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行政人員
20/04/2017

【單車闖新路】繁忙都市以單車代步,真的不可行?

#單車 #共享經濟

  汽車和單車在馬路上爭路,司機大佬鬧爆,單車人士又怪對方不讓路,根據警方數字,去年涉及單車意外的傷亡人數有2159人,今年首兩個月有321人傷亡。兩者之間沒有世代之爭,沒有政治立場爭拗,但矛盾一樣大。

 

 

  在繁忙都市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是不是真不可行?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甚至香港人最常以之比較的新加坡,政府都有相關措施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以單車代步的人也愈來愈多;內地也乘初創之勢,共享單車市場如雨後春筍。政策一方面回應市民訴求,同時是一種為減少路面車輛的環保政策,但香港政府堅持落閘,九龍、港島人想單車代步,想也不用想,因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已多次表明「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香港也沒有商業氣候支持單車普及,只有民間單車團體沒有放棄爭取。

 

  香港的單車政策集中在新界區,2008年政府提出興建超級單車徑,貫穿新界東西,當局更做了大規模規劃研究,但興建單車徑三年又三年,連接單車徑的匯合中心都已興建好,現在卻變成荒廢場地。政府到底想點?

 

香港篇:上環踩到太古城 實現鬧市踏單車返工

 

單車和汽車爭路情況時有所見,「天光Ride」特意一批批出發,互相保護大家,但仍有汽車攝位。

 

  逢星期二晨光初現,在港島區看到一群單車友沿著電車路,整齊有序的前進,有趣的是他們穿的不是運動服,而是上班套裝。單車組織Rideout、Bike the Moment連同立法會議員姚松炎,連續19個星期,也是最後一周在港島區舉辦「天光Ride」踩單車上班,參加者於早上7時齊集在上環文娛中心,避過交通最繁忙的時段,途經金鐘、灣仔、銅鑼灣、北角等地,終點定在太古坊,方便隨時加入及離開。Rideout負責人阿鋒指平均每次皆有30餘人參與,「希望單車可以脫離悠閒用途,融入日常生活,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

 

市民意識弱 硬件配套差

 

  作為建築師,同時是該界別選委,他認為香港常被地少人多的固有概念限制,香港地鐵網絡發達,可以多用地鐵,騰出多點路面空間,而非用盡路面每一寸,單車的體積小正好減少路面擁擠感。活動最後一次召集到近百人,希望引起社會關注,結果卻引來警察開路,阿鋒大感困惑,只是踩車上班,為何要勞師動眾,這或引證香港對單車代步的認識不深,「港人熟悉的是在大圍大尾督踩的消閒單車,但對單車代步,印象只停留在送外賣或送石油氣。」道路使用者對單車定位混淆,有些汽車駕駛者相當禮讓,但有些又會嫌單車阻塞道路。阿鋒指外國和香港對單車的最大差別是尊重,「在其他單車友善城市,有清晰的次序︰行人最大、單車第二、汽車第三。」

 

阿鋒認為香港單車代步文化落後於其他城市,政府需增強市民意識和發展更多配套。

 

  若要推行單車代步,除了市民意識外,硬件也是一大問題。阿鋒稱現時打工仔踩單車上班的阻力在於不知車放哪,截至2016年12月為止,政府公眾單車泊位在中西區有40個,而灣仔區只有8個。在他而言,私人發展商比起政府能更快回應訴求,「發展商只需要在地面或在可管理的地方騰出小小的空間作單車位,讓人感覺是歡迎別人以健康生活態度來上班,整個級數已經提升。」他指雖然往往最好是由政府牽頭,但若私人發展商反應不佳,是吸引不到政府加入;若沒有訴求,直接和政府反映,運輸署、康文署會視若無睹,更遑論會在公共空間加單車位。

 

研增單車道 港島潛力大 

 

  翻查紀錄,政府並非沒有推行單車友善環境,特首梁振英於《2017施政報告》表示會在新市鎮及新發展區提供配套完善的單車徑網絡,亦提出將現有分散的新界單車徑路段串連起來,提供一條貫通新界東西的單車徑,惟對港島區未有著墨,阿鋒明言不接受政府「大細超」,「環保問題要解決,繼續排放廢氣也不是辦法,要回應世界,單車代步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只是將進度加快。」舉辦完「天光Ride」,他感受到大眾的需求,既然政府不願意在港島踏出第一步,他希望以專業人士身分介入,發動眾籌製成顧問報告,讓政府無可反駁。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近36萬在港島居住的人在港島上班,他認為單車適合在港島作短途代步,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潛力大。他正著手籌備「港島市區單車徑研究」顧問報告,現時團隊有建築師、規劃師、交通工程師、社會影響評估、工料測量師等,以證明在路面上畫出單車線道的可行性。「若求其行過看到4至5部單車在等燈位,我就覺得單車代步成功。」

 

單車友心聲

 

 

Alexsandra︰港人踩單車只為娛樂

 

  來自德國的Alexsandra是第一次在香港道路上踩單車,她印象最深是汽車車速相當快,根本不理會單車使用者。她指在德國,單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香港人踩單車只是為了娛樂。她指未來仍會繼續以單車代步,但只會踩短距離。

 

Kaho︰應劃出共享道路

 

  住新界的Kaho經常以單車代步,他稱香港的交通規則以汽車為本,城市規劃不適合單車和行人,經常要進隧道和行天橋。在外國,汽車會讓行人,但在香港行人卻要讓汽車,當務之急是改變汽車使用者態度。他指香港其實有很多車流不多的地方,適合劃出空間作Share Road(共享道路),方便單車使用者。

 

港單車政策發展緩慢

 

  政府在不同場合上稱希望推動綠色運輸,立法會曾多次討論單車友善環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數次回應香港市區交通繁忙,地少人多,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僅會在交通密度較低的新市鎮及新發展區上有推出單車配套,香港要成為單車友善城市未見曙光。

 

即使單車人士遵守交通規則,政府仍然不鼓勵他們踩出馬路。

 

  政府重點新發展區和新市鎮發展單車項目,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7年施政報告》重提「超級單車徑」,指政府會串連現有分散的新界單車徑路段,提供一條貫通新界東西,全長約82公里的單車徑。其實政府早在08年已經拍板興建,原定主幹線由馬鞍山起始,經上水、屯門,再連接至荃灣。計劃在2009年起分階段動工,原來預計於2011年起陸續完工,但直到2014年仍未完成,當年審計署發表報告指多段工程出現延誤或超支,馬鞍山至西貢段及南生圍段更中途撤建,現今只有馬鞍山至上水段工程完成,荃灣至屯門段受居民反對,至今仍未動工,要打通新界始終遙遙無期。

 

路線簡介

 

  Bike the Moment是「天光Ride」舉辦團體之一,主要負責宣揚單車文化,透過舉辦不同的活動將單車滲入生活,如單車週末夜、單車遊記等,讓更多人了解單車代步的可能性。其中他們整理了一個香港城市單車生活地圖,途中經過的地方是行街、睇戲、食飯、上班的熱點,方便市民在市區以單車短途代步。

  

香港城市單車生活地圖

 

1. 西九海濱長廊 > 九龍塘

 

  從西九海濱長廊入口出發,由九龍站外圍進入佐敦文英街,從文昌街轉出至油麻地新填地街,沿廣東道進入荔枝角道轉入興華街,直走到昂船洲大橋底欣賞景色,稍作休息後沿青山道直走,途經李鄭屋邨和南山邨,沿達之路便到達九龍塘站。

 

2. 油塘 > 啟德

 

 

  以油塘地鐵站作起點,轉入鯉魚門漁村,經茶果嶺道到達觀塘海濱公園,直走到祥業街,轉入Megabox前的零碳天地,直走至麗晶花園轉彎回到祥業街,進入啟德郵輪碼頭。離開碼頭後,沿海濱道左轉至牛頭角地鐵站作結。

 

3. 中環 > 灣仔

 

 

  由滙豐總行出發,沿皇后大道中向上環方向行走,沿堅彌地城新海旁行走,到城西道後穿過鐵閘踩入有「天空之鏡」之稱的攝影熱點西區公眾貨物裝卸物碼頭。離開碼頭後沿德輔道西到中山紀念公園,穿過港澳碼頭及中環碼頭後,便進入公園範圍,需下車推車。穿過公園後,上沿龍和道走到金紫荊廣場作結。

 

4. 北角 > 灣仔

 

 

  由北角消防局出發,沿渣華道轉入華蘭路,到港島東中心左轉,途經匯圃公園,穿過太古城住宅後,轉出筲箕灣避風塘,到達食店林立的東大街。以筲箕灣電車總站作為中轉站,穿過街市後沿愛秩序街行走,回到海澤街後轉入海旁公園,沿電車路到銅鑼灣道轉入大坑橫街,經跑馬地香港大球場,轉出時代廣場,沿灣仔道踩入修頓球場作結。

 

 

深圳篇:5毫子踩半小時 共享單車四家爭鳴

 

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國內地遍地單車,後來經濟起飛,路上踩單車的市民愈來愈少,但近年共享單車興起,單車再成為市民的短程交通工具。

 

  內地的共享單車興起了一段時間,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可見單車處處,用手機透過GPS尋找附近的單車位置,之後以QR Code(二維碼)解鎖取車,去到目的地後,只需要放下單車,經手機應用程式完成用車程序後鎖車,經網絡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扣除費用即可,但香港人想試玩就不容易。

 

壞車偷車由員工執手尾

 

  記者在深圳街頭觀察,進駐當地的共享單車公司共有4間,分別是以北京為總部的ofo、上海起家的Mobike、在廣州成立的小鳴單車、以天津為總部的Bluegogo,在很多主要地點如車站、屋苑外都有各間公司的單車,當中以ofo和Mobike的車量最多,車身較為新淨,目測所見,也是最多人使用的品牌,有內地數字估計,ofo市佔率最高,次之為Mobike。與用車的人傾談,大部分都是作短途駁腳之用,當中有從學校到圖書館的學生、從公司到政府部門辦理手續的上班族、有買完餸回家的老夫婦等。

 

單車公司職員每日四出尋車,帶走壞車維修,或將偏僻處的單車放回大街上。

 

  出發往深圳之前讀過不少文章,指出共享單車的種種問題,例如車身被破壞、到處亂泊車等,在當地所見,就算是大型商場的職員,見有單車停泊在大門外的商場範圍,都二話不說將單車隨手搬走,原本好好停泊的單車相繼倒地,有高中學生更向記者表示,ofo的車最多受破壞,而且同一架車的密碼不變,容易被偷用,甚至偷走去賣,「但他們的車款最不值錢。」記者在街上遇到ofo的職員,原來他們每日都要在深圳街頭搜索「壞車」,包括車上的QR code被刮花、座位被偷走等,「總有一些這樣(搞破壞)的人,這些問題(單車被破壞)都在所難免。」他們更會把偏僻處的單車轉移到大街上,方便用車的人取車。

 

深圳政府在書城舉辦「文明騎行」活動,但記者目擊書城職員粗暴將整齊泊在門外的單車搬走到3米外範圍,單車全部倒在地上,何其諷刺。

 

實名登記銀行戶口付費

 

  在街頭想用車其實不難,難在要以內地手機號碼實名認證,以及有內地銀行戶口繳付按金及車資,相信沒有太多香港人用得到,雖然不少香港人有支付寶戶口,但大都以香港的銀行信用卡登記,共享單車公司暫時都不會接納。記者透過在內地工作的朋友試用,整個取車過程不用半分鐘,從方便的角度,的確「無得輸」,但記者都見到不少首次用車的人遇到各種問題,如無法讀取QR Code、無法付按金等,要站在街頭用電話與客戶服務人員糾纏一番,另外由於要用實名、電話號碼、銀行帳戶登記,作為香港人,難免擔心私隱問題。

 

在深圳各大車站附近都可見大批共享單車,供市民隨時使用。

 

失車壞車騙財3大問題 

 

問題1︰單車遭惡意破壞

 

 

  肢離破碎的共享單車在街上隨處可見,當中不少是被刮花二維碼、被拆走座位、沒有了鎖頭等人為損壞,不少共享單車公司會派出員工,運送有問題的單車回廠維修,但難以追上破壞速度。在北京市朝陽區的ofo共享單車維修處,就有近萬輛損壞的小黃車被堆放在馬路邊。據維修點工作人員稱,該處自2月初起,每日均會接收上千輛故障單車,但平均每人每日只能維修二十輛單車,而這個維修點只是北京數個站點的冰山一角。

 

問題2︰遺失率高

 

 

  共享單車可在街道隨意停放,除此以外所有地點都屬於違規,不少地鐵站口和社區面臨亂停放的問題,阻礙行人走動。更甚的是有不少人將車帶回家、駛出營運範圍、私自加鎖把共享單車變私家單車,讓工作人員無法找回單車。中國卡拉單車在福建莆田市上線不足一個月就宣布結業,原因是旗下的共享單車遺失率高達 76.5%,令投資者決定撤資。

 

問題3︰借二維碼騙財

 

 

  共享單車主張一掃即騎,雖然方便,但有不法之徒趁市民不為意,將轉帳或釣魚網站二維碼覆蓋原有二維碼,或在車身多貼幾個二維碼,再以紅包作招徠,市民一不留神就會墮入陷阱,引去轉帳頁面或手機木馬中毒,從而造成財物損失。

 

單車友心聲

 

陳先生︰用家口碑好

 

 

  「平日駕自己的單車,今天放假與朋友出來玩,因為他沒有單車,所以是第一次用共享單車,感覺很方便、快捷,碰巧今天ofo有推廣,可以免費騎車,而且朋友間的口碑好,說ofo的車比較新淨,之後都會考慮再用。」

 

王同學︰踩車夠方便

 

 

  「去年暑假開始用共享單車,主要選擇有載物籃的Mobike,ofo用密碼鎖,較常被破壞而用不到,也經常有爛車,又是較便宜的車款,感覺不划算。以前多數坐公車或行路來往車站和住所或學校,踏單車只需要兩分鐘,現在多數不想行路,就會用共享單車,反正就是便利,有時遇到紅包車,甚至可免費用車。」

 

徐小姐︰5毫子便宜

 

 

  「剛好要去深南大道辦事,離這只有5分鐘,所以用共享單車。自己平常上下班都會踩,家離公司只有20分鐘車程,沒有共享單車之前會打的或坐公交車,現在每程只需5毫子,比以前便宜得多。有時放假也會和同事去踩單車,當悠閒用途。工作常坐辦公室,每天踩單車也算是鍛練的一種,只是穿裙下雨比較麻煩,一般會選有籃子方便放袋。」

 

新加坡篇:懷舊x單車x工廠 咖啡店開業即收支平衡

 

64歲的Tommy不似一般年輕創業者擁有一股熱血向前衝,但都未有打算退休嘆世界,「60歲在現今社會仍很年輕。」

 

  在新加坡住宅區內的小街,有一間由舊工廠改建而成的單車主題餐廳Wheeler's Yard,藍色大閘外放了兩架自家品牌單車,客人要繞過旁邊的通道,才可進入餐廳及單車店,餐廳的陳設和單車設計都是近年大熱的懷舊風,但店內的職員或客人卻都是廿來歲的年輕人。

 

  在餐廳點一杯咖啡,旁邊放的不是曲奇,而是新加坡人和港人的童年回憶「肚臍餅」,「為了配合整個建築物的設計,所有東西都是懷舊,但只是營造出一種感覺,不可以太多,太多就變了古董。」64歲的餐廳老闆Tommy一頭白髮,但是他活力不減,家族生意瓣數多,地產、汽車貿易租賃、棕櫚油等全是大額生意,餐廳原址亦是家族物業,佔地數千呎,足以讓他收租歎世界,他偏偏不甘於此,進軍公認最辛苦的飲食業,「生命不是坐著不做事,而是要令自己不斷進步,接受挑戰,甚至幫助社會、幫助社區。」

 

「肚臍餅」對香港和新加坡人都充滿童年回憶,成本不高,卻為客人帶來小驚喜,這正是Tommy所說經營生意需要的獨特性之一。

 

獅城政府實行單車減廢

 

  餐廳現址是家族在八十年代中買下的,主要用作收租,直至有一日,Tommy認為要為這地方注入新的生命力,他花了超過100萬新加坡元,即超過550萬港元重新裝修,最初只想開一間咖啡店,走新加坡新興的生活品味路線,後來將咖啡店、單車、工廠三個元素結合,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單車代步,觸發了Tommy的生意神經,「全世界的政府都想減廢,唯一辦法是減少車輛。」新加坡政府的計劃是在2030年,將全新加坡連起來,即是以單車徑連接公園、行人路、組屋等,單車不再是運動工具,而是代步工具、生活品味,「以前單車是送貨用,除非你是送貨工人,否則不會買單車,但今時今日,有錢人才買單車,將4個轆(私家車)放在家中。」Tommy也少了駕車,平日會坐鐵路、巴士、踏單車或走路到餐廳,「公共交通很方便,香港更方便,香港人真是沒理由要駕私家車。」

 

Tommy的自家單車品牌與台灣廠商合作,設計配合整個品牌的懷舊風,最便宜每架近700新加坡元(約3,800港元),最貴要超過1,000新加坡元(約5,500港元)。

 

  新加坡政府常被批評是家長式管治,Tommy倒認為政府在推動減廢方面挺開放,例如容許電動單車行走,「未來可能有電動滑板車或更多新的代步工具,不可能因為一、兩宗意外而禁止,時代要發展是禁不來的。」他又說,政府開宗名義以單車推廣環保、健康,未必能改變人的習慣,但如果政府有心推廣並非沒有辦法,「或者一些新住屋計劃,規定要有單車徑,或者規定鐵路車廂的其中一卡用來放單車,其實沒有想像中難,而是政府想不想。」

 

創新諗頭包裝傳統行業

 

  一直做「四個轆」生意的Tommy從未想過自己會轉做「兩個轆」,但他深信這是未來事業,作為家族的第二代,他希望下一代、再下一代可從中學習,從經營不一樣的生意為家族建立品牌,「原來我們可以做不一樣的事。」家族生意早於60年前建立,雖然說不一樣,但Tommy認為飲食業始終是傳統行業,對營商經驗豐富的他而言,那一套營商方程式依然合用,「挑戰在於要用新方法經營,例如新媒體,但除了要更多創新概念、重新包裝,飲食業始終不離人和賣食物。」

 

  他更自信地笑言,整個項目「無得輸」,「我們有做生意的經驗,物業是自己的,不用交租,回本期可以攤長,做不好我可以租出去,甚至做老本行建住宅出售,所以我沒有不創新的理由,雖然有時要面對很麻煩的客人。」餐廳在4年前開業,名牌Burberry看中餐廳置於貨倉中,並帶有懷舊感,於是在該處辦活動,為餐廳打響名堂,加上樓底達兩層高的大型咖啡店,在新加坡極可能只此一家,雖然餐廳位於小區的小街,不是坐的士直達門前,便要在大街走幾條街,客觀因素卻迎合了新時代愛追捧「隱世」的好奇,開店以來一直大受歡迎,未試過收支不平衡。

 

餐廳由舊貨倉改建,正如適合近年流行的工業風裝修,自家品牌的懷舊外型單車正好成為陳設之一。

 

  回歸經營基本步,除了捉得住單車潮流外,Tommy認為成功的生意最重要夠獨特,「從概念、地點、食物等都要有個性,不要只跟隨別人,一定要有一些特點,讓客人覺得你與眾不同,縱使大家都是咖啡店。」 另一點是要親力親為,雖然Tommy是大老闆,但餐廳的設計概念,甚至買一張椅,他都參與其中,「飲食業更要自己落手落腳,除非你有錢買個連鎖品牌,但這樣沒有意思,而硬件更要非常小心,因為開業後出事,可能要停業處理,損失慘重,但菜單可以隨時變。」最後,他忠告有意創業的年輕人,沒有足夠資本不要創業,「更不應該向父母借錢,萬一輸了錢,他們怎辦?除非他們很有錢。」

 

  在新加坡住宅區內的小街,有一間由舊工廠改建而成的單車主題餐廳Wheeler's Yard,藍色大閘外放了兩架自家品牌單車,客人要繞過旁邊的通道,才可進入餐廳及單車店,餐廳的陳設和單車設計都是近年大熱的懷舊風,但店內的職員或客人卻都是廿來歲的年輕人。

 

  在餐廳點一杯咖啡,旁邊放的不是曲奇,而是新加坡人和港人的童年回憶「肚臍餅」,「為了配合整個建築物的設計,所有東西都是懷舊,但只是營造出一種感覺,不可以太多,太多就變了古董。」64歲的餐廳老闆Tommy一頭白髮,但是他活力不減,家族生意瓣數多,地產、汽車貿易租賃、棕櫚油等全是大額生意,餐廳原址亦是家族物業,佔地數千呎,足以讓他收租歎世界,他偏偏不甘於此,進軍公認最辛苦的飲食業,「生命不是坐著不做事,而是要令自己不斷進步,接受挑戰,甚至幫助社會、幫助社區。」

 

獅城政府實行單車減廢

 

  餐廳現址是家族在八十年代中買下的,主要用作收租,直至有一日,Tommy認為要為這地方注入新的生命力,他花了超過100萬新加坡元,即超過550萬港元重新裝修,最初只想開一間咖啡店,走新加坡新興的生活品味路線,後來將咖啡店、單車、工廠三個元素結合,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單車代步,觸發了Tommy的生意神經,「全世界的政府都想減廢,唯一辦法是減少車輛。」

 

  新加坡政府的計劃是在2030年,將全新加坡連起來,即是以單車徑連接公園、行人路、組屋等,單車不再是運動工具,而是代步工具、生活品味,「以前單車是送貨用,除非你是送貨工人,否則不會買單車,但今時今日,有錢人才買單車,將4個轆(私家車)放在家中。」Tommy也少了駕車,平日會坐鐵路、巴士、踏單車或走路到餐廳,「公共交通很方便,香港更方便,香港人真是沒理由要駕私家車。」

 

  新加坡政府常被批評是家長式管治,Tommy倒認為政府在推動減廢方面挺開放,例如容許電動單車行走,「未來可能有電動滑板車或更多新的代步工具,不可能因為一、兩宗意外而禁止,時代要發展是禁不來的。」他又說,政府開宗名義以單車推廣環保、健康,未必能改變人的習慣,但如果政府有心推廣並非沒有辦法,「或者一些新住屋計劃,規定要有單車徑,或者規定鐵路車廂的其中一卡用來放單車,其實沒有想像中難,而是政府想不想。」

 

創新諗頭包裝傳統行業

 

  一直做「四個轆」生意的Tommy從未想過自己會轉做「兩個轆」,但他深信這是未來事業,作為家族的第二代,他希望下一代、再下一代可從中學習,從經營不一樣的生意為家族建立品牌,「原來我們可以做不一樣的事。」家族生意早於60年前建立,雖然說不一樣,但Tommy認為飲食業始終是傳統行業,對營商經驗豐富的他而言,那一套營商方程式依然合用,「挑戰在於要用新方法經營,例如新媒體,但除了要更多創新概念、重新包裝,飲食業始終不離人和賣食物。」

 

  他更自信地笑言,整個項目「無得輸」,「我們有做生意的經驗,物業是自己的,不用交租,回本期可以攤長,做不好我可以租出去,甚至做老本行建住宅出售,所以我沒有不創新的理由,雖然有時要面對很麻煩的客人。」餐廳在4年前開業,名牌Burberry看中餐廳置於貨倉中,並帶有懷舊感,於是在該處辦活動,為餐廳打響名堂,加上樓底達兩層高的大型咖啡店,在新加坡極可能只此一家,雖然餐廳位於小區的小街,不是坐的士直達門前,便要在大街走幾條街,客觀因素卻迎合了新時代愛追捧「隱世」的好奇,開店以來一直大受歡迎,未試過收支不平衡。

 

  回歸經營基本步,除了捉得住單車潮流外,Tommy認為成功的生意最重要夠獨特,「從概念、地點、食物等都要有個性,不要只跟隨別人,一定要有一些特點,讓客人覺得你與眾不同,縱使大家都是咖啡店。」 另一點是要親力親為,雖然Tommy是大老闆,但餐廳的設計概念,甚至買一張椅,他都參與其中,「飲食業更要自己落手落腳,除非你有錢買個連鎖品牌,但這樣沒有意思,而硬件更要非常小心,因為開業後出事,可能要停業處理,損失慘重,但菜單可以隨時變。」最後,他忠告有意創業的年輕人,沒有足夠資本不要創業,「更不應該向父母借錢,萬一輸了錢,他們怎辦?除非他們很有錢。」

  

政府建環繞新加坡單車徑

 

在新加坡東海岸公園有3間租單車公司,假日租車和踏單車的人都不多,非常舒適。

  

  新加坡有6段單車徑,每一段有多條單車徑連接而成,合共是78條,目的是連接境內的公園、歷史及文化景點等,稱為「Park Connector Network」,早於九十年代陸續誕生,但當地政府仍覺得不足夠,在2011年咨詢公眾後,翌年推出Round Island Route(RIR,環島路線),將全國的單車徑連接起來,全長150公里,目標是在2020年將新加坡連起來。分成3段的「單車走廊」,位於東部的首段經已完成,單車徑闊度由4米擴闊至6米,沿途設有洗手間、觀景台、椅子、自助維修單車點等設備,記者到過鄰近樟宜機場的東海岸公園單車徑,可踏單車至濱海灣(Marina Bay),來回約需3個多小時,公園內有單車出租,但收費不便宜,每小時要8新加坡元(約44港元),而且要在原點還車,只有當地居民以居住地址登記後,才可以在不同地點還車。

 

海外單車政策

 

荷蘭-全球單車王國

 

  荷蘭早有單車王國之稱,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有30多年,汽車道和行人路之間會劃分出單車路。該國國民約1,700萬人,但單車數目卻多達1,900萬輛(2013年數字),在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租用單車的地方到處可見,全日只需數十港元。荷蘭政府在九十年代開始單車藍圖,要求各城市實行單車共融政策,當中要求在主要交通點設置有管理的單車停車場、在巴士車頭或車尾裝設單車車架等。

 

台灣-下一個荷蘭

 

  聽過不少人到台灣環島遊,但去到多貨車、旅遊巴的公路,安全仍是一大問題。當地也有不少討論,探討台灣成為下一個荷蘭的可行性,雖然以單車代步的人不少,但現時只有台北、高雄大城市的租賃單車較有規模,如台北的「You-bike」和高雄的「C-bike」,市民和遊客用儲值卡自助租車、還車,路上有單車專道,捷運也設有單車車廂,方便單車人士。

 

美國-成紐約正式交通工具

 

  在美國不同城市各有其單車政策,以三藩市為例,相關政策早於七十年代推行,以單車作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人數,數十萬計算,內地共享單車公司小鳴單車曾以三藩市為試點,但隨處取車、停車的概念,最近則未獲得當地法例通過。而繁忙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近年大量開設單車路,同時增單車專用交通標誌等,令單車成為正式的交通工具。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