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06/01/2021

【年度體檢】身體檢查項目愈多愈好?邊啲項目一定要驗?醫生:盲目檢驗嘥錢嘥時間

  過去一年為所有人帶來最大的反思,大概就是健康的重要性。踏入新一年,很多人開始考慮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希望找出身體發病的訊號,盡早治理。市面上的體檢計劃款式眾多,從基本體檢計劃到「星級」、「鑽石級」的體檢套餐,價錢從數百元至數萬元不等。林林總總的檢測項目,令消費者眼花撩亂,到底檢測項目是否愈多愈抵?套餐愈貴愈好?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指,市面上大部分的體檢套餐並非針對病人需要,盲目參加這些體檢服務,做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測試,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使病人產生健康假象,甚或招至不必要的擔心。

 

坊間很多「大包圍式」的體檢套餐,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指大部分並非針對病人所需。

(iStock)

 

體檢項目愈多愈抵?

 

  坊間的體檢計劃以「套餐式」居多,一個價錢可同時檢測多個項目,驟眼看好像頗划算,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副教授黄志威醫生表示,這些「套餐式」驗身計劃包括很多非必要的檢查項目,真正有用的項目不多,提醒大眾並非驗得愈多就愈好。

 

  黃醫生留意到部分計劃將單項化驗項目拆分成多項,製造「划算」的假象,從而吸引消費者:「有些套餐看似有很多項檢查項目,如將腎功能測試拆成鉀、鈉等項目,給予消費者假象,以為花費數百元就能做十多項測試、數千元可做五六十項測試,感覺很抵;其實真正有用的測試可能僅有五至六項。另外,有些測試並非因病人有需要而做,只是它們剛好能湊夠(醫療劵)特定金額才被納入同一計劃。」

 

部分常見測試非必要

 

  做體檢的人大多抱著「早發現早治療」的心態,希望提早找到身體毛病,這心態是正確的。不過體檢項目眾多,從基本的血壓、BMI、血液檢查,到肝功能、腎功能、乙型肝炎等都有,最令人驚訝是原來部分常見於體檢計劃的檢查項目,對發現隱疾的作用不大。以照胸肺片為例,原意用作檢測肺癌,但黃醫生指透過胸肺片能照到的腫瘤,尺寸起碼達半厘米至一厘米,照到時可能已太遲。

 

醫生指照胸肺片篩查肺癌的成效較低。

(iStock)

 

  很多人希望藉體檢及早找出無症狀的疾病,但有些疾病本身有症狀,體檢時再做相關測試的意義不大。心電圖是體檢其中一項常見測試,透過檢查心臟導電情況,測量心臟健康。黃醫生指心臟疾病一般會有症狀,例如心絞痛,患者在測心電圖時會見到電流改變;如沒有相關症狀,一般人照未必會找到異常,他們對於測試的需要性較低。另外,尿酸測試亦有同一問題,痛風患者會有急性關節炎、患處變得紅腫、劇痛等症狀,若沒有出現以上症狀,未必需要檢驗尿酸。「篩查的目的是找出早期無症狀的疾病,若患者已有症狀,應看醫生而非做篩查。」

 

下頁了解癌症指標

 

癌症指標非作篩查之用

 

  體檢計劃價錢從數百元到上萬元,差異如此大除了因檢查項目數量有異,部分昂貴的計劃會加入「癌症指標」(Cancer markers),如化驗癌抗原CA125(卵巢癌)、癌胚抗原CEA指數(大腸癌)、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前列腺癌)等,聲稱能助病人及早發現腫瘤,預防癌症。癌症指標是指血液中的一些特殊物質如蛋白質、酵素、內分泌物等,它們或在患上某些癌症時而增加;然而黃醫生指這些癌症指標本身不是設計作篩查之用,而是醫生用以評估癌症病人的治療進度:「當患有癌症,經過治療後,若治療有效指標就會降低,無效就會繼續高企,但不表示癌症指標低就沒有患癌。」

 

  以前列腺癌為例,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是現有篩查前列腺癌的其中一種方法,然而用作篩查成效不高。衞生防護中心指約25%的前列腺癌患者未必有PSA增加的情況,而即使在PSA指標上升的男士中,四分三人沒有患有前列腺癌,指數上升可由前列腺癌以外的情況造成,PSA指標並非一個好的篩查工具。

 

  對於一些可經家族遺傳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等,相比起檢測「癌症指標」,黃醫生指病人若有家族病史,應先經醫生評估,在醫生建議下進行基因測試,才能更有效地在早期找出癌症。

 

相比起癌症指標,有家族病史人士應在諮詢醫生,經評估後進行基因測試,才能較有效發現早期癌症。

(iStock)

 

體檢結果或製假象;誤以為健康或過分憂慮

 

  據黃醫生講,進行非必要的檢查除了有機會浪費時間與金錢,測試結果亦容易有假陽性或假陰性,有機會誤導病人對自己健康狀況的理解。病人做體檢以為結果正常代表身體健康,但當對體檢項目一知半解,又或不清楚自己需要時,即使體檢報告顯示全部項目指數正常,但有需要做的測試卻沒有做,反而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誤以為自己健康而錯過部分病徵,延誤就醫。

 

  相反,經常做體檢都有問題。部分體檢項目對身體有害,如X光和電腦掃瞄會釋出輻射,如果非必要地經常進行這些測試,接觸過多輻射或會增加致癌風險。另外,「大包圍」地檢測很多項目,很容易找到一些身體異常之處,卻未必真正代表患病。病人有機會無故擔心、焦慮,甚或進行一些非必要的醫療行為,同樣損害健康。黃醫生曾聽過有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後遭告知心臟有問題,後來雖然證實只是一場虛驚,但他卻因過分憂慮,數個月內體重下降5公斤。

 

下頁睇如何擬定體檢計劃

 

體檢計劃應度身訂造

 

  相比起「套餐式」檢查計劃,有效的身體檢查計劃應該因應病人的個人需要而制訂。黃醫生建議市民先經醫生評估,了解身體狀況、家族病史、高危因素等,再針對性進行檢查。很多人只著眼於檢查一刻,黃醫生指醫生及後對病人的健康教育更為重要,提醒他們怎樣注重健康、飲食建議、接種預防針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預防疾病的效果。「很多人覺得年年有做體檢就等於身體健康,但不知做了甚麼測試、沒做甚麼測試,這並不是好事。他們做完體檢覺得已完成能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放縱自我,其實健康不是你付得起二三千元就能買到的。」

 

  那麼甚麼時候應開始進行身體檢查?黃醫生指有少量證據顯示,30多歲應開始檢查血壓、血糖,每隔一兩年就定期見醫生。他留意到男性比起女性較少機會面見醫生,女性較常因生理問題求醫,但男性、尤其年輕男病人,一般只會因傷風感冒求診,醫生未必有機會詳細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提醒男士應定期找醫生評估健康狀況。

 

男士比女士見醫生機會較少,建議男士定期找醫生評估健康狀況。

(iStock)

 

  雖然近年很多疾病都有年輕化趨勢,但普遍的病發年齡都是中年後,步入三十後半就要多加注意。

 

  35歲或以後:應開始每年量血壓,每兩年驗血糖,定期讓醫生評估心臟病風險,以及進行乙型肝炎、性病測試;女性另需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做柏氏抹片檢查或HPV測試;

 

  40歲後女性:開始留意乳癌風險,可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或超聲波掃瞄;

 

  50歲或以後:大腸癌的病發率50歲顯著上升,尤以男性居多,此時應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查;

 

  60歲或以後:可經醫生評估,有需要的話進行骨質密度測試,以及留意精神健康。

 

  黃醫生補充,除了政府推廣的癌症篩查計劃和定期量血壓、驗血糖外,其他套餐式的體檢計劃均不建議,以免浪費金錢。

 

黃醫生與香港大學的團隊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康果》(Wellnuts),旨在為用家推薦合適的篩查檢測。程式按「心與肺」、「腸與肝」、「內分泌」、「性健康」和「精神健康」分類,用家按自己的健康狀況回答相關問題後,系統會作出適切的篩查檢測建議,用家可根據此建議再與醫生制訂驗身項目。

《康果》程式截圖

(按此下載:iosAndroid

 

關注衣原體感染、乙型肝炎

 

  除了上述因身體年齡退化而浮現的疾病,以及特定年齡層高危的癌症,黃醫生特別指出兩種近年較多關注的傳染病,同樣需市民多加留意。黃醫生曾在本港進行一項性病普查,發現年輕人及中年女性的衣原體感染率較高,嚴重可致不育,卻因無病徵難以察覺,建議有性行為的16至26歲的年輕人和中年女性應進行檢查。

 

  乙型肝炎同是近年較受關注的疾病,本港有7至8%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遠高於歐美地區的1至2%,尤以中老年人士居多。大部分乙型肝炎帶菌者為隱形病人,沒有病徵,直到出現眼白變黃、噁心、嘔吐等病徵時反映肝臟已受損,惡化成肝硬化、肝癌的機會大增。現時二三十歲的成年人大多年幼時已接種預防針,三十歲以後的成年人未必有接種,建議他們應進行篩查,看看是否乙型肝炎帶菌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副教授;

香港家庭醫學院榮譽秘書黄志威醫生

(由受訪者提供)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