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16/05/2018

【食得是福】幾個症狀判斷是否患上吞嚥困難?軟餐DIY還原食物真滋味

  吃東西對一般人而言,就如呼吸、睡覺一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從未深究「食得是福」的涵意,更無法想像有一群人是需要通過食糊餐或插喉管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甚麼人會比較容易有吞嚥困難?

 

  印象中,吞嚥困難是長者病,多出現於患認知障礙症、中風、柏金遜症、肌肉萎縮的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機會出現吞嚥困難問題,如做口腔頜面的手術,會影響吞嚥,更常見的是治療癌症時採用的電療及化療,都會令口水分泌減少,甚至口腔潰瘍,導致進食出現困難。所以不同年齡層、不同身體狀況,也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

 

 

如何判斷吞嚥困難?

 

 根據衛生署的資料,若家人出現下列症狀,便要特別留意:

 

1、咳嗽

2、須吞嚥數次才能吞下食物

3、半夜常因咳嗽而醒過來

4、食物殘留在口腔內,令口腔發出異味 (口氣)

5、因口部肌肉控制減弱而引致流口水

6、進食時食物好像卡在食道 ,「不上不下」

7、經常性肺炎

8、體重下降及脫水

 

 

  要照顧吞嚥困難患者,除了醫生及言語治療師的協助,更有賴家人的照顧。一般照顧者偏向選擇易於消化及咀嚼的食材,或直接將食物攪成糊狀作糊餐讓患者進食。專責從事長者服務三十年、現職文化村專業護理安老院營運總監羅雪珍女士卻指出傳統糊餐亦有其限制,「如味道較淡,賣相欠佳,有可能降低患者食慾,因而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嚴重的甚至會缺水。加上糊狀食物容易殘留口腔,提高了患上口腔炎的風險,或於進食時容易引起嗆咳,用餐時間亦較長。」

  坊間越來越多專為病友而設計的烹調輔助產品,以提升患者的用餐質素,從日本引入的吞嚥輔助食品「食倍樂」便是一例。「食倍樂」利用植物提煉的酵素分解澱粉食品的黏稠感,把餐點原汁原味轉化為容易吞嚥的軟餐以及凝固糊餐。 製作出來的軟餐不會被口水分解,穩定性高,減低嗆到的機會,讓有吞嚥困難人士安全進食。

(相片由文化村提供)

 

  藉著吞嚥輔助食品「食倍樂」,一般無骨的家常小菜,完全可以DIY,端午節將臨,做一份應節的容易吞嚥端午粽又如何?

 

【etnet社創SolN】有種‧味道之容易吞嚥端午粽工作坊

 

 

  etnet全新頻道「社創SoIN」以報導、連繫、推動社福界關注的議題為己任,特別聯同社企「Sweet Stories甜蜜故事」於6月5日舉辦烹飪班,教你烹調兩款適合輕度及相對吞嚥困難患者食用的端午粽,參加者除了即場試食,還可帶回與家人分享。名額有限,請即報名。活動詳情按此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