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迷」
10/07/2024

極端天氣帶來傷亡與痛苦!紅十字會積極建設社區韌性推行ESG管理,助資源缺乏社群做好備災工作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隨著全球氣候暖化,極端天氣頻密出現,全球正以2050碳中和為目標,推行綠色經濟。ESG正是一個能讓不同界別溝通和合作的框架,以回應氣候變化趨勢,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紅十字會團隊多年來致力賑災及災後恢復工作,目睹災難帶來的傷痛,深深體會極端天氣為人類帶來的影響,加上本來的自然災難例如地震,極端天氣往往會造成二次災難,帶來更大的傷亡和痛苦。我們認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為此,香港紅十字會希望建設韌性社區,以應對危難事故,推行ESG管理就是其中一個手法。 

 

氣候變化影響肉眼可見  市民意識逐漸提高

 

  香港紅十字會社區備災團隊近年著力建設社區韌性,經常到香港各區考察和提供備災服務。當中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往往是最缺乏資源的高危社群,例如偏遠地區住戶、劏房戶、長者、殘疾人士等。團隊和社區一起想辦法,做好備災工作,也盡力減少造成氣候變化的因素。國際紅十字運動近年大力推動社區韌性,呼籲從11個面向加強社區的韌性,包括風險管理、各種基本需求、經濟機會、公共設施和服務、社會凝聚力和共融,以及對自然環境資源的管理。

 

  例如面對酷熱天氣,團隊為不適切房屋住戶推行更換節能電器計劃,資助劏房住戶更換電磁爐、雪櫃、電風扇、抽濕機等電器,減低電器老化而過度耗電及引來的安全隱患,同時減低室內溫度,又可以節能減碳,長遠減少氣候變化。本會高級經理(社區備災)Eva告訴我,本來擔心街坊難以理解氣候變化,但原來市民有很多切身感受,道出了香港的極端天氣情況:「除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我們可以減慢氣候變化的速度?減少受影響的人嗎?」大家或會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要鼓勵大家從日常生活做起,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並非易事。因此,團隊舉辦社區回收再造工作坊,鼓勵大家改變日常習慣,推動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也讓街坊在活動中感受社區的力量,促進社區凝聚力和共融。

 

以身作則  與社區一同植入綠色文化

 

  減慢氣候變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香港紅十字會近年更將ESG融入機構的日常運作中。S(social社會)和G(governance管治)較多在既有服務已有包括,或是機構架構上的改變,例如為員工提供安全及健康的工作環境、推動社會共融、加強董事會的多元性及問責性等;然而最具挑戰性的是E(environmental環境),因為這需要同事改變很多習慣。在環保方面,機構不單做教育工作,提供社區服務,更設立「Green the Red」小組來帶領機構的運作,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從日常運作中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簡而言之,我們不單只要講保護環境,更加要身體力行,講得出,做得到!

 

  香港紅十字會成立由同事組成的工作小組,為機構訂下「綠色文化」的三大目標:

 

● 減少碳排放

● 節約能源

● 減少廢物

 

  工作小組透過碳審計(carbon audit)去評估減碳進度,監察用電和用水量,以及棄置垃圾的數量。最近機構更執行《綠色採購指引》,要求同事在採購物資前優先考慮使用二手物品,嚴謹評估需要數量,盡量採購循環再造的物品。另外,工作小組為同事舉辦各類講座、參觀和工作坊等,也為青少年和義工組織活動,加強大家對環境保育的認識和動力。我們在今年三月亦舉辦了《備災論壇:塑造韌性社區》論壇,集結超過150名來自商界、社福界及教育界等人士,分享如何在各個專業領域推動ESG,回應氣候變化趨勢。應對和減慢氣候變化並不容易,最重要是每個人都願意踏出一小步。我鼓勵大家深入了解ESG後,思考如何從個人或機構層面多做一些,一同加強社區韌性。

 

  在機構或公司內推動減碳、節能和減廢的小貼士:

 

● 放置足夠的分類回收桶,減少垃圾桶數量

● 提供可重用餐盒和餐具,鼓勵員工使用重用餐盒購買外賣食物

● 設定自動熄冷氣時間,提醒員工下班時關上電器電源

● 定時回收文具,減少囤積和閒置

● 制定綠色採購指引,鼓勵使用二手物品

● 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將社會締造成為宜商及宜居的地方。

 

轉載自晴報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