機。香港過去出現財赤時,由於有巨額儲備,只要捱過經濟寒冬,憑著樓市及股市帶來的收益,公共財政危機自然會解決。但今時已經不同往日,美國正全力遏止中國經濟發展,香港處於夾縫中,受害亦最深,目前亦不排除會進一步遏制香港經濟,所以香港需要一個更加穩健、更加均衡的收入來源,以免經濟寒冬再來時,香港已無法自救。

 

  即使無美國打壓,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亦迫在眉睫!根據政府近年的研究,政府未來收入每年平均只能維持約4.5%增長,但人口老化令醫療及福利開支大增,政府開支每年平均增長高達6%至7.5%,香港將會入不敷支,並可能出現結構性赤字。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事,若不及早拆除香港的計時炸彈,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政府當年認真研究過兩項新稅款,第一項是海陸離境稅。近日多了人北上消費,有政黨重提建議,但政府沒有接受,相信是因為稅收不多,以每人25元計,每年只有23億元收入,而且太多人反對,同時更擔心會「得失」鄰近城市,最終得不償失。

 

  另一項就是銷售稅。銷售稅能夠帶巨額收入,根據2003年研究,稅率定於5%,就有300億元稅收,時至今日,私人消費開支已比當年翻了一倍多,粗略估計稅收可能高達600億至700億元,足以解決稅基狹窄的問題。而且,政府可以對高價貨品徵收較高稅率,對民生必需品徵收較低稅率,從而達到財富再分配的目的。

 

  另一方面,政府亦多了應付反對聲音的能力。首先,香港是發達經濟體系中,唯一一個還未有銷售稅的地區,開徵亦可以講得通,同時可以參考日本近年增加銷售稅稅率的經驗,當時日本指明收入用於醫療及退休開支,結果成功減低反對聲音。筆者忽發奇想,香港還有「絕招」,就是將稅收的一至兩成,以電子消費券的模式回饋全港市民,可望爭取基層市民支持。政府用71億元就可以每人派1000元,派2000元亦只要142億元,只約佔稅收兩成。其實,每當庫房水浸時,無論如何都要開倉派糖,如果因銷售稅令政府收入大增,派糖亦都是自然的事。

 

  道理已經講完,大家會否支持銷售稅?

15/03/2021

鮑威爾將面對上任後最大挑戰

#聯儲局 #拜登 #財赤 #債息 #美債

  上周的市場焦點依然在美國國債利率,四件大事主導了金融資產的大悲大喜。第一件是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參議院修改後1.9萬億美元緊急救援計劃文本,本月底之前每一位美國成人都會收到一張天上掉下來的支票,股市大喜,債市悲傷;第二件是歐洲央行會議上決定增加購債規模,矢言不會坐視國債利率不斷上漲,不僅德法國債走強,連美國國債的拍賣都順利了。第三件事是美國總統拜登發誓,5月份要讓所有美國人都有資格打上疫苗,市場對經濟復甦信心更足,對通脹擔心更大,股市中資金從新經濟股轉入舊經濟股,道瓊斯指數升,納斯達克指數跌,十年期國債利率重回1.6%樓上,並創出一年新高。第四件事還沒有發生,但對市場影響同樣重大,那就是即將召開的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所有的市場人士都在猜想鮑威爾這次說甚麼,債市在用行動倒逼決策者出招。如此氛圍之下,市場在摸索中尋求方向,道瓊斯和S&P500明顯強過納斯達克,以DAX為首的幾家歐洲股市也創出新高。股債市的大悲大喜,似乎對投資者的避險情緒衝擊不大,VIX指數由27回落到20,美元指數先高後回。布蘭特原油期貨在周一一度衝破70美元大關,不過之後受到美債影響而高位盤整。黃金價格有波動,但是一周下來變化有限,比特幣再寫新高。

 

  拜登在白宮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緊急救援案,人手一張$1400的支票周末開始寄出,民主黨開啟了羅斯福時代之後最大的社會資本主義試驗。拜登試圖推進的不僅是疫情緊急救援,還包括進步主義的均貧富稅收政策、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友善的能源政策。從緊急救援案看,沒有一位共和黨議員投了贊成票,基本上是民主黨一意孤行的。美國的確需要在不少領域修補,不過拜登心目中的花錢規模是巨大的,1.9萬億計劃已經令美國陷入二戰以後最大的財政赤字,財赤GDP比率達到12%以上。下個月提出的經濟刺激措施如果得到國會批准的話,2021年的財政赤字將超逾2020年的疫情財政。美國這片土壤產生出貨幣經濟學等幾個經濟學流派,但是如今的政府被另一個本土經濟學派所主導——現代貨幣理論。從來沒有一個政府公開接納MMT的,但是他們的施政卻明顯跟隨於這個理論。這個理論有可能如劣幣驅逐良幣一樣,在一個又一個國家登堂入室,主導未來世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並帶來嚴重的經濟社會後果。不採納MMT思維的國家,也會遭受輸入性通脹和流動性氾濫的後果。

 

  國債利率突然明顯上漲,為全球央行帶來了一個新的難題。預計全球經濟復甦迅猛,但是政策制定者認為根基並不牢靠;基數效應和能源價格上升下通貨膨脹即將大幅反彈,資金的通脹預期升溫;市場利率攀升,隨時可能顛覆靠人為刺激拉起來的復甦。這種局面不僅帶來了市場波動,也令貨幣政策制定層出現焦慮,於是聯儲主席一場模棱兩可的演講觸發了債市的大幅震盪。歐洲央行選擇主動出擊,決定從下月起顯著增加資產購買活動,「因應市場情況靈活應對」。歐洲直接出手干預升高的債券利率了,這將壓力放到了本周召開的FOMC會議上。3月16-17日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可能是鮑威爾上任以來最具挑戰的一次,如何協調內部意見、如何將政策訊息準確地傳達出去、市場如何反應,為三大未知數。筆者預計委員會的前瞻性指引和資產購買計劃不作變動,但是點陣圖變鷹,顯示部分委員預測在2023年出現多過一次的加息。換言之,決策者不採取行動,但是思路上向債市思路傾斜一點。市場對此如何反應,就要拭目以待了。

 

  本周焦點:FOMC會議以及債市對此的反應,市場對聯儲政策的判斷有一定的分歧,而鮑威爾講甚麼、用甚麼語境講對第二季度風險資產市場的走勢頗為重要。此外,英格蘭銀行也開會,不過不預計有重大的政策變化。數據上,美國2月零售和工業生產可能有一個暫時性下滑,歐元區核心通脹和中國零售數據也值得留意。

 

  本周記闡述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