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

Foodie What’s On
10/07/2020

【玩味素菜】中環新派素食餐廳推「仙氣菜單」!巧妙將「八仙」融入菜式

#素食 #美食地圖 #八仙故事 #中菜 #中環 #李好純 #本菇 #西蘭花 #茄子 #淮山 #冬瓜 #素滷水 #牛脷酥 #芋頭 #啤梨 #牛油果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個神話故事家傳戶曉,相傳八仙為參加王母娘娘的宴會,各施本領渡過茫茫東海。神話故事耳熟能詳,當「八仙」化身桌上美食,有何神妙之處呢?中環新派素食餐廳「李好純」,開業以來以玩味素菜打破大家對中式素食的老套印象,今次就新推「八仙」主題菜單,將神話融入美食!

 

 

  「仙氣飄飄嚐味菜單」以八仙為創作靈感,每道菜式名稱都取八位神仙的名字諧音,配以相關的食材烹調,打造出八道精緻素食,包括四道前菜、兩道主菜和兩款甜品。雖然採用中式食材,但烹調方式、擺盤都加入西式元素,玩味十足!

 

 

1. 前菜:何仙菇

 

 

  第一道菜式就上甜品?非也!這道可是貨真價實的鹹點!作為頭盤,大廚特意以西式甜點拿破崙的擺盤方式,呈現八仙內唯一的女神仙何仙姑。大廚取何仙姑的「姑」字諧音,以本菇為主要食材,將炒香的本菇加入馬斯卡邦尼芝士,以及經雪利醋煮過的焦糖洋葱,夾在層層酥皮之間,並在表面綴以核桃,讓人吃用時一口嘗到多重滋味與口感。

 

2. 前菜:蘭采和

 

 

  「蘭采和」以西蘭花為主角,結合蒸蛋,呈現出八仙內陰陽結合的藍采和。大廚為了保留兩種食材的顏色,沒有將西蘭花混入蒸蛋,而是以加入枝豆和小粟米的蒸蛋作底層,再在上面鋪上以巴馬臣芝士調味的西蘭花蓉,令外觀更為簡潔;還有炸香的羽衣甘藍和香煎玉子豆腐,增添口感。

 

3. 前菜:韓湘子

 

 

  「韓湘子」外表與日式居酒屋的小食有幾分相似,其實是兩食茄子與淮山;左邊的是酥炸茄子和淮山,香脆可口,而另一款則是以茄子片包著滷水淮山條和金菇。坊間的滷水汁大多有蠔油,大廚遂以多種香料熬出自家素滷水汁,迎合素食者口味之餘不失惹味!

 

4. 前菜:脷鐵拐

 

 

  薯蓉都可作前菜?不飽嗎?這是編輯見到菜式後的第一個反應。但只要嘗一口,就知多慮了;因大廚特意將薯蓉打成泡沫,營造出輕盈綿密的口感,吃起來毫不膩滯;而底層則加入意大利食材珍珠米(fregola),口感煙韌,連同薯蓉一起吃更見層次。不得不提表面的港式小食牛脷酥,大廚將它炸得香脆後以糖醋、西檸汁調味,再拌入薑絲,夠晒港式風味!

 

  吃過4道前菜,整個菜單已過一半,終於來到主菜了!

 

5. 主菜:呂冬賓

 

 

  滷水冬瓜平日吃得多,一般以芋頭蓉作底,但大廚為了強調口感的一致性,改用硬豆腐,釀進冬瓜內,兩者互相吸收味道。而冬瓜經素滷水滷過後,滷水的鹹香更能帶出冬瓜的鮮甜,讓人不經意間多吃幾塊!

 

6. 主菜:草國舅

 

 

  另一道主菜為芋泥排;芋頭混入冬菇粒,搓成方形後慢慢煎香,味道鮮甜;面層鋪上紫菜,更添香脆口感。吃時記得沾羊肚菌汁,更能增添芋泥排的風味!

 

  相信吃畢前面六道菜式已近七八成飽,是時候出動「甜品胃」,以各一道中西式甜品作結。

 

1. 甜品:漢鍾梨

 

 

  「漢鍾梨」以法式甜品紅酒燴梨子作靈感,變奏出桂花陳酒燴香梨。經長時間燴過的啤梨食落軟腍,帶有清新的桂花香,能一清味蕾;大廚特意用燴梨的糖水製作啫喱,啫喱盡吸啤梨精華,清甜又彈牙。女士們緊記連同一旁的雪燕及桃膠同吃,滋陰養顏!

 

7. 甜品:張果老

 

 

  牛油果作為大熱Superfood,甜品當然有它的身影;但此牛油果與別不同,因它以朱古力製成,像真度極高!牛油果「果蓉」部分注入牛油果慕絲、芒果蓉和椰奶,而「果核」就以朱古力製成,整道甜品玩味十足,最適合打卡!

 

  整個菜單,雖然每道菜式分量不算多,但連吃八道菜後就會捧著肚子!如果你食量較小,可選六道菜,除卻四道前菜外,再從主菜和甜品各選其一。

 

  四款主菜與甜品各有特色,大廚建議可因應食量和個人口味作出選擇。主菜而言,「呂冬賓」的滷水冬瓜較為清甜,而且相對另一主菜「草國舅」的芋泥排較為輕盈,較適合胃納小的人;而甜品方面,嗜甜的人可嘗試大廚大力推介的「張果老」,牛油果造型不只適合「打卡」,口感亦夠晒特別!

 

「李好純」

地址:香港中環威靈頓街198號The Wellington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12nn-10pm

電話:2881 1811

收費:每位$398(六道菜)/$498(八道菜)

 

註:八仙菜單只供應晚市,請提前兩日預訂菜單

 

19/06/2024

吃得飽再要吃得好

#財金大勢 #素食 #超加工食品 #植物性食品

  全球糧食危機,不單要「吃得飽」,牽動大國博弈的,已不光是一碗飯、一個麵包的考量。人類為解決糧食問題,一直費盡心思,例如以不同種植的方法和技術,提升農作物的量和質,包括使用農藥、基因改造技術等。但為「吃得好」而衍生的健康危機,同樣值得關注。

 

  素食給人的印象是環保、健康,但《紐約郵報》上周引述巴西聖保羅大學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在英國醫學期刊《刺針》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超加工」純素食品會增加患上心臟病及早夭的風險。

 

  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裝的食物、飲品和穀物,以及即食產品等,它們含有色素、乳化劑、味精及其他添加劑;糖、飽和脂肪、鹽等含量極高,也通常缺乏維他命。

 

超加工素食損健康

 

  該項研究調查了逾11.8萬名40至69歲英國人的飲食,發現雖然植物性飲食可促進心臟健康,但僅限於新鮮植物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穀物和豆類等。

 

  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植物性食品每增加10%,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就會下降20%。不過,如植物性食品經過「超加工」,與心臟病相關的死亡人數就會增加12%,因這些食品的成分和加工方法,都會導致血壓和膽固醇升高。研究又發現,以天然食品取代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可將心臟病死亡率降低15%,並將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降低7%。

 

  雖然市民普遍知道,素食健康,而加工食品則不利健康。但這類「肉類替代品」,即使不含動物產品的食品,包括餅乾、薯片、糖和軟性飲品等,技術上都屬植物性,相信都不應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健康。素食人士選擇食品前,應考慮超加工純素食品所涉及的加工程度。

 

  就個人而言,不管吃「仿真肉」(fake meat)、「合成肉」還是其他超加工素食品,在筆者眼中,都比「齋口唔齋心」更差,既「齋」不了口,更「齋」不了心。要素食,就直接吃新鮮的植物性食物好了,為何還要吃甚麼「新」或「超加工」的肉或食品呢?

 

帶大豆「回家」破壟斷

 

  「齋口唔齋心」的肉通常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而大豆類的黃豆、黑豆及毛豆就富含植物性蛋白。在香港講大豆,不得不提港產大豆權威、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林漢明教授。

 

  今時美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其實大豆源於中國,美國到18世紀才引進大豆,逐漸落地生根,現在中國反而要向美、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買大豆。

 

  為要帶「大豆回家」,多年來,林教授透過基因分析和雜交育種,與他的團隊研究及改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培植出耐鹽耐旱的大豆品種,幫助內地偏遠乾旱地區農民之餘,同時發揮豆科植物「固氮」(Nitrogen Fixation)的特性,減少氮肥的使用,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踐可持續農業發展。

 

  林教授師承大半生從事大豆耐鹽實驗工作的邵桂花,也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范雲六,以及中國植物學家胡秀英的指導。她們都是中國生物學及農業學科研的代表人物,例如范雲六就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農作物遺傳改良上。

 

  范雲六培育了全球首棵基因改造的植酸酶玉米,也成功培植出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其中抗蟲棉便打破了美國孟山都公司透過Bt殺蟲基因的專利,壟斷世界棉花種植技術的局面。在她領導下,生物技術研究團隊還開展了其他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研究植物包括玉米、楊樹、馬鈴薯、番茄、油菜等。

 

悠悠萬事 吃飯為大

 

  就國家而言,無論范、林、邵或胡,都與中國許多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一樣,他們每一項科研,都與糧食有著密切關係,只因為中國悠悠萬事,從來都以吃飯為大。去年7月13日,《人民日報》有篇文章《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可為佐證。

 

  文章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中國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斷提高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穀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才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出了問題,誰都不可能救我們。」

 

  因此,中國視糧食安全為「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而保證糧食安全,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范、林等人的研究重點,相信也離不開各種穀物的種子。

 

  在保證了糧食安全,讓人民「吃得飽」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要求「吃得好」。中國人普遍會視「有肉可吃」為「吃得好」的基本水平(西方人的奶和蛋標準另計)。6月7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布,豬肉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4.17元人民幣,較上一周(5月31日)升6.7%,個別地區甚至竟出現豬肉貴過牛肉的情況!要全國肉類供應充足,讓中國人經常過「吃得好」的日子,是國家大事。但對投資者而言,豬價升或也意味著一個機遇?

 

生命之源 蛋白之源

 

  至於人類糧食問題,如果「吃得好」等於「有肉(蛋白質)可吃」,從環保及健康的角度看,不吃牛肉,可吃魚;不吃豬肉,可吃豆。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其實光合細菌(Photosythetic Bacteria)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化學循環時,同樣會固氮,並產出多種重要養份給其他動物和植物。

 

  從古老的化石可知,地球初開,生命之源是細菌,也是地球第一種生物,它們的蛋白質便是靠光合而成,再廣泛發展出細菌;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後,才有較高等的生物出現。

 

  地球所有生命源自細菌,源自海洋;所有糧食問題的終極答案,會否也可在此中尋到呢?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