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19-02-14

【注意力經濟學】「打卡」商機,以乘數效應推動營銷

 

學者:「打卡」營銷 體現注意力經濟學

 

  「我分享,故我在」(I share, therefore I am),改自德國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的名言,成為網絡世代的最佳寫照,透過網絡分享證明自己的存在,內地稱為「刷存在感」(「刷」指滑手機的動作),超前之處是人的存在感變得可數量化,體現在社交媒體戶口的Like數及Follower人數。

 

「打卡」擺出有趣動作,娛人娛己。

 

乘數效應衍巨大宣傳

 

  在「打卡文化」下做生意,要善用「打卡」營銷。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圖)指因為「打卡」有乘數效應,「這個經濟理論指假設有人投資了100元去生產,廠家賺了錢會去消費,店主因而又賺到錢,原本的100元會衍生出各種投資及消費會滾上去,數額不斷變大。」一張相片可以產生巨大的宣傳效果。

 

 

  「打卡」傳遞者及接收者之間關係,增加宣傳訊息的可信性,「我係你親朋好友,傳給你這間餐廳好吃,類似以前所用的所謂口碑。」而「打卡」宣傳比口碑相傳更厲害之處是,它可以令受眾不斷收到同一訊息,「當我傳張打卡相給你,告訴你這間餐廳好吃,周邊親友把相片互傳,當你周邊的人都在講同一件事的時候,在羊群效應下,你自然都好想去試試。」

 

只要有手機,「打卡」無分年齡界限。

 

不理好醜 人有我有

 

  「打卡」令廣告再無分供應和需要,消費者透過「打卡」自動幫商戶做宣傳,令商戶的推廣成本大大減低,李樹甘指:「你有Gimmick,透過打卡,更可隨時爆紅,對小生意來說是好事。」

 

  「打卡」體現注意力經濟學(Economics of Attention),注意力經濟學原用於資訊管理,把注意力視為有限資源,用最有效的方法,吸引有限的注意力。李樹甘認為「打卡」文化會愈演愈烈,能成功吸引眼球也愈來愈難,現時有人為吸引更多「眼球」不惜走極端去「打卡」,尤其有追Like、追Follower壓力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俗稱的網紅),他舉例冒死徒手攀高樓「打卡」的俄羅斯青年、早前台灣墮山身亡的比堅尼登山女等。

 

  另一例子是近月內地興起的「抹茶Oreo」火鍋,正是透過「打卡」熱爆,「其實點會好食,但中國人口龐大,有幾撥人來試過,不回頭再來幫襯,執笠也沒所謂,也已經賺夠。好不好食已經不重要,關鍵是人人都試過,你沒有食過就很瘀,於是形成不理好醜,總之要吸引到注意。」

 

  在「打卡」文化下,吸睛是王道!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