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Green Monday
22/12/2014

宣揚馬拉拉精神

#素食 #識食

  單是過去一星期的新聞頭條,便是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襲擊學生,美國種族歧視案件惡化,和連一向平靜的澳洲都發生人質槍殺事件。在世界各地的仇視和對立氣氛愈來愈嚴重的大環境下,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變得格外重要。事實上2014年的和平獎的確是歷史性的一屆,因為得主是年僅十七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她成為了諾貝爾獎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一直以來,塔利班恐怖分子禁止斯瓦特地區的女性接受教育,馬拉拉本人得到難能可貴接受教育機會的同時,致力透過國際組織和傳媒,為巴基斯坦的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馬拉拉的努力,令巴國現今近五千萬的適齡學童當中,史無前例地有過半女孩可以入學接受教育(63%),而且更令人鼓舞的是,女生因為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在班內成績都比男生優勝,在最近一次成功考進醫學院的名單當中,竟有高達70%是女生。

 

  但馬拉拉真正讓人刮目相看,來自2012年,當時才十五歲的她,因致力要打破舊有的不公平制度,被塔利班認定為要消滅的對象,一次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到武裝襲擊,頭部和頸部被槍擊,生命垂危,要靠醫生搶救才能奇蹟生還。但縱使受到暴力襲擊,馬拉拉沒有對塔利班存在仇恨,相反她比以往更大力去倡議女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因為她希望,塔利班的子子孫孫會有機會接受教育,這樣才有機會終止這世代遺留下來的仇恨和無知。

 

  「假如我對塔利班還擊,那我和塔利班便沒有分別。我對他們沒有報復之心,相反我會解釋給他們知道教育的重要,亦會為他們的下一代爭取得到教育的機會。」很難想像這是出自十七歲女生的一句話,這除了表達馬拉拉對教育的追求和夢想,更重要是它包涵了人性最光輝卻又是最難辦到的東西。

 

  願馬拉拉的精神能感動更多人,放下仇恨,做到包容、原諒和世界和平。

 

 

素苗

 

素苗

 

  「素苗」這一家私房菜,其實幾年前在跑馬地經營時已薄有名氣,他們標榜原始農家菜風味,後來搬到元朗,更符合「農家菜」特色。私房菜即是不用點菜,餐廳已會替你準備好最合時令、最有創意的菜式,而且不斷有驚喜。素苗附近有不少有機農場,餐廳直接購入食材,保證新鮮。

 

南瓜腰豆湯

 

  我近期去試的晚上,先上一個南瓜腰豆湯,他們想出一個很有趣的做法,先把兩個湯分開煮過,再倒到一起,上層的是較甜的南瓜湯,下層的則是較平實的腰豆湯。喝時可以先喝一點上層的湯,感受一下南瓜的天然甜味,再把湯攪拌,便得出另一種不同,較有層次的美味。

 

蘑菇栗子杏仁長通粉、菠菜薯蓉釀大菇

 

  主菜有蘑菇栗子杏仁長通粉和菠菜薯蓉釀大菇,用上這些食材,講求時令,所謂不時不食,這也是中國人吃飯最考究的地方。從環保的角度,這亦是低碳飲食的方法。

 

  特別提提大家,素苗這家隱世私房菜只於逢星期五至日晚市營業,並且一定一定要預約。

 

推薦:南瓜腰豆湯、蘑菇栗子杏仁長通粉、菠菜薯蓉釀大菇

地址:元朗錦田大江埔五十三號地下

電話:2893 3037

人均消費:$101-$200

 

19/06/2024

吃得飽再要吃得好

#財金大勢 #素食 #超加工食品 #植物性食品

  全球糧食危機,不單要「吃得飽」,牽動大國博弈的,已不光是一碗飯、一個麵包的考量。人類為解決糧食問題,一直費盡心思,例如以不同種植的方法和技術,提升農作物的量和質,包括使用農藥、基因改造技術等。但為「吃得好」而衍生的健康危機,同樣值得關注。

 

  素食給人的印象是環保、健康,但《紐約郵報》上周引述巴西聖保羅大學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在英國醫學期刊《刺針》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超加工」純素食品會增加患上心臟病及早夭的風險。

 

  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裝的食物、飲品和穀物,以及即食產品等,它們含有色素、乳化劑、味精及其他添加劑;糖、飽和脂肪、鹽等含量極高,也通常缺乏維他命。

 

超加工素食損健康

 

  該項研究調查了逾11.8萬名40至69歲英國人的飲食,發現雖然植物性飲食可促進心臟健康,但僅限於新鮮植物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穀物和豆類等。

 

  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植物性食品每增加10%,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就會下降20%。不過,如植物性食品經過「超加工」,與心臟病相關的死亡人數就會增加12%,因這些食品的成分和加工方法,都會導致血壓和膽固醇升高。研究又發現,以天然食品取代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可將心臟病死亡率降低15%,並將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降低7%。

 

  雖然市民普遍知道,素食健康,而加工食品則不利健康。但這類「肉類替代品」,即使不含動物產品的食品,包括餅乾、薯片、糖和軟性飲品等,技術上都屬植物性,相信都不應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健康。素食人士選擇食品前,應考慮超加工純素食品所涉及的加工程度。

 

  就個人而言,不管吃「仿真肉」(fake meat)、「合成肉」還是其他超加工素食品,在筆者眼中,都比「齋口唔齋心」更差,既「齋」不了口,更「齋」不了心。要素食,就直接吃新鮮的植物性食物好了,為何還要吃甚麼「新」或「超加工」的肉或食品呢?

 

帶大豆「回家」破壟斷

 

  「齋口唔齋心」的肉通常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而大豆類的黃豆、黑豆及毛豆就富含植物性蛋白。在香港講大豆,不得不提港產大豆權威、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林漢明教授。

 

  今時美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其實大豆源於中國,美國到18世紀才引進大豆,逐漸落地生根,現在中國反而要向美、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買大豆。

 

  為要帶「大豆回家」,多年來,林教授透過基因分析和雜交育種,與他的團隊研究及改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培植出耐鹽耐旱的大豆品種,幫助內地偏遠乾旱地區農民之餘,同時發揮豆科植物「固氮」(Nitrogen Fixation)的特性,減少氮肥的使用,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踐可持續農業發展。

 

  林教授師承大半生從事大豆耐鹽實驗工作的邵桂花,也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范雲六,以及中國植物學家胡秀英的指導。她們都是中國生物學及農業學科研的代表人物,例如范雲六就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農作物遺傳改良上。

 

  范雲六培育了全球首棵基因改造的植酸酶玉米,也成功培植出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其中抗蟲棉便打破了美國孟山都公司透過Bt殺蟲基因的專利,壟斷世界棉花種植技術的局面。在她領導下,生物技術研究團隊還開展了其他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研究植物包括玉米、楊樹、馬鈴薯、番茄、油菜等。

 

悠悠萬事 吃飯為大

 

  就國家而言,無論范、林、邵或胡,都與中國許多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一樣,他們每一項科研,都與糧食有著密切關係,只因為中國悠悠萬事,從來都以吃飯為大。去年7月13日,《人民日報》有篇文章《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可為佐證。

 

  文章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中國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斷提高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穀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才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出了問題,誰都不可能救我們。」

 

  因此,中國視糧食安全為「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而保證糧食安全,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范、林等人的研究重點,相信也離不開各種穀物的種子。

 

  在保證了糧食安全,讓人民「吃得飽」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要求「吃得好」。中國人普遍會視「有肉可吃」為「吃得好」的基本水平(西方人的奶和蛋標準另計)。6月7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布,豬肉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4.17元人民幣,較上一周(5月31日)升6.7%,個別地區甚至竟出現豬肉貴過牛肉的情況!要全國肉類供應充足,讓中國人經常過「吃得好」的日子,是國家大事。但對投資者而言,豬價升或也意味著一個機遇?

 

生命之源 蛋白之源

 

  至於人類糧食問題,如果「吃得好」等於「有肉(蛋白質)可吃」,從環保及健康的角度看,不吃牛肉,可吃魚;不吃豬肉,可吃豆。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其實光合細菌(Photosythetic Bacteria)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化學循環時,同樣會固氮,並產出多種重要養份給其他動物和植物。

 

  從古老的化石可知,地球初開,生命之源是細菌,也是地球第一種生物,它們的蛋白質便是靠光合而成,再廣泛發展出細菌;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後,才有較高等的生物出現。

 

  地球所有生命源自細菌,源自海洋;所有糧食問題的終極答案,會否也可在此中尋到呢?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