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11:41:46
【安居樂業】人均居住面積少新加坡六成!香港成最不快樂地區?
在外國的民意調查中,香港經常被列於「最不快樂」地區之一。事實是如何呢?外國的準則和本地人的準則是否一樣?在香港推動「智齡城市」的慈善機構──黃金時代基金會──特別在今年一月至四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從本地人的角度,了解不同年齡層(特別是45歲以上的黃金一代人士)的快樂指數,並尋求改善方法。
基金會在今年一至四月間收集了近千份問卷回覆。在受訪者中,管理層佔84.9% (包括高級、中級和督導級管理人員),過半數有大專以上學歷(57.1%),個人每月收入超過3萬元的亦過半數(51.5%),超過半數人士仍在就業(51.7%),已退休人士只佔約3成。黃金一代人士(即45歲及以上),共佔67.4%(65歲以上佔20.1% ,45-65歲佔47.3%)。44歲以下佔32.6%(25-44歲佔20.3%,25歲以下佔12.3%)。
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覺得自己「整體」上是快樂的平均分數為 6.68分(以1分為最不快樂,10分為最快樂),回應比較正面。而黃金一代的快樂分數,比較年輕一代的稍微高一點。從工作職位分析,自僱人士是最快樂的一群,前線人員緊隨其後,而管理層的快樂指數相對較低。
超過8成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可以改善人際關係、物質生活和居住環境,會更加快樂。在居住環境改善上,超過八成受訪者(82.3%)認為居住環境改善,能讓自己比過去一年更快樂。亦有當五成受訪者(50.8%)表示,就現時的居住情況來看,如能改善現有的居住環境,可以令他們更快樂。
從年齡層面去看,較大比例的年輕一代(44歲以下)覺得理想的居住環境是自置物業,而黃金一代則渴望改善現有的居住環境。以年輕一代跟黃金一代去比較,較大比例的年輕一代傾向租住私人單位(年輕人11.8%,黃金一代8.8%)。而較大比例的黃金一代會傾向入住公共房屋(年輕人7.1%,黃金一代7.6%)。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密度是新加坡的三倍。
香港人口老化是不爭的事實。但老化不只是人的壽命長了,高齡人口的比例高了,我們的城市,包括道路、公共設施、房屋等,也同樣老化。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環境狹窄,人均居住密度是新加坡的三倍,平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比新加坡低60%。難怪大部分人都認為改善居住環境是影響快樂程度的重要一環。
在面對將來的退休生活方面,整體回應的平均分是4.38分(以1分為最不擔憂,10分為最擔憂),反映受訪者對於將來的退休生活,普遍是有些擔憂的。65歲以上的黃金一代,是比較少些擔憂將來退休生活的一群,最擔憂的是25-45歲的年青一代。而從工作職位來看,高級管理人是最不擔憂將來的退休生活的一群,自僱人士緊隨其後。最擔憂將來的退休生活的一群,則是督導級管理人。
從工作職位分析,各類別(包括自僱人士、前線人員、高、中、督導級管理層)都有最多人選擇了改善現有居住環境。其中,前線人員的人數比例最多(56.9%),高級管理者則最少(44.3%)。
而就教育程度層面分析,情況跟工作職位分析差不多,都有過半數(50.2% 至 52.7%)表示,改善現有居住環境便可以令他們更快樂。
如何改善居住環境,令蝸居更舒適安全呢?
黃金時代基金會會在5月23日(星期三)下午舉辦「快樂安居」智齡創意坊,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主持,市區重建局總監韋志成作主講嘉賓,文化村行政總裁羅秉業、長屋設計公司創辦人雷煒程作討論嘉賓。各講者將深入探討香港人的快樂程度與居住環境的關係,並提出意見,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環境。有興趣的朋友可登入黃金時代基金會的臉書登記參加。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