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

Foodie What’s On
13/12/2018

【澳門找素之旅】素豬排包隆重登場!連肉食者也忍不住口的Juicy滋味

#素食 #GreenMonday #澳門 #試食報告 #新豬肉 #BeyondMeat

  來到澳門,必食豬排包!香脆的麵包外皮,夾著一塊鬆軟多汁的豬排,連同炒香的洋蔥,一口咬下去,那份滋味每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有些甚至一再回來,就是為了一嚐那正宗豬排包的味道。可是素食者來到澳門,就注定與這澳門名物無緣了……以前是這樣,但現在素食者也可吃到豬排包,還有更多精緻素食:鍋貼、小籠包、炸醬麵……到澳門一樣可以輕易「找素」!

 

 

下頁有豬排包試食報告

 

  金沙度假區旗下餐廳加入「找素」行列,14間餐廳推出多款精緻素食,從快餐、意大利菜、廣東小菜至川滬菜式,都有素食選擇,當中最特別的一定是素食版豬排包!

 

金沙新豬排包

 

  素豬排包採用「新豬肉」 (Omnipork)——以植物蛋白製成的肉,「新豬肉」與免治豬肉類近,質地較散、較為濕潤,但比起其他植物肉,肉質則比較鬆軟,適合多種菜式。雖然「新豬肉」已很貼近「真肉」,但要吸引素食者,甚至連肉食者也願意嘗試,在處理肉類時就要多花心機,這亦是主理素豬排包的金沙會展餐務行政總廚周連元,在設計豬排包時面對的挑戰。

 

金沙會展餐務行政總廚周連元

 

  「簡單得來並不簡單。」周師傅在介紹菜式時反覆強調;植物肉本身簡單煎一煎已可食用,無需處理太多,但周師傅認為這樣不夠特別,口感仍可更貼近「真肉」,於是他嘗試加入不同食材︰蘑菇、南瓜等,最後決定加入栗子,增加口感之餘,並以栗子的澱粉質令肉類乾身一點,更易烹調。師傅將栗子加入豬肉後,以香草和胡椒調味,少油煎幾分鐘,就已完成一塊幾可亂真的「豬排」;然後將豬排和洋蔥夾入麵包內,素豬排包就大功告成!

 

  打開豬排包,新豬排的色澤與一般豬排相近,賣相有點似平日的「肉餅」;一口咬下去,頗有肉的口感,即煮即吃的話更有「肉汁」,味道帶甜;雖然未至於無法分辨「新豬肉」與真肉,但兩者味道和口感與都頗接近,對素食者、甚至肉食者而言,即使不吃肉,都可從素肉中得到足夠的營養,覓得同樣的滿足,那就更有動力「走肉」!

 

新豬肉的肉質與免治豬肉頗接近,近看有點似「肉餅」

 

「新豬肉」到底有多「新」?

 

  新豬肉Omnipork的植物蛋白質,來自豌豆、非基因改造大豆、冬菇和白米,不含調味料,不含蔥蒜;新豬肉除了對環境好,對健康都好,比起普通豬肉少7成飽和脂肪和65%熱量,但多了333%鈣質、53%鐵,還有膳食纖維,更是零膽固醇!

 

金沙新豬排包供應餐廳:

 

  澳門威尼斯人的「帝王點心」

  澳門金沙城中心的「好味館」

  澳門巴黎人的「色香味」

  澳門金沙的「888美食天地」

 

下頁有更多「肉類」菜式

 

  在澳門金沙,除了可以找到「新豬肉」,還有Bill Gates有份投資的Beyond Meat;這份來自「未來的滋味」,就鎖在「未來漢堡」的漢堡扒中!

 

  Beyond Meat與新豬肉一樣,都是100% 植物製造,由豌豆、紅菜頭以及椰子油製成;Beyond Meat 的外型與漢堡扒無異,煎熟後都是同樣的啡紅色;將「漢堡扒」夾在漢堡飽內,加上芝士,不說還不知這是植物肉呢!

 

Beyond Meat Burger MOP165

 

  「未來漢堡」的Beyond Meat口感較為厚實,有漢堡扒的口感;味道方面就有點像午餐肉或火腿扒,咬下去頗為juicy;嚐起來味道與一般的漢堡無分別,但就更環保、更高營養,一塊Beyond Meat比起傳統肉類有更多的蛋白質,但就零膽固醇,吃多幾塊也不肥膩!

 

供應餐廳︰Portofino

 

  除了金沙新豬排包和「未來漢堡」,金沙期下14間餐廳都推出素食餐單,當中多款菜式加入「新豬肉」,素食者有更多健康的選擇!

 

金瓜野菌黑松露豆腐錦繡球 MOP188

供應餐廳︰朝 Dynasty 8

素肉山西老炸醬麵 MOP83

供應餐廳︰北方館

金網菌皇黑松露煎素豬鍋貼 MOP128

供應餐廳︰Canton

 

19/06/2024

吃得飽再要吃得好

#財金大勢 #素食 #超加工食品 #植物性食品

  全球糧食危機,不單要「吃得飽」,牽動大國博弈的,已不光是一碗飯、一個麵包的考量。人類為解決糧食問題,一直費盡心思,例如以不同種植的方法和技術,提升農作物的量和質,包括使用農藥、基因改造技術等。但為「吃得好」而衍生的健康危機,同樣值得關注。

 

  素食給人的印象是環保、健康,但《紐約郵報》上周引述巴西聖保羅大學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在英國醫學期刊《刺針》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超加工」純素食品會增加患上心臟病及早夭的風險。

 

  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裝的食物、飲品和穀物,以及即食產品等,它們含有色素、乳化劑、味精及其他添加劑;糖、飽和脂肪、鹽等含量極高,也通常缺乏維他命。

 

超加工素食損健康

 

  該項研究調查了逾11.8萬名40至69歲英國人的飲食,發現雖然植物性飲食可促進心臟健康,但僅限於新鮮植物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穀物和豆類等。

 

  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植物性食品每增加10%,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就會下降20%。不過,如植物性食品經過「超加工」,與心臟病相關的死亡人數就會增加12%,因這些食品的成分和加工方法,都會導致血壓和膽固醇升高。研究又發現,以天然食品取代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可將心臟病死亡率降低15%,並將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降低7%。

 

  雖然市民普遍知道,素食健康,而加工食品則不利健康。但這類「肉類替代品」,即使不含動物產品的食品,包括餅乾、薯片、糖和軟性飲品等,技術上都屬植物性,相信都不應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健康。素食人士選擇食品前,應考慮超加工純素食品所涉及的加工程度。

 

  就個人而言,不管吃「仿真肉」(fake meat)、「合成肉」還是其他超加工素食品,在筆者眼中,都比「齋口唔齋心」更差,既「齋」不了口,更「齋」不了心。要素食,就直接吃新鮮的植物性食物好了,為何還要吃甚麼「新」或「超加工」的肉或食品呢?

 

帶大豆「回家」破壟斷

 

  「齋口唔齋心」的肉通常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而大豆類的黃豆、黑豆及毛豆就富含植物性蛋白。在香港講大豆,不得不提港產大豆權威、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林漢明教授。

 

  今時美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其實大豆源於中國,美國到18世紀才引進大豆,逐漸落地生根,現在中國反而要向美、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買大豆。

 

  為要帶「大豆回家」,多年來,林教授透過基因分析和雜交育種,與他的團隊研究及改良,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培植出耐鹽耐旱的大豆品種,幫助內地偏遠乾旱地區農民之餘,同時發揮豆科植物「固氮」(Nitrogen Fixation)的特性,減少氮肥的使用,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踐可持續農業發展。

 

  林教授師承大半生從事大豆耐鹽實驗工作的邵桂花,也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范雲六,以及中國植物學家胡秀英的指導。她們都是中國生物學及農業學科研的代表人物,例如范雲六就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到農作物遺傳改良上。

 

  范雲六培育了全球首棵基因改造的植酸酶玉米,也成功培植出有抗蟲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其中抗蟲棉便打破了美國孟山都公司透過Bt殺蟲基因的專利,壟斷世界棉花種植技術的局面。在她領導下,生物技術研究團隊還開展了其他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研究植物包括玉米、楊樹、馬鈴薯、番茄、油菜等。

 

悠悠萬事 吃飯為大

 

  就國家而言,無論范、林、邵或胡,都與中國許多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一樣,他們每一項科研,都與糧食有著密切關係,只因為中國悠悠萬事,從來都以吃飯為大。去年7月13日,《人民日報》有篇文章《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可為佐證。

 

  文章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中國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不斷提高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穀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才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出了問題,誰都不可能救我們。」

 

  因此,中國視糧食安全為「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而保證糧食安全,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范、林等人的研究重點,相信也離不開各種穀物的種子。

 

  在保證了糧食安全,讓人民「吃得飽」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要求「吃得好」。中國人普遍會視「有肉可吃」為「吃得好」的基本水平(西方人的奶和蛋標準另計)。6月7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布,豬肉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4.17元人民幣,較上一周(5月31日)升6.7%,個別地區甚至竟出現豬肉貴過牛肉的情況!要全國肉類供應充足,讓中國人經常過「吃得好」的日子,是國家大事。但對投資者而言,豬價升或也意味著一個機遇?

 

生命之源 蛋白之源

 

  至於人類糧食問題,如果「吃得好」等於「有肉(蛋白質)可吃」,從環保及健康的角度看,不吃牛肉,可吃魚;不吃豬肉,可吃豆。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其實光合細菌(Photosythetic Bacteria)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化學循環時,同樣會固氮,並產出多種重要養份給其他動物和植物。

 

  從古老的化石可知,地球初開,生命之源是細菌,也是地球第一種生物,它們的蛋白質便是靠光合而成,再廣泛發展出細菌;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後,才有較高等的生物出現。

 

  地球所有生命源自細菌,源自海洋;所有糧食問題的終極答案,會否也可在此中尋到呢?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