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06/06/2023

荷里活廣場斬人案 | 出現妄想?幻覺?了解精神分裂症!專科醫生:精神病患者涉暴力不常見!點鼓勵患者求醫?家人朋友溝通要有技巧

  上周五(6月2日)於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悲劇,疑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疑兇於商場買刀後斬人,兩位女士不幸遇害喪生。事件發生後,不少人都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更有市民看過閉路電視案發片段後感到不安。你對精神病有多少了解?對事件持續感到不安應如何自處?即睇精神科專科醫生分享!

 

(圖片來源:晴報)

 

香港有哪幾種常見精神病?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想脫離現實?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精神病主要影響患者思維、情感及行為,繼而影響判斷能力、日常生活及社交等」,而精神病範圍很廣泛,如焦慮症、抑鬱症,或嚴重至思覺失調、精神分裂都屬精神病。患上精神病的成因因人而異,主要是因遺傳、環境因素如壓力,以及藥物影響等。傅醫生說:「患者通常不是單一因素而發病,反而有機會受先天及後天因素一同影響,他們可能先天的大腦物質分泌不平衡,或者迴路及接駁有異,加上性格及價值觀等,令他們對外來壓力的看法較負面,形成不同的精神病」。

 

  在香港,較常見的精神病有抑鬱症、焦慮症及精神分裂症。在全球數據上,大概100人便有1名患上精神分裂症,以700萬人口計算的香港,就可能有7萬名患者。傳媒報道有指今次疑兇疑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傅醫生講解:「這類患者有別於妄想症患者,他們同樣會有一些強烈卻沒有證據的信念,但他們的想法通常不太貼近現實,幾乎沒有可能發生,而妄想症患者的思想仍然有根據,如中年患者看到另一半外出,會覺得他是出軌般」;伴隨妄想之餘,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還可能會有幻覺,即患者沒有受外來刺激,大腦仍會傳遞錯誤訊息,例如獨處時有一把聲好像確實在耳邊傳入。

 

  此外,患者的思想亦比妄想症患者混亂,例如認為自己是特務,有人因而跟蹤自己,或者有一個外星人居於自己的內心等等。不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只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還有僵直型精神分裂症、混亂型精神分裂症及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惟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比較常見。這些亞型只用作分類,讓醫生能更了解患者的症狀,判斷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案。

 

(圖片來源:Unsplash)

 

下一頁:精神病有跡可尋?患精神病一定有暴力傾向?

 

精神病有跡可尋?不一定有暴力傾向

 

  正所謂「病向淺中醫」,精神病亦然。不少精神病患者未必願意主動求醫,同住的家人或要好的朋友便是重要的角色。傅醫生舉例:「當發現患者超過一個月出現失眠、飲食及體重失調等,以及行為異常,與以往不一,如自言自語、不願與人交流,甚至影響工作及學業等,便是早期先兆。身邊人需多予關心,患者較容易接受信任的人所給予的意見。」假如你是當事人的好友、家人,不妨陪伴他求醫,傳醫生建議第一步可先向家庭醫生求診,讓了解自己的醫生作初步觀察,再決定是否需要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醫生,這樣會令當事人比較安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是次事件或多或少都令人存有心理陰影,甚或對精神病患者有所顧忌,擔心隨時受襲。傅醫生指出,一般人的暴力行為通常「事出必有因」,可能涉及情仇、金錢糾紛,而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傾向大多源於其病發時出現的妄想,而精神分裂症、躁鬱及人格障礙,如反社會人格患者就較常出現暴力行為;他們一時間脫離現實,例如突然覺得對方是邪魔需要消滅等,但他們襲擊過後或會回歸現實,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犯錯,繼而抑鬱、情緒崩潰,嚴重的話甚至會自殺。

 

  不過,精神病並非等同暴力傾向,暴力的患者只屬少數。傅醫生指:「以外國罪案率作參考,精神病患者出現暴力行為低於0.01%,亦比一般人的犯罪率少大約10倍」,但明白當一宗殘酷案件發生後會導致人心惶惶,惟這些意外並不普遍,香港可能10年內只有幾宗有關個案。

 

下一頁:與患者交談要有技巧?應打破對精神病的誤解

 

與患者交談要有技巧 ?

 

  現時精神分裂症主要以藥物及心理輔導治療,藥物主要幫助調節大腦的分泌,但行為上需靠心理輔導,引導患者分辨現實與妄想,在出現妄想時亦能嘗試求證,如覺得眼前有人凝視自己時,可以伸手觸摸一下,讓自己回歸現實。傅醫生亦鼓勵患者家屬花多點時間陪診:「有時患者未必願意向醫生分享想法,家人可作第三方溝通,讓醫生更了解患者病情,從而對症下藥」。

 

  除了陪診,患者可能會經常向身邊的人傾訴,聆聽者需要一些技巧。傅醫生分享很多家人一聽到患者有些危險性行為時,便會著眼於如何解決危機,「當聽到患者說因有人跟蹤自己,所以要隨身藏刀時,大家很容易就會問患者把刀藏在哪裏,務求解除危險性」,聆聽者不用忙著阻止其行為,反而可多一點同理心,表示理解其行為及感受,嘗試給予患者多一點可能性,例如可以跟患者說:「如果怕被人跟蹤,我們可先留在家中,慢慢觀察跟蹤者是否還在外等候」等等,讓患者多思考其他「解決」方法。

 

(圖片來源:Unsplash)

 

打破對精神病的誤解

 

  不少人懷疑自己患上精神病,都諱疾忌醫,可能都是源於大家對精神病的錯誤認知。傅醫生認為大家應該對精神病少一點偏見:「現時的治療已有所進步,患者可如一般人生活,大家需有意識,知道精神病與普通感冒或糖尿病等一樣,只要求醫就有機會康復」。現時有三分一患者經適切治療後不再需要服藥,患者只要按時治療,亦能控制好情緒。當大眾都有這個認知時,受情緒困擾的人會更願意主動了解自己,而網上亦有不同的測量表,讓大家初步觀察自己的情緒問題。當大家都把精神病與其他病一視同仁,便不再害怕求醫。假如有更多初期精神病患者能得到適切治療,便能減少社會上的「隱形炸彈」,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事件留陰影:與人傾訴、轉移重點尋出口

 

  事件發生時,正值下午人流眾多的時候,不少人可能目擊事發經過,又或者在網上看到閉路電視片段,難免會留有陰影。大家可以密切留意自己的生理變化,假如排除自己是患上其他疾病,而是情感上不適的話,可以多與人傾訴,傅醫生稱:「把感受說出來亦可能會找到一些對事情的新角度,大家亦可多留意事件的另一面,例如有人願意施行急救或挺身阻止疑兇等」,讓自己的重心轉移,不只停留於事件的悲痛中。

 

香港精神健康動力基金會主席傅子健醫生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