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30/03/2016

50位作家寫下世界50個窗景

#Reading

  這是一本由世界50位作家寫的短文集合成的精美書籍,書名叫:《窗:50位作家,50種觀點》。50位作家寫的題目都是「窗」,多是他們居處的窗,或是寫作地點的窗。講窗外所見,講他們對窗的體念、感想,或其他。

 

  編輯者是意大利建築師、作家、插畫家馬帝歐.佩里柯利(Matteo Pericoli)。

 

  佩里柯利寫了第一篇<世界窗景>,他說他在紐約一個公寓住了十年,等到要搬離時,才猛然發現窗外那些樓宇錯落排列,不知不覺中,成為他對紐約這城市最熟悉的印象,而且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他納悶自己怎麼過去沒有多加留意窗外的景色。這疏忽讓他不禁尋思,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窗外的一切。說到底就是,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生活。

 

  他最後寫道:「經過這些年,我終於學會在窗前停留更久一點,也往往會思索著,假使我擁有那些窗景,我會有甚麼感受?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如果我天天看著那些樓宇或樹木或船隻經過,我會有所不同嗎?我慢慢體會到,一扇窗終究不僅僅是與外在世界接觸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向內的凝視,投射回到我們自身的生活。」

 

  於是從2004年起,他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素描一幅幅窗景。他後來發現許多作家和他有類似的處境:在書桌前一坐就是數小時,所以他們若不是把書桌擺在靠窗的位置,盡可能飽覽風景,就是刻意避開窗景。於是他邀請作家們以文字描述他們的窗。

 

  這就是2010年起在《紐約時報》發表以及後續刊在《巴黎每日評論》裏的「世界窗景」系列的發想與初衷:描繪全世界作家的窗,並附上他們的一段文字——線條和文字透過有形的觀看角度結合在一起。這本書裏的五十幅素描,每一幅都提供了一座觀景臺,也可以說是一個「視野」,讓你在五十趟的環遊世界行旅中歇息和沉思。

 

  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多半置身都市,而且待在室內居多,對於外在世界的察覺,大抵經由牆上的一扇扇玻璃窗,也多虧有這一扇扇窗口。

 

  本書裏的五十幅窗景,每一幅都用黑白素描記錄下來,並以簡短的文字帶領你來到某個陌生的城市,企圖在觀望大千世界的同時,折射出每位作家的心靈世界,提醒著我們,日常所見的事物無不深深織入自我的底層。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伊斯坦堡窗景:

 

  「過去五十年來,我從伊斯坦堡住家的窗戶望出去,看到的就是這幅景致。左邊是亞洲,中間是博斯普魯斯海峽,窗口向著馬爾瑪拉海,以及五十八年來我每年夏天都會造訪的島嶼。右邊通往金角灣和伊斯坦堡居民口中的舊城(歐洲)……我部分的心思總忙著徜徉在那風景裏,跟著海鷗翱翔、樹梢搖擺和光影遊移,跟著船隻出海,以確認這世界總在那裡,始終迷人有趣,永遠挑戰著你去書寫它:一種讓寫作者繼續寫下去,讀者繼續讀下去的篤定感。」

 

  曾獲多項文學獎的德國作家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的柏林居處:

 

  「我設法不注意那窗景。當我在書桌前,總是背對窗。當我抬頭,我只看見書脊沿著書架羅列。窗外的觀光客多半拍『眼淚之宮』,也就是坐落在從前東、西柏林邊境的一棟玻璃檢查哨……最重要的東西是相機拍不到的:柏林圍牆曾經矗立的那一道隱形的線,『消失』無法被捕捉,最先進的相機也無能為力,因此觀光客只能舉起相機對著新大樓灰灰的立體,對著一排排一模一樣的窗戶按快門,而其中一扇,在靠近屋頂的高處,始終開著,窗後有個朦朧身影急速轉身,回到他的書桌前繼續工作。」

 

  被稱為日本文壇老頑童的作家村上龍的東京窗外:

 

  「我通常在東京新宿的一棟高聳的飯店裏寫作。從我房裏的窗戶看出去,可以看見新的摩天樓和大公園。看著那棟摩天樓,我會想到來不及看到它蓋好便過世的人。每回看到它,我就想到一句老生常談:人一旦死了,就沒有新鮮事可看了。很多流浪者住在那座大公園裏。藍色防水布搭起來的簡陋棲身所散布各處,但是從這窗你只看到綠色樹海。」

 

  《窗》這本書的前面,還有幾篇台灣作者寫的「窗」,說「窗內,窗外,有他們的故事,也有我自己的……」。其中一位紅酒名家楊子葆說:

 

  「現代漢語習慣性地使用『窗戶』這個詞,但『窗』與『戶』原本指涉的,其實是迥然不同的建築元素。『戶』本意是『門』,門是進出的通道,窗只提供光線與視線穿透的機會,卻因此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想像。」

 

  他認為車窗是「最美的窗景,從移動的公共交通工具車窗向外看。我們待在有限但依然公共的旅行空間裏,卻望向更大而彷彿無限的公共空間,視線隨著自由意志而移轉,同時也隨著車輛動線而流轉。旅人們不介入地,遠距離地欣賞流動的地景,以及外面世界裏那些人們的奔波活動。……車窗景致比家中窗景更有趣,因為它流動變化,有更多意外,更多驚喜,或者失落。」

 

  《窗》這本書的裝幀、插圖非常精美,每一篇短文也精緻可讀。帶著旅行,幾分鐘就讀完一篇,卻能令你反覆回味。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窗:50位作家,50種觀點》

作者:馬帝歐.佩里柯利

由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02/08/2024

3本關於巴黎的讀物,感受一席流動的、過期的、疲累的巴黎饗宴

#Reading #閱讀 #巴黎 #巴黎侍者 #巴黎記 #流動的饗宴 #于堅 #Art #艾德華.奇索姆 #海明威

  2024年的奧運會,讓本就發光的巴黎繼續成為焦點。關於巴黎,我們總是有不同的想像——從轉角處飄來的咖啡香味、塞納河畔的夕陽西下,還有那酒館中的男男女女,左手拿著酒杯、口裡叼著香煙,歡聲笑談著……

 

  巴黎,是一座不少人都嚮往的城市,那裡溫存著一顆老靈魂,如旋轉木馬般閃過世間的浮華與美好。海明威曾在《流動的饗宴》中如此描述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除了親身感受巴黎的笑與淚,不如也沉浸在文字中,從作家們的視覺出發,探一探這座流動的城!

 

圖片來源:Unsplash

 

《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

 

 

  《流動的饗宴》是海明威的一本回憶錄,回憶三十年前的自己,坐在巴黎街頭的咖啡廳初嘗作家生活;回憶與第一任妻子在巴黎度過的歲月;回憶曾經那段很窮卻很快樂的日子……回憶總會因為回到一個地方而忽然被勾起,甜的、哭的、酸的、辣的均不自覺浮現在腦海裡,帶點模糊,卻又無比真實,就如海明威最後寫下的遺憾:「後來,火車沿木柴堆開進車站,我又看見了站在月台上的太太。這時我心想:我多希望在我只愛她一個人時就死去。」

 

《巴黎記》

于堅

 

 

  《巴黎記》是中國詩人于堅到巴黎的朝聖之作。書裡那句「到巴黎去,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欲望。」的描寫,直白的勾勒出他也如大夥般,帶著滿滿的幻想來到巴黎。本以為巴黎與其他大都市一樣,是璀璨的,是未來的,卻發現巴黎是不動的、是老舊的。他形容巴黎是過期的——這個世界沒有哪座城市會像巴黎一樣,崇尚19世紀的「過時而致命」的美學,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滲透出如此濃烈的「過期」味:「過期的宴會、過期的地下道、過期的電線桿子、過期的牆壁、過期的情人、過期的柱子、過期的表白、過期的牆垛、過期的劇本、過期的臺階、過期的座位、過期的雨篷、過期的孤獨和憂鬱」。而他所感受到的「過期」味也是巴黎在新與舊之間的互補與融合,它沒有盲目的跟隨,而是神秘而又獨立的延續過去與未來。

 

《巴黎侍者》

艾德華.奇索姆

 

 

  英國作家艾德華.奇索姆(Edward Chisholm)筆下的《巴黎侍者》則帶觀者以另一個視覺看待巴黎這座城,潛進巴黎的餐廳,看形形色色的人間過客。經歷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艾德華帶著期待從倫敦來到巴黎,然而巴黎並沒有給他一個夢舞台,看著存款即將見底,他只能和許多人一樣,到餐廳端盤子。「這是一種深入體驗巴黎、遠離同鄉、自學法語的方法,如今回想,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證明的方式,我能掌控人生,當自己故事裡的主角,而不是金融危機中的被動受災戶。」在艾德華的筆下,那疲累、黑暗、危險也是巴黎的一面,他的故事不僅是他的故事,還是某一代人的縮影。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Very Peri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