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趣談Teen
03/07/2024

以愛之名

  趁著長周末,在炎夏中,窩在家中追看最近火紅的電視劇《誰是受害者》第二季。在驚悚、懸疑的片類包裝下,劇集其實探討更貼地的社會議題,其中一項乃親子關係。

 

  劇情始於十五年前一宗案件,一群年青人逃家(離家出走),其中兩人喪命。有家長為了保護兒子而隱瞞真相,而男主角卻在無意中幫忙,令其中喪命的女孩背負了所有罪名。而女孩的母親在證明女兒清白的過程中成為連環殺手。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男主角父女的和解、「從此幸福快樂生活下去」的隱晦畫面作結局。不過在第二季延續這段父女情時,關係就要有比較現實和深層次的描述。由於男主角是自閉症患者,他所遇到的人生問題會被放大,但親子關係乃所有人均要面對的難題,因此本質上他和身邊的前輩、同僚、甚至和兇手並沒有分別。在人物性格和環境前設下,這對父女衝突不斷,父親每天提醒女兒食飯睡覺,他覺得女兒太瘦,便為她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奈何女兒卻不領情,只覺得父親的控制慾強。

 

網上圖片

 

  再深層次地延伸探討親子關係,互相理解乃重要的基礎。患亞氏保加症的男主角高喊:「我他媽就是個怪胎,我不過想要了解你們,也想要你們了解我,為甚麼這麼難,為甚麼?」這段發自內心的吶喊,只換來兇手完全戳中他痛點的回應:「你是怪胎,你希望別人了解你,那你有了解過別人嗎?」理解是雙向的,兩人要互相理解才能成立。結局中男主角的女兒會說:「我一直覺得他不懂我,不懂跟別人相處,但我好像有點懂了,其實不是他不懂我,是我也沒有想過要懂他。」雙方之間有著希望了解對方的那份心意並付諸行動,才可以慢慢地成立「理解」,這也是本劇的核心訊息之一。

 

  劇中的父母都並不完美,打著「保護孩子」的名義來合理化自己的不恰行為,結果導致一連串的悲劇發生。男主角以「保護女兒」為理由,隱瞞自己遇到的困難,女兒則想:既然你不讓我走進你的生活,那你也別管我。如果當初父母能先好好理解孩子們的感受,或許孩子一開始便不會離家出走,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悲劇。

 

  兇手在女兒死後想要為女兒找到死亡真相,可是繞了一大圈,最後才意識到自己才是女兒痛苦的根源。導演以劇名《誰是被害者》向觀眾發問了一個問題,希望觀眾去思考角色之間的各個立場,每個角色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中間有著模糊的位置。

 

  在最後的大結局中,顯示所有的動機都是源自於愛,去愛或渴望被愛。也讓觀眾反思,任何親密關係都需要有喘息的空間,這並不等於不愛,而是讓關係擁有彈性的緩衝,令雙方均處於舒服的狀態。 

 

  以愛之名所造成的傷害,還要比驚怵懸疑的劇情更教人驚心動魄!

 

沒有相關資料。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