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寫設計 - 陳丞軒 Keith Chan
29/04/2020

糅合印歐和日式的室內設計,簡約兼平衡「華」與「實」

#Home Idea #室內設計 #大宅設計 #日式風格 #印歐風格 #文化融合

  印度籍屋主是位企業家,家鄉在印度拉賈斯坦邦,Rajasthan,他們曾在日本工作及生活超過二十年,近年其珠寶業務擴展到亞洲其他地區,便順水推舟的來到香港定居。一子一女現時已經十餘歲了,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2300平方呎的四房大宅位於黃泥涌附近,與Hintegro一如既往的風格有所不同。想打造一個匯合多國文化的空間,我們選擇保留大部分的牆壁,日式設計大多都以樸實為主,屋主卻希望加入一些豪華,同時又不想破壞日式設計的本意,「他們已經是一般的日本人,會像日本人一樣地生活,甚至有時家人交談也會說日語。」故此,在屋內採用的高級石材亦以大量天然木材為主,剛好平衡「華」而「實」。

 

甫進家門就看到牆上面的畫,描繪的是印度的城市-Trichinopoly。他走偏很多地方,卻從未忘記自己的家鄉。

 

  印歐的感覺加上日式修飾,這類多種文化混合的住宅設計聽起來彷彿很難想像。但經過修改、合併及度身訂造,卻不覺突兀;低調的配色讓大宅內的每個部分、每種文化和特色能自然地融匯一起。Stephanie Ip,是Hintegro裡的另一位設計師,和我一起將不同文化和元素相融合,無論文化怎樣不同,我們都有同一想法——保持大地色的設計,如白色和米色,還有散發自然的木材。因此,屋內大部分櫃的設計、訂製傢俬及窗戶的紗窗都採用了不同的木材。

 

多國文化融匯在同一空間,雲石地板、日式古董、印度神像、西班牙陶瓷吊燈,沒有一點不舒服,反而溝通得自然。

 

  屋主夫婦在世界各地都留下足跡,身為珠寶企業家,他們非常細心,而且著重細節,他們看見的不只是物料本身,還有比例、歷史和文化價值。同時,屋主亦是一位收藏家,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鍾,他說想在新居展示自己多年來收藏的古董,例如一些手抽、彩繪玻璃、日本傳統織物等,我們提議把它們做成傢俬、房門等,希望讓每一件古董自然地融入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一代一代地承傳。

 

飯桌上每一件餐具都是他從日本購入收藏品,而四支吊燈則購自西班牙陶瓷品牌Lladró。

 

 

  讓客人參與其中亦是很有趣的「co-create」過程,正如走廊的拱門和屋內的花線的設計就是屋主的主意,屋主亦很欣賞當時仍然是學生的設計師隊友Rebecca,一句「Let’s make a real one in my home. 」,就將她的學生作品製作成日式屏風,放到客廳。

 

客人的家鄉印度跟香港一樣是前英國殖民地,走廊的拱門充滿英國特色。

日式屏風設計出自我們的實習生學生,客人希望給予學生機會把設計實踐,現在她畢業後亦已成為我們其中一位設計師隊友。

 

  客廳有個開放式咖啡吧,是夫婦二人閒時享受咖啡的喘息空間。白色雲石做的聖壇擺放著供奉的神像,其中之一就是象神迦尼薩,梵文為Ganeśa,是印度神話和民間百姓中知名度最高、最受崇拜的智慧、財富之神,世人相信迦尼薩能帶來成功和幸福。聖壇前的小趟門是由日本古董「欄間」(らんま)改造而成。原是傳統的日式木雕,現變成神枱櫃門,其木框和玻璃則出自香港師傅的巧手,這種新舊交融的演繹,卻意外地顯得和諧。

 

客廳的開放式咖啡吧,是屋主兩夫婦閒時享受咖啡的地方。

「欄間」(らんま)住進它的新居,但仍舊留下歷史的痕跡。

 

 

  「借景」是17世紀中國明朝和日本在設計庭園時常用的概念,屋主很受日本和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影響,習慣使用大露台去享受大自然。故此,客廳和露台間有條模糊的分界線,把門打開後,露台便會成了客廳的一部分,亦滿足了屋主常常提及的,把背景的自然景觀帶進室內。

 

「借景」是把背景的自然景觀帶進室內,是17世紀中國明朝和日本在設計庭園時候常用的手法。

 

  在日本生活多年,屋主不能沒有畳。畳即是Tatami,傳統叫法是「疊蓆」,在使用這種傳統的地板材料時,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傳統上不能更改畳的大小(1.8 x 0.9m)。不過現代家居越來越少人應用畳,故此設計師都開始打破傳統限制,用創新的手法把它呈現眼前。屋主亦希望把從古董市場買的布料鑲起在畳蓆下的櫃子,讓它可以在這個角落散發日本歷史的味道。坐在窗邊,還可以與自然融為一體,一邊欣賞屋外景色,一邊喝茶靜心。

 

我們把客人在古董市場買的布料鑲起在畳下的櫃子,讓它可以在這個茶室散發日本歷史的味道。

日本古董布料

 

  祖父母有時侯會來香港探訪留宿,傳統印度和英式殖民設計保留傳統味道,讓屋主祖父母不會對香港感覺陌生,有一種家的感覺。兩老現在依然活力充沛,可裝修是長期計劃,要為未來準備,若干年後,他們也有可能開始行動不便,有機會以輪椅代步,所以較為寬闊的房門可以備不時之需。

 

手抽等都是屋主從古董市場購買的收藏品。

 

  大宅成為家庭聚會的地方,我們和師傅們特意為他們安裝隱藏式掛鉤,聚會時可以掛起傳統裝飾,增添節日氣氛。就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空間為家中每位成員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10/05/2024

M+首屆「亞洲前衛電影節」:以視覺文化角度,一探獨立藝術和電影製作之間的火花

#M+ #電影節 #電影 #西九 #亞洲前衛電影節 #藝術 #藝術家 #藝術創作 #獨立電影 #Artcation #Home Idea

  五月末,M+將為首屆「亞洲前衛電影節」拉開帷幕。電影節由CHANEL支持,同時亦請來了著名攝影師和電影製片人夏永康擔任藝術總監,帶來過去六十年來亞洲多元化的流動影像作品,一探獨立藝術和電影製作之間的火花。

 

韓玉姬,《窟窿》,1974年

相片由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提

 

  電影節為期四天,屆時將舉辦一連串精彩放映節目、展覽、表演、講座和工作坊,匯集來自亞洲各地的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包括尼克狄奧甘普、雷磊、廖沛毅、陸揚、鮑藹倫、夏永康、蘇匯宇、黃炳、楊紫燁和張培力,展開一場原創視覺語言和跨文化的對話。

 

楊紫燁,《影舞》,1979年

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亞洲流動影像將於M+大台階、M+戲院和觀海長廊放映,另外,M+流動影像中心將在電影節期間推出「電影節蒲點」,讓大家可以在這個開放空間中,觀賞非傳統流動影像實踐之餘,還可展開學術討論。而在眾多流動影像作品中,又怎可錯過是次的全新委約作品—— 「夏永康×nnscya幻影頻率:一場視聽之旅」,電影融合了多種感官體驗,包括音樂、電影和科技,同時將帶來夏永康未曾公開的35毫米菲林影像,並以nnscya的實驗聲景作為配樂。

 

夏永康、nnscya、王星會

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若喜歡具實驗性的表演電影,可以留意以「自我與社會」為題的取材,當中選取了一些由1960年代至今的實驗和表演電影,如高遜通托實、薩斯恩披達薩、安慕曼梅斯利和查華列波蒂斯利的《城市狗》(1992)、韓玉姬的《窟窿》(1974)、黃炳的《黃炳寓言(一)》(2018)、陳界仁的《機能喪失第三號》(1983)、拉真達高的《眼》(1968)、游靜、鮑靄倫和黃志輝的《卡拉[超住(你)嘅〕OK》(1990),以及崔廣宇的《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城市精神》(2005),探索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陳界仁,《機能喪失第三號》,1983年,2017年修復

單頻道8毫米菲林轉載成數碼錄像及微噴印刷

影片長度︰10 分 19 秒

M+,香港 © 陳界仁

 

  此外,「以藝會友」則集合了四部短片,分別是《白南準與摩斯的摩斯第一部分:藍色工作室:五小段》(1975–1976),這部長約15分鐘的短片由查爾斯.阿特拉斯、摩斯.康寧漢、久保田成子和白南準合作而成;張照堂的《現代詩展》(1966)則匯聚幾位藝術家,將自選喜愛的現代詩以意向化呈現;此外,還有盧子英的《麥顯揚的小草原》(1986/2019)和藝術家團體「楔Xiē」的《何以為家》(2022),以跨界別、主題,探索流動影像與藝術的創造力。

 

《白南準與摩斯的摩斯第一部分:藍色工作室:五小段》(1975–1976)

M+,香港,© Charles Atlas/EAI

彭韞,《Mukeh最後都消失了...》,2015年

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亞洲前衛電影節

日期:2024年5月30日至6月2日

地點:西九文化中心M+

票價:HKD 68 – HKD750

詳情請查詢:亞洲前衛電影節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