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15/01/2021

【新興都市病】依賴手機會患「數碼癡呆症」?醫生拆解手機上癮3大徵狀,恐影響大腦功能

  走在街上,總會見到大家行到邊都是眼定定望着手機,人人機不離手!近日就有日本節目提到一種都市病——「數碼癡呆症」,引起大家關注;到底真的有這個病症嗎?

 

  原來「數碼癡呆症」只是一個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通俗說法,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雖然世衛和美國疾病診斷系統都沒有這個病症,不過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的確有機會影響個人的社交技巧和大腦的功能。

 

或令大腦功能衰退

 

  大家有沒有發現,只要有手機在手,生活的大小二事都會漸漸依賴手機?醫生就形容這個現象就好像將腦部的功能下放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最直接影響社交技巧,特別是發育中的小朋友,他們會不懂與他人溝通或依賴Emoji表達;而成年人若太依賴手機上的日曆、日程功能的話,時間觀念或是計劃的能力會變弱,其他功能都會一併衰退,例如執行、安排、分配等能力。

 

  手機之所以令人對它愛不釋手,無非是手機上色彩繽紛的圖像、引人注目的聲音;醫生指,雖然現時未有充足的科學數據去支持電子產品對人體有甚麼具體的壞處,但是他指出長期使用手機會使我們在接受信息上變得被動。他舉例,當幼童習慣接觸一些節奏較為明快的資訊時,使用傳統工具時就會感到刻板,變相吸收資訊的能力會下降。醫生更相信,有機會令小朋友出現過度活躍症,無法集中精神。

 

  成年人呢?醫生則擔心長期被動地接收資訊會使前額葉萎縮。他解釋,前額葉是負責高水平的思維,如判斷、分析和記憶等等,而我們透過手機所獲得的資訊大多是「雞精」和「懶人包」,我們不用花時間去整合和歸納,因而擔心會影響前額葉的功能。

 

手機上癮非年輕人專利

 

  別以為「低頭族」只是對年輕人的稱呼,傅醫生就發現長者在疫情下依賴手機的情況增多,在這半年間,長者因手機出現問題的情況足足多了3倍!

 

醫生指出長者同樣會出現手機上癮的情況!

(istock)

 

  以往有不少長者都會喜歡到茶樓「一盅兩件」,又或者到街市走走,甚至遠足,但在疫情肆虐期間,由於長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偏高,醫生指他們都十分擔心疫情的走勢,不敢外出。加上這段時間天氣特別寒冷,部分長者行動不方便,他們會利用手機取代傳統的娛樂和社交模式,改為使用手機睇YouTube、粵曲等。醫生曾經接觸過一對年老的夫婦,手機故障或是網絡出現問題時,子女又未能即時處理,他們會大發脾氣,找另一半出氣,從而發生爭執。

 

下頁睇手機上癮徵狀

 

手機上癮會出現的3大特徵!

 

  智能電話的出現,人人「機不離手」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平日工作使用手機與同事、客戶聯絡;放工又會使用手機來娛樂一番。到底要如何界定自己有沒有上癮?

 

  傅醫生表示,難有一個明確的指標界定使用某個小時的手機即屬上癮,但是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有沒有出現以下3個特徵。手機上癮的情況跟吸食毒品類同:

 

  第一, 用家在過程中會產生快感和滿足感,視手機為可以使自己放鬆和減壓的方法。

  第二, 用家逐漸出現「脫癮」的現象,即是有種飽和的感覺,需要慢慢增加使用的時間才可以達到開初同一水平的滿足感。而且,當用家無法使用手機的時候會出現不安的情緒。

  第三, 用家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即使對日常生活產生負面的影響,仍然忍不住要繼續。

 

(istock)

 

  那麼手機上癮又有沒有程度之分?傅醫生指出,程度較輕微的用家一旦無法使用手機只會出現不安的情緒,而嚴重的會出現一些極端的反應。他以小朋友為例,有機會發脾氣、大喊和打人等等;成年人同樣會出現以上的極端情緒,而且有機會出現各種的身體反應,好像是出汗、口乾、肚痛、氣喘等等。傅醫生舉例,曾經有向他求醫的病人在手機維修的期間坐立不安,最後需要靠酒精麻醉自己,直至取回手機後情況才有改善。

 

日本節目列出了「數碼癡呆症」10大症狀,出現了5個症狀即屬高危人士。

 

下頁睇使用手機的小貼士

 

  如果出現以上的徵狀,我們又如何改善手機上癮的情況呢?醫生就提出了3個小建議!

 

使用數碼產品的小貼士︰

 

  1. 調節自己的使用模式,盡可能拒絕手機的誘惑。醫生舉例,可以將手機的螢幕調成灰階,這樣有助減低用家對手機的依賴和興趣。另外,大家亦可以嘗試為自己訂下一些制約,例如使用手機半小時後,進行運動半小時。

 

  2. 上網找資料時,盡可能選擇閱讀文字的信息,而不是依賴圖像和影片;同時可以透過閱讀數個來源的資料來訓練大腦分析或引證資料的能力。

 

 

  3. 調節自己對使用手機的心態,醫生提醒我們應把手機視為後備的工具,多使用大腦記下自己的生活流程,手機只是用作提醒、輔助之用。

 

精神科專科醫生 傅子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