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地要大小通納 深圳河套模式共贏
土地供應是本港的老大難問題,各式在內地借地、填海的建議,近月再次沸沸揚揚,各有優劣,若可借鑑深港開發河套區的互利共贏模式,或有望帶來積極的改變,令跨境合作更為順遂。要解決這個根本而重要的難關,無論境外借地,抑或境內棕地,土地規模是大是小,港府應悉數仔細考慮,並啓動所有可能的選項,多管齊下,才能逐步紓緩住屋的燃眉之急。
政策項目須齊備 啟動所有選項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指出,早前建議中央在大灣區撥地建設香港新社區,已收到非常正面及積極回應,相信廣東省政府與港澳辦將着力研究,暫無選址,但他認為深圳、中山、珠海等靠近香港的地區最好。
多個團體倡議爭取使用由珠海管轄、大嶼山西南約5公里的桂山島,惟特首林鄭月娥接受本報專訪時首次表明「無聽中央講過」,認為中央重視環保,在該處填海很困難。
本港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重回5.5年的20年高位,而政府將土地劃分公私使用比例,由過往的6比4,改成7比3,所以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亦跌至逾4年最低的9.2萬伙,在在反映公私營住屋均嚴重緊絀。境內也好,境外亦好,只要有潛在土地供應,港府都應積極研究。上至政策方向,下至項目推行,俱竭力排除障礙,才有望逐步紓解住屋需求。
大灣區發展一日千里,深圳、廣州等大城市一樣缺地,但港深近年一舉解決落馬洲河套區糾纏多時的問題,正是成功靠「1加3」合作模式,找出雙贏方法。港方表明,只要河套區1平方公里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能發展起來,深圳市內多達3平方公里的土地,即福田和皇崗一帶,價值自然急升。深圳目前的發展規劃步伐,甚至比本港還要快。
境內外多綫發展 填海收地齊推
像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周邊,涉及香港的規劃亦可研究發展,有人才進入科技園工作,周邊又能否透過改劃、調整,提供居住及生活群聚,為合作項目作足夠土地配套。
事實上,香港已發展或規劃發展地區僅佔土地總面積約3成,絕不是無從覓地。官方統計有700公頃零散棕地未納入發展;另外有2,400公頃祖堂地有發展潛力、發展商在新界亦坐擁約1,000公頃農地儲備,加上工業邨閒置用地和廠房、市區舊樓,高球場部分土地丶甚至有地產界建議研究濕地緩衝區、綠化帶作適當放寬發展,所有選項都可仔細分析,不可遺漏。
刻下,港府致力再向立法會爭取撥款做明日大嶼的前期研究,冀一次過大規模填海造地,但亦要同時放眼境內外其他潛在供應,多綫發展。北望神州,港府可嘗試跟中央和廣東省鄰近城市商討,尋求複製類似河套區的雙贏模式;聚焦本港,官員也應可加快改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補地價政策,研究收回棕地須付的補償,務求做到遠近、快慢、大小通吃,紓緩樓荒。
etnet App
精明外匯買賣三招「睇圖-比較匯率預設提示」
立即下載
etnet財經.生活App
iOS/Android: https://bit.ly/2UNb3QN
Huawei: https://bit.ly/33So8LS
強化版MQ
iOS/Android: https://bit.ly/3ljjA98
Huawei: https://bit.ly/3hVRU7w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