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車
03/11/2022

類鼻疽

  類鼻疽在深水埗肆虐多時,加上颱風吹襲,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根據文獻,類鼻疽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著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

 

  衞生防護中心更呼籲市民,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尤需注意,如身體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及早接受適切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類鼻疽是否會成為整個香港新一波的傳染病,目前言之尚早。但多些認識這類鼻疽,早一點為疾病防護做好準備。

 

疽的特性

 

  疽病乃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並非如新冠的病毒性傳染,亦非帶毒微生物般利用污染物傳播造成。疽菌病的類型甚多,一個共通點是無色無味無臭,其載體多為粉末狀物料;我們以往聽過如炭疽,其傳播載體便如白色粉末般,較容易散播於空氣中,繁殖、複製和保存的環境要求不高。所以,疽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都被利用在恐嚇信、恐怖襲擊以至成為生化戰的武器,令對手防不勝防。

 

疽病種類

 

  疽菌在現代醫學分類,種類繁雜,就如細菌充斥在我們周圍,沒有疽病發生,便不需尋求防治方法;但如一旦有病變爆發,便有機會迅間成為殺傷力强大的傳染病。

 

  中醫釋義「疽」,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在皮肉深處或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如中醫指的其中一種毒瘡:癰疽,概指氣血為毒邪所阻滯,而發於肌肉筋骨間的瘡腫。

 

  宋以前之疽僅指無頭疽,自宋《衞濟寶書》始見有頭疽的描述。現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有頭疽如腦疽,發背,搭手等,初期頂如慄米,根腳堅硬,發癢發痛,日後根盤漸大,膿頭漸多,色紅灼熱,潰破後,狀如蜂巢,一般屬陽證。若兼見神志不清,氣息急促等全身症狀,為癰毒內陷,屬危象,包括膿毒敗血證等類型。

 

  無頭疽發於骨骼肌肉深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潰後易損傷筋骨,類似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這部分跟現代醫學所發現無異。

 

鼻疽

 

  類鼻疽的「類」是相類之意,有類鼻疽自然有鼻疽病菌。只是鼻疽的病原為鼻疽桿菌;該菌有兩種抗原,一種為特異性抗原,另一種為與類鼻疽桿菌的共同交叉反應抗原。要認識類鼻疽病,便須同時瞭解一下鼻疽病。

 

類鼻疽症狀(圖片來源:美國CDC疾控中心)

 

  鼻疽桿菌的傳播方式往往是先感染牲畜,比如驢、騾子、馬等,然後可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感染鼻部、呼吸到肺部,甚至其他器官。日常少接觸驢騾馬牛羊的,感染的機會一般較低。

 

類鼻疽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報,類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所致的人獸共患的地方性傳染病,具有分佈廣、診斷難、潛伏強、致病強、耐藥性強、治療難等特點。CDC將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列為「I」類病原體和「B」類生物恐怖劑。目前,類鼻疽病已成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

 

類鼻疽症狀

 

  人群對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普遍易感,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傷口及黏膜接觸含有致病菌的土壤、水或農作物等引起感染,也有經家庭密切接觸、母嬰傳播、吸血昆蟲叮咬等途徑感染的可能。

 

  類鼻疽病的發病年齡不限,比例上多為中老年人。類鼻疽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免疫功能損傷如糖尿病、肝病、地中海貧血、酗酒、腎臟疾病、惡性腫瘤、類固醇治療、結核感染、慢性肺病等;其高危人群包括在疫源地生活的人群,長期接觸農作、土壤、水源等職業人群,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人群,患有糖尿病、腎臟疾病、肺結核等致使機體免疫力受損的基礎疾病人群等。

 

類鼻疽病臨床特徵

 

  類鼻疽病患者一般均有畏寒、寒戰、高熱等臨床症狀,且多伴有咳嗽、咳痰、氣促等,肺部「螺」音是主要體徵。類鼻疽病情多樣,臨床特徵呈「百變樣」病變,主要分為急性感染、亞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隱性感染,這主要與機體免疫力、感染菌量有關。類鼻疽病急性期常表現為肺部感染相關病症(咳嗽、胸痛、高燒、頭痛、厭食症),慢性期則多為受累器官組織的化膿性表現。病情通常較重,若不及時診治,病死率較高。

 

  類鼻疽的潛伏期目前還沒有明確定義,潛伏期是指接觸引起疾病的細菌到出現症狀之間的時間。其範圍可以從一天到很多年,但通常在暴露後兩到四個星期出現症狀,更有長達二十年而未有發病,但發病時多伴隨其他併發症表現出來。

 

  類鼻疽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起病可急可慢,感染可涉及全身任何器官及組織,因該病缺乏特異性及細菌培養回報較慢等因素,有較高的誤診率。因此,早期根據患者的臨床特徵開展診療工作十分必要。

 

下一頁:中醫如何防治類鼻疽?

 

中醫防治

 

  疽病在中醫並不是甚麽新的病種,根據中醫文獻記載,疽病早見於二千多年前的《靈樞•癰疽》,經方、食療、藥膳為數不少,所以以中醫藥作各類疽病的防治依據,可能更具參考價值。

 

  對於癰疽病證,中醫分類甚細,但總的來説可歸納為癰疽疔瘡類別。如病發,必需尋求醫師辨證施治。如只曾經在誘發的環境工作或活動,如地盤、農場、郊野等,未有發病,可考慮食療藥膳清熱解毒,和營祛濕,清化體内有可能感染的毒邪。

 

食療原則

 

  宜食清熱解毒食物,盡可能避食膏粱厚味、魚腥鮮發、辛辣菸酒類等發物。所謂發物是指誘發疾病的食物,如海魚、蝦蟹、筍尖、菠菜、雪菜等。忌食辛辣之品以及煎炒乾硬食物,可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之類。

 

  食療以涼血清熱化濕,解毒益氣活血,生肌瀉火,養陰生津,針對和營托毒原則;利用調補氣血、清化體内癰疽毒邪。

 

推薦食材

 

  所附推薦食材,可配伍作各類的茶飲、湯粥、菜餚等,包括:

 

蔬果類:馬齒莧、莧菜、野莧、藕、生地黃、車前草、荸薺、苦瓜、冬瓜、梨、馬蘭頭、芹菜、綠豆芽等。

 

花飲類:木槿花、銀花、山梔子、茵陳、金銀花、雞蛋花、葛花、槐花、月季花等。

 

藥食同源類:赤小豆、薏苡仁、甘草、紅棗、黨參、茯苓、白术、熟地黃、石斛、當歸、知母、地骨皮、首烏等。

 

其他配伍食材:豆腐、竹葉、蘆根、玉竹、龍眼圓肉、紅棗、木耳、石膏等。

 

參考食療方

 

1、銀花甘草茶:金銀花30克、甘草5克,用沸水泡茶飲用。7日為1個療程。《中醫食療》

 

2、苡仁赤豆湯: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少許。 前二味洗淨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加紅棗、白糖,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 日3次,7日為1個療程。《疾病的食療與驗方》

 

3、馬齒莧藕汁飲:馬齒莧、鮮藕各適量。洗淨,分別絞取汁液,等量混勻。《中醫食療學》

 

4、花生紅棗茅根湯:花生、新鮮白茅根各60g,紅棗10個,白糖隨意。花生、紅棗用溫開水浸泡10分鐘,洗淨瀝乾;白茅根洗淨剪斷。三味加水3-4 碗,小火煮1小時,加白糖再煮30分鐘,至花生酥軟。每次1小碗,日2次,當天吃完。7 日為1個療程。《常見慢性病食物療養法》

 

其他:苦瓜豆腐湯《膳食保健》、木槿花即溶飲《藥膳食譜集錦》、生地黃粥、荸薺莧菜湯、赤豆紅棗湯、山梔粥、石膏竹葉粥《百病飲食自療》、大棗茵陳湯《中國藥膳學》、月季冬瓜湯《華夏藥膳保健顧問》、石斛玉竹甘蔗飲《補品補藥與補益良方》等。

 

  類鼻疽病目前尚未有特效的預防方法,主要防止被菌污染的水和土壤經皮膚黏膜感染。在可能有污染細菌塵土的條件下,應戴好防護口罩。病人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膿性滲出物應以漂白粉消毒。在流行區有皮膚擦破和撕裂者應嚴格清洗傷口,疫源地應進行終末消毒,並需採取殺蟲和滅鼠措施。

 

資料來源:中醫食療學、中醫藥膳學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