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寫設計 - 陳丞軒 Keith Chan
29/03/2017

由水磨石招牌出發 討論香港設計

#建築設計 #水磨石 #招牌 #殖民地

  兩年前在自己的私人博客寫過水磨石招牌。今天重讀,原來有另一番領悟。也許設計就像醇酒, 愈品嚐愈有層次。當時與校友許瀚文 ──著名中文字體設計師,談論香港的北魏招牌,向他請教字體北魏的歷史。由於大部分北魏招牌都是以水磨石的工藝製造出來,引發我開始研究水磨石招牌的歷史。

  清朝到第二次戰爭前的廣州和上海都被法國佔用過,當時的中國泥水技工學習了法國的水磨石拼花藝術,為教堂、銀行、領事館等的地台造拼花,這些拼花講求對稱和工整,而且都經得起一、二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本戰敗後的四、五十年代,大批廣州和上海的新移民泥水技工帶著水磨石技術南下香港。 他們融合了南方傳統用木製作的北魏字體招牌以及由西方帶入中國北方的水磨石技術,把兩種文化工藝二合為一,成為香港獨有的北魏字體水磨石招牌。可以說,如果法國沒有租用上海,如果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如果日本沒有侵華,香港是沒有這種特別的工藝。

  以上是我兩年前對水磨石招牌的描述。當時的我,只專心研究水磨石的歷史和工藝。今天細想,其實這些香港獨有的設計文化是怎樣成為「香港」特色?在設計學校任教了幾年,看見學生都盡力於保育香港傳統設計文化,這是很值得鼓勵的。我們看見很多用水磨石、紙皮石、深綠色油漆、紅白藍等等作為設計語言的學生作品。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香港獨有的花紋和顏色,但好像沒有人研究背後的來由。上次專欄提過,設計有「形」和「意」。紙皮石和紅白藍表面上的花紋是「形」, 如果我們沒有參透他們背後的「意」,單純地用這些顏色和花紋套用在現代設計,那麼極其量只是一張包裝花紙。

 

  在這裏,我用日本的傳統茶室作一個例子。日本對茶室的設計有很多傳統上要求,例如榻榻米的大小、水屋、躙口、床之間等等的設計都依足傳統的規格。但是在現代的京都,我們不難發現一些現代設計的茶室,用上新科技的材料和燈光,卻保留著歷史流傳的空間設定規格。這個就是成功地保留「意」,同時為了現代需要而改進「形」的好設計例子 。

  香港沒有很強的設計文化,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太著意形態,而忽略了意境。香港講求效率,所以我們很容易跌落設計陷阱,一不小心就會盲目地把香港的顏色和花紋直接用在新設計上,而忽略了背後的歷史和原因。「保育」香港設計文化是重要,但是甚麼事「育」?這個討論更加重要。  

 

04/07/2024

隨《繁花》來一場City Walk:重返1920年代老上海,從建築中感受瘋狂崛起的摩登年代

#藝術 #建築 #建築設計 #上海建築 #老上海建築 #二十世紀建築 #繁花 #繁花建築 #Art & Culture

  「繁華落盡,方顯人生本色;世事變遷,始見真情永恆。」這是金宇澄在小說《繁花》中寫下字句,寥寥數字,仿如道盡時間之見證。隨著王家衛執導的同名電視劇《繁花》開播,讓觀者將視線重投金宇澄筆下的人、事、物,回頭看向那1920年代的上海,同時,也掀起一陣繁花City Walk的熱潮。

 

©P&T

 

  1920年代的上海正值改革開放,處處充滿機遇與熱情,人人懷揣著希望不約而同的來到同一個地方。除了人,各式建築也拔地而起,寫下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變,而那道獨特的風景線也透過一磚、一瓦、一木記載著歷史與故事。

 

  成立於1868年的公和洋行,現稱為巴馬丹拿集團(P & T Group)於1911年從香港前往上海開設分公司,這一落地就留下了不少經典的建築項目,從有利大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海關大廈、漢彌爾登大廈到渣打銀行、和平飯店、中國銀行、百老匯大廈等,單是外灘的23棟歷史建築群中,就佔了近半數(11棟);當中,尤為經典的和平飯店(原名為沙遜大廈)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名為市府大樓)前後被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樓」,以及「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時至今日,它們仍是外灘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P&T

 

  時間不復返,但卻能透過那些屹立已久的建築,走進歷史的隨意門,好好感受老上海的魅力;看看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如何為外灘帶來一道宛如《大亨小傳》中的嘈雜與絢爛的風景,讓人不由自主的追著這瘋狂崛起的摩登年代。

 

1918s:永安百貨公司

 

永安百货

©上海市檔案館

 

  永安百貨公司落成於1918年,是當時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屹立百年,可謂見證著上海的種種。建築坐南朝北,其中一面的外沿呈弧形,外牆採用汰石子材質,門口處是愛奧尼式雙柱的設計,帶著濃濃的古典主義風格;與此同時,建築頂部的塔樓散發著巴洛克風格的影子,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築物。

 

永安百货

©上海市檔案館

永安百货

©上海市檔案館

 

地址:上海市南京東路635號

 

下一頁:1923s: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1923s: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P&T

 

  位於外灘12號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建築外牆採用花崗岩去堆砌,灰白的質感散發著典雅的感覺;以比例、線條之美去構建純淨的新希臘風格,科林斯柱式與羅馬式穹頂的設計帶來了榮譽、莊嚴之感,體量也是當時的外灘之最。室內裝潢更是讓人目不暇給,拱型走廊與柱式設計穿插其中,門廳上有八幅以女神、神話人物為靈感的畫作,代表著匯豐銀行於世界各地八所分行;穹頂上描繪了太陽神Helios和月亮女神Artemis等神話人物,是一幅象徵著豐碩與生生不息的壁畫。

 

©P&T

©P&T

©P&T

©P&T

©P&T

©Heritage Architectures

 

地址:上海市外灘12號

 

 下一頁:1927s:海關大樓

 

1927s:海關大樓

 

網上圖片

 

  曾為亞洲第一大鐘樓的海關大樓就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舊址旁,頂部的大鐘為世界僅存的三座大本鐘之一,而鐘樓的旗桿正是上海的經緯度。鐘樓歷經四代變遷,待巴马丹拿集团(當時的公和洋行)接手之時,海關大樓保留了四面鐘的設計,入口處採用多立克柱式,構成門廊,帶著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外牆用了金山石和花崗石,同時適當地融入了垂直的線條,將藝術裝飾風格慢慢融入其中。此外,鐘樓的四角還設有中國式的須彌座,再添一絲莊重。

 

圖片來源:《建築月刊》1933年第1卷第6期刊登從都城飯店眺望海關鐘樓的圖片

©Heritage Architectures

 

地址: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

 

下一頁:1929s:和平飯店

 

 

1929s:和平飯店

 

©上海市檔案館

 

  有「遠東第一樓」之稱的和平飯店,也被稱為外灘20號,原名為沙遜大廈和華懋飯店,於1929年落成,是當時首座10層樓以上的建築。

 

  其建築設計採取典型的Art Deco風格,筆直而有力的線條、經典的對稱元素,將利落的書寫宏偉與裝飾美學的精髓。遠遠望去,銅製的頂尖在時間的洗禮下,氧化為經典的墨綠色;推開旋轉門廳走入室內,古典華貴的氣質迎面而來,彩色的八角拱頂下,屹立著和平鴿的雕塑,大理石地板、對稱的圖案、牆上的浮雕,無一不訴說著舊時光的情懷。

 

©Heritage Architectures

©P&T

©P&T

©P&T

 

地址:上海市外灘20號

 

下一頁:1933-1934s:漢彌爾登大廈與都城飯店

 

 1933-1934s:漢彌爾登大廈與都城飯店

 

圖片來源:錦江都城官網

 

  繼上海首座10層樓以上的和平飯店後,巴马丹拿集团(當時的公和洋行)拿下了漢彌爾登大廈(現為福州大樓)和都城飯店的項目。同樣是採用Art Deco建築風格,筆直利落的線條下,散發了宏偉之氣,而最特別之處也是這兩座建築的佈局——對稱的姊妹樓拔地而起,而內退式的結構也記載了當時的歷史,也讓建築設計帶著絲絲巴洛克風格的影子。

 

©P&T

©P&T

©P&T

 

地址:上海市江西中路170 & 180號

 

Readmore:

上海灘的傳奇:走進散發歐洲古典宮廷氣韻的和平飯店,感受舊日好時光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Very Peri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est #北宋汝窯器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