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02/12/2019

【驚恐症來襲】病發猶在瀕死邊緣?李珊珊以外,還可從他和她身上學懂與情緒病共存

  生活在充滿壓力的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緒問題——突如其來的心情低落、沒來由的沒精打采,這些情緒上的「小脾氣」偶會發生。其實情緒問題如咳嗽、感冒般平常,卻鮮有人正視這些徵兆,直至爆發一刻,才發現自己的心生病了。

 

  藝人李珊珊早前為精神健康基金拍攝短片,公開自己患有驚恐症的經歷。她形容驚恐症來襲時感覺令人窒息,就如徘徊在瀕死邊緣;但經過治療後,病情已好轉,驚恐症的症狀亦沒有再出現。她希望藉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勵情緒病患者能正視情緒問題,勇於向身邊人傾訴。

 

 

 

  驚恐是人的正常反應,為何會是情緒病的一種?如果驚恐的感覺時常出現,這種感覺甚至令你覺得瀕死,那就未必是普通的感受,而有機會是情緒病。

 

驚恐症自我測試︰

 

1. 過去數月,你是否多次突然感到很害怕或驚恐,而每次通常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 是

  • 否

 

2. 驚恐的時候,你有沒有以下感覺?(可選多項)

 

  • 心跳很快

  • 胸口不舒服

  • 擔心不能自控

  • 擔心精神失常

  • 擔心暈倒

  • 擔心會死去

  • 呼吸困難

  • 冒汗

  • 噁心 / 欲嘔

  • 顫抖

  • 有麻痺或針刺的感覺

 

3. 經歷驚恐後,你是否持續一個月或以上,擔憂以後再出現驚恐?

 

  • 是

  • 否

 

4. 上述情況是否對你做成明顯困擾?

 

  • 是

  • 否

 

5. 上述情況對你的生活,例如學業、工作、社交等,是否做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 是

  • 否

 

  *請到此網站檢視測試結果。

 

沒來由地感到驚恐、擔心隨時暴斃街頭

 

  每個人遇到危險,正常都會感到驚恐,因為這是大腦發出的訊號,提醒我們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讓身體進入隨時戰鬥或逃走的狀態(fight or flight)。然而,驚恐症患者卻是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大腦無故響起這個警號,恐慌突然來襲(panic attack),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手震、心胸翳悶等恐慌症狀。他們會被這種感覺嚇倒,以為自己會心臟病發、暈倒、甚至隨時死亡,這些想法會進一步推高腦內的警報系統,令驚恐症的症狀更為激烈,短短十分鐘已能達到高峰。由於這種恐懼是突如其來和毫無來由的,會令患者常會擔憂驚恐症隨時來襲,擔心在人前失控或出醜,而避開社交生活,甚至不欲外出,為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困擾。

 

 

創傷、壓力或成觸發點

 

  香港現時大約有4%人患有驚恐症,男女比例為1:2,一般於青少年至30歲時首次病發。恐慌症病發成因眾多,不同因素間互相影響:生理方面,大腦血清素失衡,誤觸掌管緊張的反應機制,令患者誤以為心跳加速等於心臟病發、呼吸急速是窒息等,因而出現惡性循環,加劇本來已很焦慮的情緒。另外,家族病史亦有很大的影響,如有直屬親屬曾患驚恐症,其家人亦會有三分一機會得病。

 

  除了生理因素,患者的思考模式亦會影響情緒。為人較為消極、思想較為負面的人,因習慣放大最差、最悲觀的情況,較易感到焦慮與緊張,而令身體進入之前提及的「戰鬥或逃走」的狀態。環境因素方面,患者的創傷經歷如父母離異、親人離世,又或承受巨大的壓力,都可令人患上驚恐症。當患者本身有家族病史,再經歷創傷,驚恐症就會有更大機會出現。

 

  驚恐症患者常會擔心無故出現恐慌症狀,在人前出醜或突然死亡,而減少外出,但與其他情緒病一樣,患者愈封閉自己的生活,就愈難痊癒。相反,如果願意踏出第一步接受治療,驚恐症患者的痊癒率可達七至八成。醫生會處方藥物調節血清素,減少因血清素失衡而出現「恐慌突襲」的機會;另外亦會配合心理治療,與患者練習呼吸方法,減輕病症。

 

  藝人活在大眾的鏡頭下,長期承受壓力。除李珊珊外,本地及外國都有不少藝人曾受驚恐症的困擾,即使未必完全痊癒,但他們都找到方法與驚恐症共存,他們的經歷或許能為正受情緒病折磨的人帶來一點鼓勵。

 

1. 馬浚偉

 

馬浚偉Facebook

 

  李珊珊的經歷令很多藝人都有共鳴,馬浚偉是其中一個。馬浚偉自1999年起患上驚恐症,與此病已共存二十年。

 

  當年他的母親因癌症離世,對他造成很大打擊,令他很自責,但因當時的他不懂得疏導這份情緒壓力,長達八年時間都活在抑鬱和驚恐中。雖然馬浚偉的抑鬱症現已痊癒,但驚恐症仍不時發作。他曾經很害怕醫院半夜來電,對電話鈴聲感到很恐懼,這份恐懼持續至今,現在他仍會關上手機的響鬧設定,害怕電話響起的聲音。他稱二十年來驚恐症發作逾千次,現在已沒以前般害怕驚恐症;有時感受到驚恐症快要來襲時,他會閉目養神或控制呼吸,嚴重時就會服藥。雖然至今仍未走出陰霾,但發作次數已沒有以往頻密,現時的他會以運動去控制病情,並以樂觀心情面對,嘗試與驚恐症共存。

 

2. 鄭欣宜

 

鄭欣宜Facebook

 

  外表總是樂觀、性格大剌剌的鄭欣宜,鏡頭前的她總是一副自信的樣子,但在鎂光燈背後,她並沒有外界想像般歡樂,她曾被壓力擊潰,因而患上驚恐症。

 

  她第一次驚恐症發作,源於uber上播放的一首歌。當時她聽到那首歌後,突然難以呼吸,無法自控地不斷哭泣,甚至哭到氣喘。雖然當時的她在音樂上、演戲上,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以為自己會感到開心,卻發現原來身邊一直有很多無形的壓力影響著她,令她陷入抑鬱。或許習慣了只對外展現樂天的一面,鄭欣宜並不擅於與朋友分享壓力,但她發現透過傾訴能令內心舒服很多;儘管朋友未必能給予解決問題的答案,但傾訴過後,感覺到背後有人支持,對她而言已是很大的安慰。

 

3. Emma Stone

 

 

  荷里活女星Emma Stone數年前憑La La Land創出事業的顛峰,電影中的她扮演一位渴望演出卻頻頻失落角色的演員,無論戲裏戲外她都對演戲充滿熱情。演戲帶給她的,除了滿足感,還助她克服困擾多年的驚恐症。

 

  Emma Stone自7歲起已開始出現驚恐症狀,第一次恐慌來襲時她身處朋友家中,毫無來由地感覺朋友的家正身處火海,房子快將倒塌,她當下覺得很害怕,馬上叫媽媽接她回家;自此她不敢再去朋友家,亦不敢外出。這種情況持續約兩年,後來她經過治療後,逐漸走出困局。現在驚恐症雖然仍會不時發作,但她學懂透過演戲和即興表演,克服這份恐懼,尤其即興表演容許她聆聽自己的內心,將這份感覺藉演戲表達出來。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