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改朝換代Digital
16/05/2022

兩小時內蒸發50億美元!UST崩跌引發LUNA幣出現「人踩人」式擠提!加密貨幣市場將面臨寒冬?

#數碼營銷 #UST #虛擬貨幣 #比特幣 #區塊鏈 #幣圈 #Terra #LUNA #穩定幣 #加密貨幣 #美股 #投資 #虛擬幣

  24小時內暴跌99%、兩個小時內蒸發了50億美元、一個星期近500億美元灰飛煙滅。這是最近幣圈的人間真實。是的,太恐怖了。

 

  故事的主角,是個名為Terra的區塊鏈項目,它的創辦人是位30歲的韓國人,叫Do Kwon。

 

  當廢青一般在25-30歲,還在為愛情、事業流淚的時候,Do Kwon早在虛擬貨圈內呼風喚雨了。因為他的Terra,已經成為全球第九大幣;他的UST,是全球第三大穩定幣。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美國4月CPI資料的超預期上升,不僅讓美股三大指數創下2020年3月20日以來最大的五日累計跌幅,還讓曾經乘東風直上的加密貨幣市場直面寒冬。

 

  第一大市值比特幣24小時內大跌超14%,跌破27,000美元,一周內三次下破30,000美元心理關口。而更加引發市場震動的,則是加密貨幣市場的第三大穩定幣UST和其姊妹代幣Luna遭遇的死亡「人踩人」。

 

  從前周末起,UST和Luna突然開始螺旋式暴跌。5月11日,本應錨定1美元價值的UST一度跌至每枚26美仙的歷史最低,24小時內暴跌44%。Luna的表現則更為慘烈,它在過去7天時間裏一度重挫約99%。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穩定幣是甚麼?其實就是一種追求幣價穩定的虛擬幣。

 

  畢竟比特幣這類虛擬幣動不動就暴升暴跌太Chok,於是大家就想,要是有一種價格波動不大的虛擬幣就好了,這樣用穩定幣來做結算、避險這類的,都會直觀方便很多。我們虛擬幣可是要推翻現有金融體系的!結果穩定幣卻還要靠傳統的法幣做抵押?這也太不顛覆了吧!

 

  再加上一些發穩定幣的公司不老實,銀行裏明明只存了1美元,卻老想要在區塊鏈上發價值2美元的穩定幣。於是乎,大家都在嘗試,希望能整出那種不靠抵押法幣,又能規避中心化不透明的風險,幣價又能穩定的穩定幣。

 

  像是USDT、USDC、UST這類的穩定幣,就這麼孕育而生了。

 

  它們保持幣價穩定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每在區塊鏈上發一個幣,他們都聲稱在銀行裏,會有對應的1美元資金作保障,這樣,它們的價值就和美元1 : 1掛勾了。

 

  但是呢?Do Kwon想到的解題思路是,用最極客的方式發行穩定幣,那就是靠演算法,所以不同於USDT和USDC,Terra就是這麼一個演算法穩定幣專案。

 

  Terra的演算法說起來也不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發了兩個幣,一個叫UST,一個叫Luna。演算法穩定幣是穩定幣的三種模式之一,它通過演算法來保持穩定幣與姊妹代幣數量之間的平衡,借此來保持穩定幣錨定美元的價值,這也就是UST號稱能與1美元掛勾的根本原理。

 

(圖片由作者提供)

 

  UST通過與價格浮動的姊妹代幣Luna形成配合來保持供需平衡,從而將其價格錨定在1美元。

 

  當UST市場需求增加、價格高於1美元時,使用者可以向系統發送1美元的Luna(Luna則被銷毀或從流通中移除),同時換取1個UST(UST則被鑄造)。

 

  反之,當UST市場需求降低、價格跌到1美元以下時,使用者就可以向系統發送UST(UST則被銷毀或從流通中移除),換取1美元的Luna(Luna則被鑄造),以此降低UST的市場供給,從而恢復UST與美元的錨定關係。

 

  UST的運行機制便於讓投資者輕鬆快速交易,無需依賴中介,也不用擔心其價值上下波動,因為演算法可以針對波動性進行管理,保證投資者獲得更大的套利機會,頗受市場喜愛。但也正是這樣引來了空軍的圍剿行動,在使得Luna遭受死亡踩踏的同時,也連帶著比特幣跟隨重挫。

 

  賺「快錢」還是「慢錢」,最終考驗的,就是價值的選擇。

 

  獲利優先,還是永續優先?賺快錢當然容易得多,市好的時候,個個都是股神,幣少,但一碰到逆轉,一代又耗光了。

 

(圖片由作者提供)

 

08/07/2024

數字遊民VS數字難民:甚麼是地理套利?數字遊牧背後是甚麼境況?自由代價遠高於想像?

#數碼營銷 #KOL #YouTuber #Geospatial Arbitrage #免簽入境 #數字遊民 #地理套利 #數字遊牧主義 #跨國流動 #數字難民 #數碼 #裸辭 #工休不分 #數碼轉型 #Slasher #Freelance #Digital Nomad

  近年來,不少年輕人選擇離開全職工作,成為Slasher、Freelancer甚至Digital Nomad,但當熱潮趨於平靜,他們發現自由的代價遠高於想像。

 

  在社交媒體上,關於數字遊民、YouTuber、KOL的分享常常被熱捧。三年疫情,很多年輕人開始只工作,不上班,他們辭去全職,將自己從城市中連根拔起,遷徙到葡萄牙、西班牙、印尼、泰國、布吉島、日本等等。

 

 

 

  近10年數字遊民呈快速增長趨勢,綜合多方面數據估計,截至2023年底,全世界數字遊民和潛在數字遊民人數約在7,000萬到1億之間。

 

  2023年下半年起,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相繼對某些國家公民開放免簽入境,這對那些正思考著下一步要去哪裏的數字遊民來說,是巨大的催化劑。

 

 

  2004年,地理套利(Geospatial Arbitrage)的概念首次出現在《Forbes》上,指的是那些在高生活成本地區賺得收入的人,通過將日常開銷轉移至低生活成本地區,從而實現強勢貨幣收入的購買力。

 

  理所當然地,這些初代數字遊牧主義的踐行者,也主要來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地理套利是指利用不同地區之間的價格差異來獲利的策略。這種套利策略的基本原理如下:

 

  1. 識別不同地區之間同類商品或服務存在價格差異。這可能是由於當地的供給和需求、成本、稅率、監管等因素造成的。

 

  2. 在價格較低的地方購買商品或服務,然後在價格較高的地方轉售。

 

  3. 通過及時捕捉和利用這種價格差異來賺取利潤。

 

 

  地理套利在某些行業和領域非常普遍,例如

 

- 房地產投資

- 跨境電商和物流

- 金融投資

- 遊戲、軟件等數字內容

 

  在這個看似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流動牧場裏,究竟是誰在追求自由,他們又為何開始自嘲為數字難民?

 

  很多數字遊民的社交媒體,他們會宣稱自己月收入多少萬、去了多少個國家、認識了多少形形式式的外國友人。

 

  幾年過去了,社交媒體上逐漸出現另一種聲音,那些裸辭後的年輕人,更多目睹關於自由和自我實現話語的另一面:工休不分、朝不保夕,以及跨國流動的不平等。

 

  有趣的是,我看到很多數字遊民的工作就是教人做數字遊民,或是幫人辦理諸如簽證手續之類的,總之,就是賺數字遊民的錢,吸新進者的血。

 

 

  數字遊民勝地的背後寫滿了割裂,而很多人在東南亞只能當數字難民。其實,不用上班,就是隨時隨地在看不見的地方上班。

 

  例如:巴厘島的co-working空間價格一天平均要100元,當然這還只是辦公的價格。至於咖啡店,消費一杯25元起步的咖啡,他們會給你提供Wi-Fi密碼,包含3個小時的使用期限。當你待滿3個小時,Wi-Fi就會自動斷開,目光所及的基本都是白人。

 

 

  我最近看到一份最新的數字遊民統計報告,數字遊民平均年收入在5萬到12萬美元之間,但在香港,很多上班族都達不到這個收入水平,我身邊認識的很多數字遊民也根本達不到。

 

  然而,這所謂的勝地,並不是為香港人準備的,90%總有一天還要回去上班。

 

  你如果過兩年再回來上班,職場裏面都是比你小的同事,甚至有做你領導的,你能接受這樣的落差嗎?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