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親子理財
15/09/2016

教孩子明白需要想要的方法

#理財 #親子

  教孩子理財嘅時候,好多家長、父母都會講需要同想要嘅分別。

 

  教孩子明白需要想要有時好難,除咗香港係物質充裕嘅社會,有時家長自己的行為影響力都好大,但是可以做到的。

 

  好多時小朋友同大人對想要同埋需要的諗法好唔同,當我們認為係想要,但聰明嘅孩子就會同你講其實係屬於需要嘅。例如,當已經有兩對用嚟踢足球或者跳舞鞋嘅時候,都仲想要埋第三、第四對嘅時候,我哋認為過晒龍啦唔使買啦,已經超出需要啦。但孩子呢就用唔同原因,例如顏色,款式,牌子,朋輩嘅選擇,就認為係有需要架,呢啲情況點算呢?我建議以下方法。

 

  首先,基本嘅分別仍然係要教,例如吃飯和飲水係需要,吃零食和汽水係想要,呢個係好明顯,不會有太大爭議。

 

  如果要令到孩子分別需要同想要的概念,最好從細教起,一、兩歲時教他們不要浪費東西,食晒啲嘢唔好嘥。

 

  另外,父母做榜樣很重要,父母多表達東西夠用就得,不用追潮流。平時在孩子面前做得多,他們聽得多就懂分別想要同需要。父母的壞榜樣令孩子好難明白應買才買,其身不正,很難令他們信服。

 

  最後,平日多啲教孩子珍惜擁有嘅野和要感恩包括有健康和一個好的家庭,父母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和比較他人的工作、地位、收入同埋一啲物質上嘅享受;否則孩子會變得喜歡比較,過分追求物質和自我中心,在這環境長大的孩子會很辛苦。

 

17/09/2024

騙子如麻,自己執生

#退休 #理財 #快樂退休 #騙案 #理財智慧

  近年最流行的一句荒謬問候語,正是:「喂,你今日俾人呃咗未?」

 

  點解?因隨著科技進步,罪犯呃錢「又易又安全」,再不用揸刀揸槍去冒險搶劫(自己也可能受傷,也易被捉到),就算告上法庭也不易入罪(例如倫敦金騙案),所以,如今騙子真真成行成市,各行各業皆有。

 

警方用盡方法呼籲市民防騙,但被騙市民人數仍火速急升,因行騙乃「付出少,收穫大」的罪行。

 

  最近警方進行的「港人防騙意識問卷調查」,結果非常驚人,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曾遇過懷疑騙案。

 

  點解出現咁多騙子?因為市場深不可測,人人都可能被騙!更甚,受害者是人,有盡人性弱點,。

 

  最近看了兩套電影,皆與「騙」有關,一為《解憂計情車》,另一為《我談的那場戀愛》,兩套戲的女主角,皆是非常精明的女性,但偏偏就被騙情,過程中,不能自拔。

 

《解憂計情車》及《我談的那場戀愛》中的兩女主角皆被騙,損失慘重,但卻某程度上「享受過程」。

 

  《解憂》的女主角被一名已婚中年男士騙,擺明只當佢做小三,從沒愛過,只時不時甜言蜜語氹佢俾自己洩慾。點解女主角願意?正因童年欠缺父愛,是為內心深處一大缺憾。於是,遇上一位成熟男士熱烈追求,立時失去了分析能力,戲中雖被老練滄桑的的士大叔辛潘一腳踢爆,但被騙的,仍是戀戀不捨。

 

  這就令我想起《我談的那場戀愛》導演接受訪問時,講到現實生活中,身邊有幾位叻女,擺明被情騙,但仍是「大巴大巴都刮唔醒」。

 

  《我談》主角吳君如,也是一個非常精明的醫生,受高深教育,但竟然被騙子透過網上「浪漫故事」呃到氹氹轉不能自拔。

 

  以上兩套電影的主角,一被騙色一被騙財,相信真實社會中,有萬千這類個案,當事人會報案嗎?絕大部分不會。

 

  原來,除怕曝光後瘀死外,更有深一層的原因。在《我談》中,吳君如娓娓道來,正是:「我真的曾經戀愛過。」

 

  騙子,無論情場或商場,皆心理學高手,善於捕捉一切人性中的缺點。

 

騙子多屬「心理學家」,精於掌握受害人各種弱點,包括貪婪、無知、恐懼、好色、寂寞、善心⋯⋯

 

  從前,被騙財者,多數是無知及貪婪,正是坊間經常有人揶揄苦主的說話:「又蠢又貪,唔呃你呃邊個呢?」

 

  不過,隨著社會愈來愈複雜,科技愈來愈先進,騙徒設計圈套針對落手目標,除因對方貪婪無知外,更擴展到寂寞、好色、恐懼、愛心、好奇⋯⋯

 

  過去一年,小弟的頭像亦多次被騙徒用作行騙,我當然已報案。有無用?答案——無。

 

過去兩年我的頭像多次被騙徒利用,上圖是其中之一,但報警效用不大,騙徒仍不斷「推陳出新」,大家自己執生好了。

 

  點解?第一,設計網頁者根本不在香港;第二,經過整整一年,仍無人報案,可能是無魚上釣,也可能是無人願意挺身舉報自己咁蠢俾人呃。

 

  總之,成年人,自己執生啦。因如今騙子如麻,總有一千幾百個在你身邊㗎!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