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創科Hot Talk
18/01/2021

【AR學針灸】3D打印針灸銅人面世!加入科技元素,有望用於中醫教學

#創新科技 #擴增實境 #AR #3D打印 #針灸銅人 #香港醫學博物館 #人工智能 #AI #中醫 #針灸

  「當西醫開始應用人工智能(AI)等科技,其實中醫也可以做!」專研醫學影像、醫學模擬、三維可視化(3D visualization)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醫學物理學家唐嘉信博士,與一眾中醫及科研專家和香港醫學博物館花3年時間,研發出本港首個以3D打印而成的針灸銅人!

 

  這個6尺高的3D針灸銅人不但將源於宋朝的針灸銅人實體地「復刻」,更與時並進加入擴增實境(AR)等科技元素,可在虛擬層面加入相關的醫學知識,並以聲音、文字、影像等多媒體呈現;一方面在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向大眾推廣中醫針灸,未來更有望用於中醫教學用途。

 

3D針灸銅人於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並設互動小遊戲讓參觀者認識中醫知識。(圖片由香港醫學博物館提供)

 

實體+虛擬,內容可無限擴充

 

  唐嘉信指,針灸銅人對於針灸學發展十分重要。「針灸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傳統上以古書、口傳,即語言、文字等『一維』方式傳授,後來因發現用文字表達穴位等概念有一定難度,就開始用圖畫標示做解說;但我們身處於『三維』空間,圖片很難表示深度,只用『二維』方式表達,容易出現各家有各說的情況。」直至宋朝,當時御醫向皇帝提出製造針灸銅人,以統一穴位、穴道、經絡的位置。「針灸銅人令學習針灸更方便,指著銅人就可知道穴位,對後世的針灸學樹立典範,該銅人更沿用至明代。」

 

  2020年,現代版3D針灸銅人面世,唐嘉信稱:「一千年後的今日,我們就加入現代科技,製作AR針灸銅人,並沿用以前的物料,以『銅』這個金屬把針灸銅人3D打印出來!」事實上,用銅做3D打印,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唐嘉信解釋,由於打印出來的銅人有6尺高,首先需要一個很大的打印機,「而在打印過程中,只要有少少角度上的差錯,成品就會出錯,因此要細心調教打印機!加上銅造的物件比較易脆,在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上也要十分小心,更要想辦法去除水蒸氣!也要解決打印機噴嘴容易堵塞的問題。」

 

  除了按構造把針灸銅人實體地製作出來,製作團隊更用上現代科技,為3D針灸銅人加入虛擬內容。唐嘉信表示,「我們有電腦在背後可做多媒體,包括︰聲音、圖片、文字,以至不同的語言。針灸銅人是一個實體,當我們由實體走到虛擬,虛擬部分的內容可有無限多!單是一個穴位就可配上很多相關的圖片和資料,例如這個穴位和甚麼病有關係?如果在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成像(MRI)下,這個病又有何相關影像?對於醫學生而言,(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唐嘉信擁有兩項專利,其中一項為用於機器人和腹腔鏡手術的立體化系統。(圖片由唐嘉信博士提供)

 

突破局限:中醫也可多應用科技

 

  對於唐嘉信而言,科技不只可應用於西醫上,中醫也可應用得到!「例如西醫可將X光片掃描後,運用AI(人工智能)分析病人有何急症或身體問題;中醫也有舌診、面診,人工智能也可以應用得到!」唐嘉信深信,限制只在於人的構想局限,科技是中性的,只看我們如何運用!

 

  要在中醫應用科技,先要做好準備;唐嘉信指,「人工智能真的很重要,但應用AI前,要先吸納很多大數據(Big data),這方面西醫有很多,但中醫方面真的未開始、未成形,這些數據對於中醫發展而言是很重要的!」他亦坦言,科技只是一個基本技術,要用在病人身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唐嘉信又以「磚頭」比喻科技,「我們已經有一些『磚頭』在,但如何去建成一間屋呢?又或是我們想建屋,有甚麼好材料呢?」就如今次3D針灸銅人製作,用上電腦3D掃描、3D金屬打印、虛擬擴增實景定位系統等科技,再加入醫學知識、病例方便醫學生學習,又加入尋找穴位小遊戲增加公眾對中醫的認識,把一塊塊「磚頭」建成新發明,也是一次成功應用科技的例子!

 

受疫情影響,博物館雖暫停開放,但不時會於網上舉行活動;圖為唐嘉信博士1月9日參與網上講座時的情形。(圖片由香港醫學博物館提供)

 

  3D針灸銅人於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至2021年3月,雖然博物館因疫情而暫停開放,但不時會於網上舉行與展覽相關的活動,詳情可瀏覽︰https://www.hkmms.org.hk/zh/event-exh/event/acuman/

 

04/06/2024

香港年用水量3年間升7%達10.66億立方米!如何利用創新科技提升食水安全兼保障水源供應?

#水資源 #氣候變化 #食水 #創新科技 #科技 #節約用水 #智管網 #環保智能水流花灑 #智慧生活 #創科

  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食水資源嚴重不足,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香港和內地東江流域的集水量近年均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加上新冠疫情改變了市民的用水習慣,令本港的用水量明顯增加。

 

  事實上,香港的食水用量每年一直逐步攀升。從疫情前2019年的9.96億立方米,上升至2022年10.66億立方米的水平,三年間食水用量上升了7%。縱使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期已於去年底投產,為香港增添可靠新水源,惟其產量只佔本港食水用量約5%,未能填補增長所需,反映香港仍存在缺水危機。

 

  為緩和食水短缺,世界氣象組織早已呼籲各國加強水資源管理、監測、預測及早期預警,先進科技成為當中的關鍵詞。香港最近也積極採用創新科技,全面監管食水資源。水務署一方面開展了「智管網」計劃,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內設立約2,400個「智管網」監測區域,以識別滲漏區域,為滲漏水管進行快速維修。另一方面,又在船灣淡水湖增設水塘水質監測的無人船系統,該系統配備全球定位系統、自動水質監測裝置及取樣裝置,能自動監測水塘不同位置的水質,並自動製成圖像化水質報告。當局更不斷提升系統的智能,使其能夠自動規劃巡航路線,並根據實時水質變化即時作出應對措施,不但可提升水質監測效率,還能提升食水安全,並保障水源供應。

 

  同時,學界也凝聚智慧提出節約用水的方案,如職業訓練局(VTC)院校成員青年學院(國際課程)師生團隊設計的「環保智能水流花灑」,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選擇用水時間,再由程式進行運算,計算水流量,並控制花灑的出水量。手機程式同時會記錄用戶的用水習慣,並提供節約用水資訊,藉以提升大眾環保意識。該系統現正持續優化,如計劃在手機程式增設每月用水量及水費的預算,長遠可透過數據,協助物業管理公司估算及為住宅大廈的供水系統安排進行維修保養。

 

  根據去年3月發表的《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人口沒有安全飲用水,每年有達30億人口至少有一個月會經歷缺水問題,讓生活造成困擾。報告更預計,2050年全球面臨缺水問題的城市人口將上升至24億。

 

  食水是人類重要的資源,大家都必須養成「惜水」習慣。要培養民間的「惜水」文化,當局都要多費心思,加強宣傳和教育。去年,水務署聯同環保促進會舉辦的「商約」惜水運動,旨在透過不同活動,呼籲工商界共同推廣「惜水」文化,同時提升用水效益,值得參與支持。期望日後社區有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大家齊心投入「惜水」生活,共同為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