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女子愛財
26/09/2018

騰訊回購 誠哥增持

#回購 #股票 #大股東增持

  姊妺們,如果大家近期有留意財經新聞,應該會知道,近期股王騰訊(00700)連續多日在市場回購股份;另一邊廂,剛退休的李嘉誠,連同他的長子,兼新任長和(00001)主席李澤鉅,也不斷在市場增持股份。

 

  中秋假期時,我跟姊妹Sara行山,大家談起上述兩宗財經新聞時,我發覺她對於幾個股票的概念仍然有點模糊。

 

  「其實,騰訊的所謂『回購』股票是甚麼意思?另一邊廂,我又看到李嘉誠父子增持長和的股票,兩者是否同一舉動?對我們小投資者又有甚麼啟示?」Sara問我。

 

  「啊,妳對股票投資這麼有興趣,很難得呢!」

 

  「先求知,後投資嘛!」

 

  「好的,觀念正確!是這樣的,『回購』股份是上市公司的行為,是指上市公司動用公司資金,在市場購入公司股份,然後將該批股份註銷,以減少股票數目。至於『增持』股份,這是大股東的行為,跟上市公司沒有關係。例如妳剛才說,李嘉誠父子增持長和股份,這就是李氏父子動用自己的資金買入長和的股票。」

 

  「即是說,一種是上市公司的行為,另一種是大股東的行為?那麼,到底哪一種行為會對股價有較大刺激作用呢?」

 

  「這樣說吧,如果是公司回購股份,確實對提高每股盈利和每股派息有正面作用,因為公司發行的股數減少了,就算今年的盈利跟去年一樣,但每股盈利和每股派息也會提高了(假設撥出相同的金額去派息),這是客觀的現實;至於大股東增持,只不過代表大股東對公司有信心,又或者目前的股價很便宜,但對於股價是否一定有刺激作用,還要視乎其他因素才可確定的。」

 

  「大股東應該是最清楚公司的情況,連他都買自己公司的股份,應該代表買得過啦!」Sara很直率地說。

 

  「基本上是對的,但我可以告訴妳,有時候一些上市公司出現一些壞消息,令股價下跌,大股東也會出來增持股票的,以示對公司的支持,但不一定能令股價轉跌為升!」

 

  「明白,但如果相反,大股東減持,又是否預示公司有壞消息,我們要跟著跳船呢?」Sara能夠舉一反三,算是有投資觸覺。

 

  「妳說得有道理,大股東應該是最瞭解公司運作的其中一些人物,其他例如公司管理層也應該清楚公司的經營情況,因此,他們買賣公司股份時都有一定限制,以免對公眾投資者造成負面印象。不過,要回答妳的問題,應該這樣說吧,有時候,妳也可以將大股東看成是其中一位投資者,他們也會有資金上的需要,所以,減持股票也不一定有很大問題。但當然,如果突然大手沽出自己公司的股票,我們便要去探究當中的原因了。」

 

  「清楚了!」

 

  作者電郵:tong_lydia223@yahoo.com.au

 

03/05/2024

【FOCUS】蘋果有錢任性,本土苦戰勝負難料

#蘋果 #美股 #回購 #本土品牌

  有錢就是任性。年初以來股價表現包尾「七巨頭(Magnificent 7)」的蘋果,周四(2日)宣布美股史上最大回購計劃,1100億美元規模相當於波音公司市值,刺激盤後股價急漲6%。不過,貢獻逾半營收的iPhone業務在中國市場苦戰本土品牌,雙方過招勝負難料,同樣遭遇狹路相逢的還有星巴克、麥當勞。

 

iPhone市佔率下跌

 

  頭頂「股神」愛股光環的蘋果放榜,截至3月30日的最新一季營收錄908億美元,按年跌4.3%;iPhone 、ipad、穿戴式設備全錄負增長,其中iPhone銷售按年縮水10%至459.6億美元,為2020年第三季大流行供應鏈中斷以來最大跌幅。

 

iPhone首季銷售按年縮水10%,為2020年第三季大流行供應鏈中斷以來最大跌幅。

 
  首席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績後電話會議上稱,儘管當季大中華區銷售額降8%,但iPhone在中國的銷售實際出現加速。此與市場機構數據似乎有出入,Canalys早前發布報告顯示,iPhone首季出貨量1000萬台,按年跌25%,落後華為的1170萬台。

 

  無論實際銷量如何,iPhone在中國市場市佔率下跌已是不爭事實,折射蘋果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吸引力下降。去年9月,華為搶先iPhone15前發布Mate 60系列,掀起「5G突圍」熱議。與之相反,過往引領潮流的蘋果近年一直被詬病新意乏陳。

 

星記、麥記逢對手

 

  不過,蘋果的護城河或在於持續攀升的毛利率(最新為46.6%),以及龐大的現金儲備(最新為1284億美元)。繼過去十年累計回購6580億美元後,其最新宣布的1100億美元回購計劃,再刷新紀錄,難怪有市場戲言稱,蘋果是一家以生產手機為副業的避險基金。

 

塔斯汀主打「中國漢堡」,在華門店數已超麥當勞。

 
  將於下周發布全新iPad、秋季發布「重磅升級」iPhone16的蘋果,在中國市場跟一眾本土品牌的激烈廝殺勢不會停止。面臨同樣境遇的還有去年銷售額遭瑞幸咖啡爬頭的星巴克,該公司周二剛剛因應中美市場客流放緩而下調年度銷售預期。此外,雄心勃勃將中國門店到2028年增至一萬家的麥當勞,亦遭遇中國本土連鎖漢堡店「塔斯汀」的追擊,主打平價和中式口味,現時門店擴張至逾7千家,超過麥當勞的5903家(截至去年底)。

 

  除了舶來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間的此消彼長,行業大佬和小弟之間的競爭格局亦耐人尋味。以民航業為例,國航(-10億元)、南航(-42億元)、東航(-81億元)去年全錄巨虧的背景下,誰是最大贏家?答案是大賺22億元的民營廉航春秋航空。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