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近日市區日間氣溫高達33至35℃,而今年大暑在周六7月23日,天文台預測當日氣溫將達34℃,有機會自1972年以來成為最熱的大暑。大熱天時,無論在室内或室外,高溫下活動都有機會令人中暑。
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由於水和電解質丟失過多、散熱功能衰竭引起的熱損傷性疾病。
一、環境因素:高溫>35℃、高濕>60%、通風不良。
當環境氣溫持續超過35℃以上時,人體內的熱量幾乎都要通過出汗蒸發。如果長時間在高溫、高濕、強熱輻射天氣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可造成體內積存熱量逐漸增加,而出汗蒸發散熱卻愈來愈少,使體溫調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人體體溫異常升高從而發生中暑。
二、自身因素
1、產熱增加:體力勞動、運動、發熱、甲亢等。
2、散熱障礙:穿不透氣的衣服、汗腺功能障礙。
3、熱適應能力下降:如營養不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久病臥床者、老年人、孕產婦。
中暑徵兆
中暑症狀可總結為:汗、喘、快、暈,是一個逐步加重的過程。
第一階段:汗、汗出如漿,體溫超過37℃;
第二階段:喘、氣喘吁吁,人體通過急促的喘氣來呼出熱量,體溫繼續上升,滿臉通紅;
第三階段:快、心跳加快,一分鐘能跳一百七八十下,此時就有心臟病發作的危險了;
第四階段:暈、這時候出汗都困難了,要出也是冷汗,渾身卻是滾燙,體溫高到40度以上,高溫影響了大腦,人就會感覺頭痛頭暈,甚至昏迷。
中暑到了這個階段,就是熱射病了。
圖片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
中暑的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分為三級: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如戶外活動時出現口渴、乏力、多汗、胸悶、心悸甚至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便需要注意是否已經中暑。
一、先兆中暑
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份,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二、輕症中暑
體溫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同先兆中暑可於數小時內恢復。
三、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按其嚴重程度可細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1、熱痙攣
多見於健康青壯年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後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性,對稱性和陣發性疼痛,無神志改變。必須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臥,補充鹽水或飲用電解質溶液。熱痙攣一般持續約3分鐘後緩解,常在活動停止後發生。
2、熱衰竭
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病人。在嚴重熱應激時,由於體液和血納丟失過多,補充不足所致。表現為疲乏、無力、眩暈、噁心、嘔吐、頭痛等。有時會出現呼吸增快、肌肉痙攣、多汗、體位性眩暈和暈厥。體溫輕度升高,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檢查可見血細胞比容增高、高納血症和肝功能異常。必須迅速降溫,如血容量嚴重減少、電解質紊亂時需靜脈輸液。
3、熱射病
熱射病最為嚴重,是一種致命性急症,又稱中暑高熱,死亡率高達 40%-50%。熱射病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體溫超過40℃,伴有高熱、無汗、意識障礙(如驚厥、昏迷)等「三聯徵」。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表徵皮膚乾燥、灼熱而無汗等。患者會同時出現嚴重神經系統症狀,如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嗜睡、木僵甚至昏迷。
下一頁:中暑急救原則
中暑急救原則
儘快脫離高溫環境,迅速降溫。
1、安置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或20-25℃房間內,解開外衣,病人取平臥位。
2、降溫輕症患者反覆冷水擦拭全身至體溫降到38℃以下,飲用鹽水或電解飲料。體溫持續在38.5℃以上者可口服水楊酸類解熱藥物。
3、迅速降溫的目標是 2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 38 ℃以下。中暑可直接或間接影響不同的器官,如心肺腦肝腎甚至神經系統等,導致器官功能受損。大部分的熱射病患者往往同時存在上述多種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到這階段要對患者進行綜合統籌的治療並非易事。
預防熱射病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後果會很嚴重,就如口頭禪「熱死人」般毫不誇張。預防熱射病最好避免高溫出行,備好防暑藥品。出門要避免穿著緊身、不透氣的服裝,佩戴寬帽檐的遮陽帽、太陽鏡,並塗抹防曬霜。
1、需多喝水
普通人夏季應根據氣溫高低,每天補充1.5-2升水。還可選擇飲用茶水,因茶葉中含鉀量較高,能幫助保持體液的電解質平衡;飲茶切忌狂飲,茶水利尿,排尿過多反導致身體缺水。而運動者則應該在運動前1小時和前10分鐘均飲水200毫升,切勿等口渴了才喝水,運動後也要及時喝水、補充鹽份。避免在高溫高熱時飲用過涼的冰凍飲料,容易造成胃腸痙攣;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份的飲料,會導致失去更多的體液,機體更加缺水。
2、注意飲食
儘量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水份含量高的食物,可為身體適當補充水份。除此之外,還應攝入多種營養的飲食,包含蛋白質與氨基酸、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食物,含鎂、鉀的電解質飲料等均有利於降低中暑概率。
3、充足睡眠
起居作息定時,强化體質。須知即使是普通中暑,也是會損傷腦細胞的,有些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帶來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減退等後遺症。
中暑錯誤急救法
1、自行服食退燒藥(如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如果用退燒藥來降溫,身體對藥物的代謝會加重身體的負擔,藥物的副作用更大。
2、過度擦拭酒精不僅會刺激皮膚,使用過量甚至可能導致酒精中毒。
3、敷冰塊、冰袋過冷反而導致血管收縮而無法順利散熱。
4、浸泡在冷水裡血管遇冷急速收縮後,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急症。
5、塗抹感覺清涼的外用成藥(如萬金油)油性物質更不利於散熱。服用帶酒精成分的藿香正氣水,會加劇中暑不適。
下一頁:中醫防治中暑
中醫防治中暑
中暑主要由高溫加高濕的天氣引發,中醫講「中暑」指出「暑」不僅僅是熱,而是熱加濕,濕熱才是暑。暑邪致病,感受暑邪病症則為中暑,其總的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暑。暑氣傷人,中醫按輕重程度把它分為:冒暑、傷暑和中暑。
中醫稱中暑為暑濕傷表感冒,以身熱、汗出、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心煩口渴、胸悶脘痞等為主要症狀。
冒暑屬於輕症,此時暑邪在體表,一般表現為夏天的風熱感冒。初起病的時候,人會頭暈腦脹、發燒、微微出汗、咳嗽。如暑邪進入腸胃,就會使人肚子痛、腹瀉、口乾舌燥,甚至嘔吐。這個比較普遍,很多人都有過冒暑的經歷。
傷暑,防中暑並不是躲進空調房,這樣可能會傷暑。傷暑比中暑輕一些,但它潛伏的時間可以很長。它是夏天貪涼,導致秋天生病。其實大多數人更要防的是這個。
中醫認為,暑汗不出,必伏邪於內。天氣熱並不可怕,我們都知道躲避。可怕的是空調房間中的涼氣,我們只感覺舒服痛快,卻沒有意識到它的陰寒襲人,建議適當在夏季試行不用空調的清涼活法,强化身體對寒熱變化的調節機能。
中醫防暑
一、暑氣傷人致中暑,注意室內降溫,避免較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多喝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防暑降溫。
二、因暑貪涼傷陽氣,長時間在空調房的人,要起身走動出身汗,夜眠用風扇和空調,一定要蓋薄被子,護好腹背。
三、心火妄動,情緒中暑,睡眠不佳、急躁焦慮,大暑天最好在晚上11時睡覺。
下一頁:袪暑食療
祛暑食療
中醫防暑不僅是降溫,還得祛濕。荷葉、西瓜皮、冬瓜皮、白茶等都是祛除暑濕的有效食材。吃西瓜時,把瓜皮留下來熬水喝,是清熱解暑佳品。如果要在戶外工作,應多喝一點防暑降溫的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廣東省名中醫戈焰教授指出,夏天由於暑氣比較重,如果舌苔比較厚,這代表濕氣重,濕氣重就沒胃口,此時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
荷葉祛濕粥
煮粥時,放兩片荷葉冬瓜皮進去一起煮,消暑祛濕,清香健脾。
苦瓜菊花粥
配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將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淨,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置於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後,將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功效:清利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痢疾等症。注意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麻辣、厚膩之物。
黃芪銀花粥
配料:生黃芪50克、金銀花4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配料洗淨,將生黃芪、金銀花裝入已消毒的紗布袋中,放入砂鍋內,加入1升水,煮沸20分鐘,將煮爛成粥。服法佐餐食用,分2次服完。
功效:清暑熱,解濕毒,夏季感受暑濕之邪,發熱,四肢倦怠,噁心厭食者可選用此膳。
防中暑涼茶
配料:金銀花8克、白菊花8克、淡竹葉5克、白參10克、藿香4克、豆卷10克
做法:用1,200-1,500毫升開水浸泡約1小時,冷至室溫適當飲用。當飲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
中藥祛暑方
配料:香薷5克、扁豆15克、厚樸5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鮮荷葉20克、鮮蘆根15克加水煎服。
暑熱偏盛者可加黃連、山梔,濕熱盛者可加豆卷、藿香。
溫馨提示
由於暑性炎熱,容易耗氣,正常人都會覺得乏力,並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慮,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點到早上6點這段時間,儘量不要熬夜,讓情緒穩定。
夏天在烈日下活動後,熱得不得了,千萬不要馬上喝冰凍的飲料。這樣不僅不能解暑,反而有中暑的危險,甚至引起心絞痛。
人在很熱的時候,血液都集中在體表,內臟處於缺血的狀態,冰飲喝下去,血管馬上收縮,干擾人體散熱,甚至可能引起血管痙攣。所以夏天運動後要降溫,喝溫熱的茶水來得最快。如果出了很多汗,茶水裡加點鹽,可以補充電解質。
資料參考:
熱射病、傷暑、冒暑……中暑的四個階段如何及時識別?如何飲食?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