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話
21/09/2021

中藥字典:茯苓vs土茯苓!一字之差功效大不同!一款健脾去濕,一款清熱解毒!點食法最好?(附食療食譜)

  廣東人煲去濕湯水,特別喜愛用到土茯苓;亦有人喜歡煲茯苓白朮水去濕。「茯苓」和「土茯苓」之間只差一個字,有很多人把他們混淆,但兩者的功效其實相差甚遠!究竟茯苓和土茯苓有甚麼分別?適用於甚麼體質人士?今期爲大家介紹一下!

 

茯苓:主力健脾去濕

 

  《淮南子》記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茯苓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中藥。茯苓是一種真菌類中藥,主產於雲南,故亦稱雲苓。其味甘、淡,性平,外皮薄且粗糙,呈褐色,去皮入藥,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稱白茯苓或茯苓,長於健脾。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稱為茯神,偏於安神。茯苓聞起來多沒有味道,嚼起來比較黏牙,是藥食兩用的藥材,亦可煮粥或磨粉製成糕點。古代醫家多認為,茯苓藥性緩和,善利水濕,若與粳米煮粥療效尤好。

 

茯苓藥性緩和,善利水濕。

 

土茯苓:清熱解毒力強

 

  土茯苓是植物類中藥,爲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口感微澀。其成品呈長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用水浸潤後摸起來手感比較光滑。由於土茯苓主力解毒利濕,所以經常與一些清熱解毒藥材合製成涼茶,如著名的龜苓膏,用來治療痤瘡、濕疹等南方常見皮膚病。

 

 

下一頁:兩者功效比較、食療詳細食譜

 

兩者歸經、功效大不同

 

  茯苓入心經、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臨床經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引致的大便溏稀、水腫尿少以及心神不寧、失眠等。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茯苓還具有降低血糖、抑制毛細血管通透度、增強心臟功能等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服用,故《神農本草經》言:「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土茯苓入肝經和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去濕止癢、通利關節等作用,並無健脾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濕疹等皮膚疾病,以及梅毒等。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土茯苓還具有較強免疫作用,除了可治療皮膚疾病,同時對關節炎、痛風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食療推介:茯苓參雞湯(4人分量)

材料:茯苓15克、生曬參12克、白朮12克、桔梗9克、炒扁豆15克、生薏米10克、淮山15克、生薑3片、去核紅棗4粒、炙甘草6克、雞一隻

制法:先將雞洗淨斬件汆水,並將其餘材料洗淨,一同放入煲,加適量清水,大火滾起轉文火煲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去濕、益氣

 

食療推介:絲瓜絡土茯苓湯(4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3錢、絲瓜絡3錢、絲瓜2條、瘦肉1斤、蜜棗3枚、生薑3片

做法:瘦肉汆水切件備用;絲瓜去皮切塊;全部材料略洗放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5小時,加盬調味即可

功效:強筋骨、除暗瘡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