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缸邊隨筆
28/01/2022

美儲局整息唔整水

#鮑威爾 #美股 #加息 #聯儲局

   美儲局1月議息會之後,不少人都驚覺美儲局要快加息了。但如果是昨日聽完美儲局的會後報告才驚覺的話,投資者的荷包已輕了多少呢?
 
  2021年11月19日,筆者有文:《美債息後向》(圖一),文中提出:

 


 
  美國的通脹再不能言暫時性了。
 
  牛肉,今年漲了20%;
 
  汽油價,今年漲了五成。
 
  美國最大的肉商Tyson,將要加價,亞馬遜早已加了價,這些物價加了之後,是難回跌下來。
 
  美國工人月均收入4500美元未扣稅,醫保等,供樓/租金升了,平均月費1700美元,美工人平均年薪增幅為4.4%,但物價是以10%以上上升時,民生必苦,民怨生,拜登不作些樣去遏通脹是不成,而遏通脹最好的樣是:加息。
  
  所以,美國今後加息之途會加快,就算不加快,市場也當你一定會加快,因此2021年11月18日之後,還會有哪些投資者賭會減息,美儲局會鴿?
   
  當市場於2021年11月18日統一認為美儲局會鷹時,這就是市場之轉捩點,因為大家齊心看息是:進、進、進。十年債息一進至2%以上時,美股大件事了。
 
  2021年11月中之後,美股已舉步維艱,但不少人仍認為美股在2022年仍會受美儲局不加息的庇蔭,不會跌,不過現實是殘酷的。
 
  最殘酷的是,美儲局主席鮑威爾昨日突然覺今是而昨非,講了句:I think there is quite a bit of room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without threatening the labor market。大意是:可以有排加息都不會拖垮勞工市場。
 
  結果是美股大跌(圖二),但跌夠了嗎?看歷史。

 


 
  2018年11月,鮑威爾曾說過:Fed policy needs to 「go past neutral,」and 「we're a long way from neutral at this point」。大意是:美儲息應回歸高於中性(即要與通脹相匹配),而今時(指2018年)美儲息距中性很遠,即暗示息可加有排。結果:美股跌近兩個月(圖三),歷史會否重演?有以下考慮:

 


  
  (1)鮑威爾會不會蠢到不吸收2018年11月的教訓?相信不會蠢到不會,如會,就全球該煨。
 
  (2)不過鮑威爾今時不能不處理今時逾40年來的7%高通脹,這是2018年11月時沒有的壓力,所以今時鮑威爾是不能不舉起大棒去打通脹,但他亦深知,棒太大,打太狠時,美股是可以跌近18%者,這是2018年的實事,由2800跌至2300,跌了500點,是跌了17.9%。如今時又跌17.9%,標普500是可以回見3600左右,若是,標普500預期2022的PE約是20倍(圖四)。

 


  
  股市,是美國內部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如股市大跌,會耗滅了美國中產階級的財富,這個財富收縮,對美國經濟、GDP、民心和對為政者最重要的,選民的選票與金主有莫大關係,故無論是美儲局或白宮,都不敢「得罪」股市。所以,鮑威爾今次的加息,無論有多急、多慢,都要留一手,去保障股市不會出現自由下墜。
 
  不少投資者認為加息股市必跌。的確,是會跌,但會跌多少是要取決於:
 
  (1)市場有無準備;
 
  (2)股民有無水;
 
  (3)市場有無蓄水池。
 
  一個簡單事件可說明,之前美國也加過息,但港息不用加,要加,亦不會多,這是2010年後的事,因為北水將港銀行同業結餘浸到滿滿,故美息加,港息不加,但如美息大加,港息也要加,但幅度就少點。
 
  但在1990年代就不同了,美息一加,港息立加;1994年就如是,因為那時北水未曾水浸港銀行業。
 
  不少人之前以為,美儲局一定會先不買債,先收水,才加息,但今時美儲局告知天下,是先加息之後才看怎收水,為甚麼今時美儲局是先整息,不整水?目的是要保美股。
 
  今時美息低,就算急急加四次、八次,也只是加一厘、兩厘,仍是低於疫前的息率水平。可向市場交代了我遏通脹呀!
  
  又要怎保美股?

  

(iStock)

 
  (1)自2021年3月起,美儲局已築起了個RRP的資金池(3月RRP有3000多億美元,今時有17000多億美元),這是市場將閒資寄泊於美儲局,一旦美股或信用市場要錢,是可以將這些閒資調出來。
 
  (2)美儲局不急於收水,就保障了市場有水,今時美儲局資產額到3月時,會有約8.9萬億
,美儲局不會如以前般,定出要向市場每月收回多少水,而是待債券或票據到期,收回本金就是收水,有兩個情況:
 
  (a)市場要水,美儲局可以將到期的資金再投放於市場,你不能叫這是QE,因為是一債換一債;
 
  (b)如市場不缺水,美儲局就等這些債券/票據到期就收回本金,但幾時到期?如美儲局揸了批三年、五年、十年,以至三十年期債券,即是可以在三年、五年、十年,以至三十年後才收水啦!有美儲局這個保水措施,美市場是不會大缺水的。
 
儲局是隻插了鷹毛的大鴿
   
  說了一大堆,講甚麼?兩句:
 
  美儲局整息不整水,只是隻插了鷹毛的大鴿。

 

善心者捐款逾十萬

  昨文防疫,善心者的捐款是105,000元不是10,500元。另築福農場口罩義工隊也於昨晚向Health in Action提供了1,000個可洗水50次可防飛沫口罩予葵涌清潔工。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04/08/2024

兩大意外震散全球市場

#財金大勢 #陶冬天下 #聯儲局 #美國就業數據 #日本央行 #日圓 #鮑威爾 #薩姆規則 #非農就業數據 #加息 #減息 #失業率

  兩聲炸雷震撼了全球風險資產市場。日本央行強硬操作,觸動了套利交易清倉;美國就業數據,令市場大幅修正對美國增長前景的看法。上周是超級央行周,充斥著Policy Pivot(政策轉捩點)。美國聯儲局強烈暗示利率周期即將由升轉降,日本央行直接端出加息和QT(量化緊縮),英國央行則4年來首次減息。與此同時,美國勞工數字打出就業警號燈,甚至可能預示衰退的來臨,風險資產市場出現了大幅波動。
 
  上周市場調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除了日圓、美債和黃金外,其他大類資產的表現都不濟,顯示出資金流動性突然收縮。這與平時的資產輪換不同,意味著資金進入強烈的risk off(去風險權重)狀態。而且從美元匯率和美國股市看,risk off的資金並沒有進入美元資產避險。市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都是日本央行惹的禍。
 
  日本央行連出兩招,將政策利率從0指0.1厘提高到0.25厘,並將月度資產購買計劃從6萬億日圓分階段降至3萬億日圓。日本央行調整政策本在市場預期之內,但是其出手力度之大、之寬,卻出乎市場預期。日本長期利率低下,匯率也不斷下跌,所以日圓是許多套利交易的借貸貨幣。日本貨幣政策突然作動,導致大量套利交易拆倉,日圓匯率暴跌,槓桿驟然收縮,震撼了各類風險資產。
 
  日本央行有著尋求共識的傳統,現任行長植田和男也為人謹慎。這次央行加息,有兩位委員投了反對票,其他決策者中也有人私底下對連出兩招多少有所保留。為甚麼日本央行突然出手狠辣呢?答案線索在日本政府高官近來連環施壓,要求貨幣政策盡快正常化。
 
  日本的經濟復甦,成也日圓敗也日圓,日圓暴貶是經濟走出30年低迷的基石,令通縮時代徹底結束。出口企業因此盈利大增,國外遊客奉上真金白銀,海外熱錢流入托起日本股市。然而,有時好事可能變成壞事。日圓暴貶,令海外遊客數量比疫情前的水平多出六成,許多城市的基礎設施不堪重負,物價大幅上漲,居民怨聲載道。有政客甚至提出對遊客和本地人實行價格雙軌制。更有甚者,匯率扭曲導致資源配置上的扭曲,資金湧向旅遊業和外國人買的房地產,國內投資反而減少,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經濟長期低迷和日本央行長期推行QE(量化寬鬆)政策,讓日本的貨幣環境一直處在超寬鬆狀態。當全世界都QE時,日本央行並不起眼,如今其他國家利率早已大幅調高了,日本的利率和匯率就被投機客所覬覦。日圓利率與美元利率之間差距過大,借日圓買美債成為屢試不爽的套利交易,日本的債市、匯市因此積聚著系統性金融風險。
 
  日本央行最新的政策舉動,筆者看來意在日圓匯率,通過減少利率和流動性扭曲,調整匯率扭曲。之前日本財政部直接在外匯市場買日圓,遭到美國財政部嚴厲譴責,並被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如今的做法,可以視為一種戰術調整。但是必須明白,日本的經濟復甦相當脆弱,基本上靠進口型能源通脹、匯率拉動型企業盈利和海外游資刺激股市帶起來。通貨膨脹之下,工資的確有上漲,但是仍追不上生活成本的上升,消費者信心依然不足,內部需求依然不振。
 
  這就決定了央行仍處在觀望狀態,貨幣政策估計還是一慢二看三通過,寬鬆的信用環境恐怕要繼續,日圓與美元之間的利差會縮小,但仍然差距頗大。筆者相信日本政府與央行對日圓貶值並不反感,只是對過快貶值所帶來的社會反彈感到不安,因此作出戰術性調整。當日本加息恰好遇上美國準備減息,觸發套利盤連環離場,市場反應強烈其實也正常,但是新的均衡點是可以找到的。

 

日本推緊縮政策加上美國勞工數據疲弱,令投資者進入去風險狀態。(Shutterstock)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FOMC 7月會議後稱,「最快9月會議上削減政策利率」。決策者認為在將通貨膨脹拉回到2%的政策目標上取得了進一步進展。如果沒有大的意外,聯儲局9月減息應該是可預期的,不過也在市場價格中體現了出來。
 
  美國真正的意外,不是來自聯儲局,而是來自勞工市場。7月非農就業增加了11.4萬,vs分析員預期的17.5萬,上期數據也下方調整了17.9萬。最新就業數據遠遠低於過去12個月平均的21.5萬,失業率上升至4.3%。《彭博社》參與預測的74位經濟學家中,只有一人料想到如此差的數據。筆者上周在本欄曾作出過預警。
 
  失業率跳升,薩姆規則(Sahm Rule)登場,預示著美國經濟即將進入經濟衰退。聯儲局前官員薩姆(Claudia Sahm)的研究指出,當3個月平均失業率比過去12個月的平均失業率高出半個百分點,代表美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這個條件已經浮現出來了。
 
  自1950年,薩姆規則除了一次(1959年)外,均準確預測到每一次美國經濟衰退,而例外的兩次,也不過是衰退遲到了幾個月。就業市場突然疲軟,會帶來個人消費、銀行信貸、企業信心、房地產市場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這正是薩姆規則預測衰退的底層邏輯。華爾街對此高度緊張,交易員們開出了今年底之前聯儲局減息4碼的預期。
 
  FOMC今年還有9月、11月和12月三次例行會議,這意味著市場目前預期聯儲局年內起碼有一次大碼減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剛剛結束的記者會上,暗示了減息周期即將開啟,不過明言不會有2碼減息。當然,鮑威爾出此言時,也沒有意識到就業市場會突然掉鏈子。雙目標下,聯儲局不僅必須抑制物價上漲,還必須增加就業。
 
  非農就業數據其實月度波動很大,在理解衰退風險的同時,也需要明白可能的數據噪音。德克薩斯颶風等因素對短期工的影響,筆者認為是存在的,所以對勞工市場還要再觀察。另外,公司減少了招人,但是裁員還不流行。薩姆規則的發明人自己也指出,這類景氣指標是根據過往經驗歸納出來的實證,並非自然規律。目前筆者仍維持今年減息2至3碼的預測,不過預測失誤的風險已經從物價過熱轉向經濟失速了。
 
  本周有三個焦點:1)日本央行和非農就業所觸動的risk off浪何去何從;2)中東局勢如何發酵;3)中國7月社融數據。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